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特色公交发展的思考与规划实践
2020-06-07游晓琴
游晓琴, 马 婧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节能环保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0 引 言
公共交通是淮北市作为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中心城市的命脉,一方面公共交通的便捷性是影响游客出游前决策及休闲度假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淮北“山水”文化特征需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交通方式给予配合。
淮北的城市特点孕育了发展特色公交的基础。为服务淮北市“东进南扩”发展战略,践行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之城,依据“六湖相连”“拥湖发展”的城市布局,“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画卷,结合淮北市水系和旅游规划建设,拟定淮北市旅游和水上公交运行方案,和其他方式公交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
1 功能定位
1.1 旅游公交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中原经济区平台,策应皖北振兴,打造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将皖北地区建成苏鲁豫皖区域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并编制安徽省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力争改变安徽省南北旅游发展失衡局面,着力实现皖北旅游复兴。皖北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将为淮北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与支持。淮北应加快提升自身旅游品牌优势,积极融入皖北旅游“西环线”和“东环线”(图1)、中国淮河生态旅游经济、中国大运河精品遗产旅游带等精品游线,实现与周边城市如宿州、亳州、徐州等的区位联动。
图1 皖北旅游的“东环线”与“西环线”
淮北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有:
(1)自然景观:相山风景区、黄里风景区、龙脊山风景区、乾隆湖风景区、南湖湿地公园、化家湖、东湖湿地公园、榴园风景区、南山、恒谭公园。
(2)人文景观: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国家矿山博物馆、刘开渠纪念馆、洪庄文化产业创意园、中国石榴博物馆、淮北矿业矿史展览馆、隋唐运河古镇。
(3)历史遗址:沟渠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石山孜遗址、化家湖遗址。
基于以上旅游资源,同时为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淮北市中心城区应设置对外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公交客运枢纽与景区之间的旅游公交线路,一方面可服务于景区的旅游客流集散,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景区附近城镇与中心城区公交联系的补充。
1.2 水上公交
淮北市水资源丰富,目前市区中部由采煤沉陷区形成的西湖、北湖、东湖、中湖、乾隆湖、南湖(图2),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成休闲旅游的景点,六湖珠联构成城市中央湖廊,城市建设也由依山发展转向拥湖发展。
图2 淮北采煤沉陷区形成的湖泊分布图
水上公交是极具活力的绿色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充分利用淮北市水域资源,发展集轮渡客运、水上巴士、个性化游艇为一体的现代水上客运系统,使水上公共交通方式成为淮北市公交特色。淮北市城市水上公交系统定位为:“城市特色名片,旅游休闲走廊,辅助客运通道”。
城市特色名片:充分展示淮北市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有机串联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形成城市特色名片,提升城市品位。
旅游休闲走廊: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提档升级,统一规范化运营,充实城市水上旅游交通系统,惠及更广大的游客和市民,形成旅游观光和休闲游憩的水上走廊。
辅助客运通道:进一步充实城市公共客运系统,缓解城市尤其是相山区的交通压力,为居民增加一种休闲时尚的出行方式选择。
2 旅游公交专线规划
2.1 规划影响因素
公共交通是旅客旅游出行的重要方式,高档且具有优质服务的公交是旅游交通的客观需求,也是淮北市建设区域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中心城市的客观需要。在规划旅游公交线路时,主要考虑以下要点:
(1)方便城市大型客流集散点、商业中心和主要旅游景区的联系;
(2)不同旅游线路间应该有一定的联系,提高景点的易达性,方便乘客游览;
(3)可以根据旅游景点的不同性质、特征,布设观光旅游线路;
(4)为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在游客的主要集散点,如旅游集散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处也应设站。
2.2 线路规划
淮北市区范围4A及3A级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相山区——相山风景区(4A)、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3A);烈山区——淮北市四季榴园景区(4A);杜集区——淮北市南山景区(3A)等。
淮北市中心城区范围核心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相山公园、东湖湿地公园、南山汉文化博物馆、龙脊山风景区、榴园、濉河景观带、乾隆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淮北市博物馆、隋唐运河古镇以及桓谭公园等。
