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实施步骤分析

2020-06-07才让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课堂阅读情境创设

才让吉

摘 要: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还能有助于学生加大词汇和句子的积累量,并且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的方式将文本生动地再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具象思维。朗读训练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和基础学科不可或缺的手段。

关键词:朗读实践 情境创设 课堂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0.010

一、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他们积极地大声地加入朗读中来。其次,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语境很有必要。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描述自然风景的文章,教师应合理创设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欲望。

例如,在教授《黄河的主人》一课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课文一开始就写了黄河滚滚……课文是怎么写黄河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读。

师:黄河滚滚,气势滔滔,这里要读出气势,再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读。

师:作者用三个词来形容黄河,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这三个词。

学生动笔画出:“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出示课文原句)。

师:还有其他形容黄河的词吗?

学生找。出示:“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洶涌的激流”“湍急的黄河”“险恶的风浪”。

师:课文哪几个词语来形容黄河的气势?

学生说:黄河滚滚等。

师:哪几个词带着感情色彩?

生:险恶的风浪。感觉黄河害怕;惊涛骇浪也让人害怕。

师:哦,令人胆战心惊。颤什么意思?心颤抖。

师:如果诗人李白会觉得险恶吗?不会。他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王之涣看到黄河,会写“黄河远上白云间……”。但是作者看到黄河却觉得险恶。

该文描述了黄河的喧嚣和河中的羊皮筏子。文章并没有直接描述羊皮筏子,而是先写下了黄河的险峻气势,试图渲染黄河的险峻。筏子处于危险之中,乘客却很平静,凸显出黄河主人的品格。笔者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并感受黄河的壮美,然后播放了黄河的视频,让学生体验了黄河的气势,感受到了黄河的威严。接着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部分内容有效地创设了情境,将学生带到黄河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既可以让学生欣赏到祖国精妙的语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理解各种语言表达,学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而培养语感。

二、读中想象,深入文本

大声朗读是课堂上常见的教师用来激发学生情绪的一种手段。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有些文章应该用低沉、缓慢的语言朗读,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有些文章应该用轻快、明朗的语调朗读,如《珍珠鸟》;有些文章则需要根据情节的变化,用不同的心情来朗读,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想象力,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例如,在文章《庐山的云雾》中,作者突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云雾的变幻无常,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授《黄河的主人》一课时,笔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作者在黄河边为什么有胆战心惊的感觉?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写出黄河的险恶?

生:筏子小。试着朗读。

师评价:这样一读已经小了。但还不够小。小到怎样程度?看也看不到。(出示课文中句子)

生1:如此小,如此轻,小小波浪就能将它吞噬。

生2: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不知道是什么?小,所以,把它放在肆虐的黄河里,羊皮筏子看不清楚。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你们觉得此时羊皮筏子小吗?

生:小。

师:这只羊皮筏子很小,小到看不清。然而上面竟然还有人?六个人多还是少?少。但是在这里呢?多。为什么在这里多呢?因为他把羊皮筏子写得很小。所以这里要读出惊讶,惊奇。请学生试着读好这一句。

师:你们会数人吗?数一数。作者也是这么数的吗?

生:不是。

师:是的,在黄河里,羊皮筏子里有几个人看不清楚。要有情景感。声音应该是?越来越重,越来越惊奇。它现在漂浮在水面上,你能看到吗?看不见。只看见人,看不见筏子,这不是写筏子吗?为什么不写筏子,写六个人在水面漂。

(出示: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笔者再次播放了黄河筏子的视频。体会“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这时,笔者抓住了“一点点”和“啊”进行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担忧、惊喜,体验了黄河筏子的惊险刺激。朗读是教师经常用来激发学生情绪的一种手段。

三、读中感悟,升华文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学生也喜欢生动的语文教学。那么如何有效地准备朗读指导,课堂是否会活跃并达到预期的效果?那就要从最基本的朗读做起。

《黄河的主人》一文,勇敢智慧赞美了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的勇敢、镇静和智慧,克服了风雨浪潮,被称为“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朗读揭示文本中心的关键句是文章的重点,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一点的关键是让学生朗读文本,帮助他们在朗读创造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感受黄河的汹涌和羊皮筏子上的惊心动魄。此处教学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各部分与中心之间的联系。为了突破重难点,笔者详细研究了教科书。在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感受乘客的从容和艄公的沉着(出示:第六自然段)。

师:“我”“艄公”“乘客”各有怎样的表现?

生:他们说话,笑,享受美丽的风景。他们没有丝毫的恐慌。

师:艄公值不值得大家信赖呢?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中对艄公的正面描述并找到圈画出依据。

师:那艄公会遇上怎样的凶险?又怎样化险为夷的呢?

(遇到了巨浪,艄公怎么办?——破浪前行;如果遇到了险滩,艄公——镇定地避开;如果遇到了漩涡,艄公——娴熟地绕开。)

师:这是个镇静、勇敢的艄公,还是个怎样的人呢?(技术和经验丰富,他知道如何避免危险,非常聪明和警觉。)

师:当他在海浪中行走时,他会怎么想?(是呀,他身系着乘客的安危)那么此时的你想对艄公说些什么呢?(他是黄河当之无愧的主人。)

在朗读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中的意象相接触,他们对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了一些了解。这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在这堂课中,朗读贯穿始终并且方式多种多样。朗读让学生亲自触摸语言的魅力,并享受语言学习的兴趣,更加意识到主角的勇敢,聪明,冷静和警觉的品质。

实践充分证明: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能达到有效且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朗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必要手段。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在当前有效的课堂改革中,第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需要求学生在家里至少朗读三次。最重要的是,当学生大声朗读时,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标准,严格训练,必要时可以进行范读。第二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良好的解读;体会作者情感、内化语言。

参考文献:

邹健花《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商情》2013年第38期。

猜你喜欢

课堂阅读情境创设
初中英语课堂阅读策略的运用和探索
英语阅读教学之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与教学、生活实践的搭配探究
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