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状况研究及对策
——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
2020-06-07常云柏陈琦岑艺艺陈艳婷金明珍
常云柏,陈琦,岑艺艺,陈艳婷,金明珍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密切关注和头疼的问题,因毕业人数日益增加,就业竞争本就困难重重。加之疫情影响就业问题如何缓解更是难上加难,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和渠道更显闭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也就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本就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特殊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发现和分析在此特殊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提出缓解就业压力的对策。
1 就业难上加难的现状
1.1 毕业生数量巨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2020 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 万人较2019 届同比增长40 万,2021 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 万人,同比增加35 万人,就业压力较大,贵州省也不例外。贵州省2021年高校毕业生预计22.2 万人,同比增加2 万人,毕业生总数再创历年新高,就业压力不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国外疫情的影响,对海外的留学市场也造成了冲击,原本计划在国外发展的留学生也陆续回国,加剧了国内就业的竞争。
1.2 就业门槛逐步提高
在各大招聘会场上,许多公司、人事单位以及自营企业希望能够招到优秀人才,便只指定要特定学历或者需要有较好的语言、技术能力的人,最明显的是在招聘会场上设限分流出985、211 和双一流的时代。在疫情的影响下各就业单位更加需要优秀高质的就业者,选拔条件会有更多限制,就业门槛就会随之提高,这种情况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丧失大量的就业机会。
1.3 疫情影响就业
(1)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心理状态。在研究当中在疫情期间情绪感到焦虑、恐惧、紧张、害怕和无助的高校毕业生占了大半部分,在心理层面上,疫情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无形的压力,对将毕业或已毕业的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相当一部分的贵州省大学生在面对疫情下展望其就业时都带有焦虑、恐惧、紧张、无助等负面情绪。无论是焦虑、恐惧,还是紧张、无助的情绪是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日益增加致使就业竞争困难重重,加之疫情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渠道更加狭窄和闭塞,这些都无疑不是压在求职大学生肩上的一块巨石,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疫情改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在我们的调研当中了解到有接近四成的大学生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原有就业计划另寻出路,这一个切面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疫情对于贵州省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就业计划的形成并不在于一朝一夕,可能是某个大学生十几年的追求或者是大学四年间达到内心确信的目标,将近四成的大学生样本认为疫情将其原定的就业计划改变,无疑是残酷却又现实的。
(3)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毕业生就业趋向“求稳”的趋势,高校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公务员和国企的求职人数非常多,占比也是相当之高。同时因为疫情也出现了不少单位招聘预算降低、招聘数量减少等现象。为了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就是事业编制单位或者国企,他们认为相比于竞争激烈的企业,进入体制内可以寻求更加稳定的工作与生活。
2 导致就业难上加难的因素
2.1 市场波动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疫情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陷入了短期暂缓的趋势。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公司、企业停工停产,导致许多公司、企业运转不下去或是直接倒闭,由于经济活动的下降或停止,公司、企业的直接反应是裁减用人,尤其是贸易、旅游、餐饮等行业用工需求下降明显。在疫情期间为了做好全民防护工作,积极响应国家抗疫政策,各企业纷纷做出停工停产,自觉居家隔离等,疫情让一些小型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许多小型企业与店铺由于依靠的力量仅来源即时的资金,资金储存量小,在无收入却需要大量支出的状况只能选择关闭店面的无奈举动。民营和中小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限,企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只能不断减少成本,大量企业的关闭更是导致就业需求减少。且据调查,很多企业减少甚至取消了今年的春季招聘,2020年企业春季招聘总体下降34%,中小微企业招聘需求更是下降52%。这就意味着线下招聘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尽管招聘市场正在恢复的途中,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当下的社会总体用工需求在下降,而求职的人依旧不断增多,就业岗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给经济运行和人们的就业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巨大冲击。