此类景区和景点考虑设置直达不同等级对外交通枢纽的旅游公交线路,尤其考虑旅游公交线路与公路客运站的联系。按照不同方向的旅游资源分布,设置3条旅游公交线路(图3)。
图3 淮北旅游公交线路
游1:榴园方向线路——由恒基城首末站出发,途经淮海中路(相山公园),龙山路(东湖湿地公园),南山汉文化博物馆,龙脊山风景区,至榴园。
游2:东部新城方向线路——由凤凰山换乘中心出发,途经濉河路(濉河景观带),浍河路(乾隆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淮北矿山博物馆,梧桐路,至东部新城。
游3:市中心城区环线线路——由相山公园出发,途经相山中路(淮北市红色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南黎路(隋唐运河古镇),龙山路(东湖湿地公园),桓谭路(桓谭公园),回到相山公园。
3 轮渡与水上巴士规划
3.1 方案构思
依据淮北市内河航道网和港口建设规划,以及六湖相通、河湖相连的发展愿景,建议水运工程采取“临湖、连湖、拥湖”三步走战略,落实“水上公交、客货兼顾、休闲游乐”的建设内容,基本形成畅通、高效、智慧、环保的现代化水路运输服务体系(图4),从而解决淮北市民在购物、休闲、商务、工作方面的出行需求。六湖水上公交发展将有力推动城市景观核心、文化创意中心、生态旅游中心的建设。
图4 淮北水路运输服务体系
临湖:依托淮北市现有临湖内河航道资源,先行发展水上公交,力争将内河航道打造成一个人文特色与现代景观神韵相结合的绿色水上客运走廊。
连湖:随着淮北市河湖相通和河道疏浚工程的实施,通江达海成为现实,客运和物流兼顾发展不仅有利于有效串联沿河企业和工业园区,形成沿河经济效应,而且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拥湖:曾经的“煤城”,正变身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绿金生态城市,水上运输深入湖区,串联沿岸经济带和旅游资源,打造综合立体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水上运动、休闲游乐项目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3.2 线路规划
3.2.1 水上公交1、2号线
临湖航道水上公交,以龙岱河、龙河、岱河现有水域结合河道综合治理开通水上公交1号(龙河线)、2号线(岱河线)以方便两地市民出行,成为连接南北矿区发展联系的纽带,与东部新城的建设相呼应,与城市东进南扩发展思路相吻合。
线路走向:1号线——龙岱河、龙河;2号线——龙岱河、岱河。水上公交1号线、2号线可与现状118路、108路、109路、105路、12路、21路公交线路对接中转换乘。
码头选址:综合考虑城乡规划总体布局、人口密度、工矿企业分布,力争与公路客运站场、公交站点有效衔接,基本实现水路与公路运输的无缝对接,沿途停靠长山南路雷河桥码头、南湖东门码头、沱河路码头、创新大道龙岱河码头、人民路码头。
3.2.2 水上公交3号线
河湖相连水上公交,以南湖、中湖、东湖水域与内河航运(龙岱河)相结合,交叉运行水上公交3号线,可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缓解南北城市交通压力,给广大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环保的出行交通方式,成为支撑西部老城与东部新城衔接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可有效推动内河航道和内湖综合治理。线路走向为:南湖-龙岱河-中湖-岱河-东湖。
码头选址:矿山公园码头、南湖东门码头、烈山水厂码头、隋唐运河码头、创新大道码头、中湖湖心岛码头、伯瑞特码头、人民路(中湖)码头、东湖码头、东湖公园码头。
3.2.3 水上公交4号线(南湖)
拥湖发展水上公交,围绕当前六湖建设打造淮北市内湖水上公交品牌,串联淮北文化旅游景点。南湖公园如同巨大的翡翠镶嵌于烈山,是淮北的掌上明珠,形成了融自然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水上公交4号线的开通,可以有效串联沿线旅游文化资源,使乘客享受人与自然有机结合以及南湖的灵性与秀美。
线路走向和站点:以矿山公园码头为起点,沿途停靠南湖美术馆、南湖公园西门、湖心岛、十七孔桥、矿山博物馆、江南桐林等景点码头。
3.2.4 水上公交5号线(中湖)
未来的中湖是淮北城市发展的核心,将打造成以“城市绿心”为基础,以“城市景观核心、文化创意中心、生态旅游中心”为定位,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开通中湖水上公交5号线,可以连接南湖、中湖、东湖生态走廊,带动西部老城、东部新城、南北矿区发展,串联带动沿岸经济带和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
线路走向和站点:以烈山水厂码头为起点,沿途停靠中湖公园、运河古镇、中湖园林公园、湖心岛公园、中湖商业一条街、伯瑞特等景点码头。
3.3 运营管理
客船选购以绿色环保的可充电船、花坊船为主,并可配以快艇、游艇等小型化游船,初期每条航线投放少量游船,根据实际需求适时增加运力投放,运行采取双向对开、循环发班的公交运行方式。
客船均安装智能调度、导航定位等设施,并入陆上公交调度系统,市民可通过掌上公交随时掌握运行情况;采取交通一卡通刷卡乘船,同时接受微信、支付宝、银联卡和现金等多种支付模式。
政府主导,交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成立水上公交发展领导小组(交通、发改委、土地、建委、财政、水务、海事、公安等),推动水上公交快速发展,共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水上智慧交通运输体系。
4 结束语
淮北市构建以旅游和水上公交系统为特色补充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并在绿色出行系统建设、互联网+公共交通、多元化特色公交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对于构建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在未来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抓住机遇,优化与提升城市地位,支撑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中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苏鲁豫皖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