2.2 高校经验不足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对此向全国的高校做出通知,其中提出创新方式,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要求充分利用部、省、校三级联通的就业网络体系以及社会招聘网站,联合举办“2020 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 校园招聘服务”活动(24 小时365 天招聘活动),引导各地各高校要组织毕业生积极参加上述网上招聘活动。我们也切实的看到了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积极地组织了很多的线上的招聘会。在应对新形势,实施新方法中还是会发现我们所担心的问题,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尚不健全,面对突发的疫情并没有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一时间难以全面开展线上服务与指导工作,弊端暴露无遗。因此,相关工作在疫情面前无法顺利开展并且面临新技术、新工作方式的挑战,加大了就业工作的任务量和难度。那么高校内的一些技术不到位,导致绝大部分高校都依靠招聘公司来完成各种“云招聘”。实际上对于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还是有积极的效果。但是线上招聘突起,招聘平台也是多种多样,高校毕业生无法准确判断用人单位实际情况,对就业方式带有一部分不信任。同时用人单位也存在经验不足,会缺少对学生实际能力与情况的选拔,对高校是挑战,对高校毕业生是挑战,对用人单位也存在挑战。
2.3 高校毕业生自身因素
在现实就业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因素的作用凸显,影响着就业方向和就业后的满意度。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能力不足,质量、素质总体不高。大部分企业所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或管理工作岗位,大学生并不能够马上胜任,而且企业所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大学生也做不来,因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技术能力差,缺乏应有的管理经验甚至好高骛远,基本素质并不高。在当下的就业环境当中,不仅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连很多企业也难以招到合适人选,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当前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其所表现出来的是眼高手低的思想,好高骛远的同时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很低,例外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做法导致很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呈不好的印象,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贵州省2020 届高校毕业生期望就业单位类型主要是“事业单位(45.37%)”、“国有企业(22.67%)”、“党政机关(12.58%)”;数据进一步显示,贵州省2020 届高校毕业生毕业3 个月后基层就业比例为37.06%,各学历层次中,毕业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高职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比例为16.51%、32.15%、42.46%,学历层次越高,基层就业比例越低。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方面,缺乏正确的意识,存在着“铁饭碗”观念,强调和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岗位和环境,这些大学毕业生希望找的工作收入高,环境好,有体面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岗位毕竟很少,很大一部分的大学毕业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就业期望过高。这种不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使得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
3 就业难上加难的对策
3.1 针对市场环境
3.1.1 做好金融支撑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金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来服务实体经济,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与风险,从而来稳定就业问题。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包括小微企业和贫困人群等,力在推进创业创新,提供机会平等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外,还要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和财政贴息支持力度。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和持续经营的金融支持,提供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付息可延期等政策。同时,还可以推行较大规模的定向降准,使商业银行在获得充足的准备金之后,定向为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成功渡过疫情的冲击。
3.1.2 转变结构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经济结构从而改变就业结构,虽然就业结构性的转变对于解决疫情影响下就业问题有时间上的局限性,但在疫情冲击下发展起来的新就业方向也可能在后疫情时期成长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例如,因疫情原因人们呈现“宅”模式,娱乐、体育和休闲业成为新的就业趋势;网购、电商模式的快速发展也使物流、仓储行业的招聘需求提升;疫情使互联网更加深入的应用,我们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模式创新,发现新的就业领域。;对于劳动关系可以转变为“多雇主化”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自主选择服务对象,平台和劳动者之间更趋向于合作模式。对于疫情期间的新环境产生的新的就业形态我们要积极适应,就业形态应随着实际情况改变,适应新的趋势。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与时俱进。
3.2 高校职责
3.2.1 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引导
对于处在迷茫阶段的高校毕业生,高校要做好指导的职责,给毕业生做好引导工作。可以加大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基层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推动大学生助力基层事业发展来缓解就业压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农村水利等岗位工作,助力国家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了一批批舍己为人的基层工作者,在其中选举出优秀典例对毕业生进行思想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主动投身基层,留在基层。
3.2.2 扩大毕业见习规模,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
高校可以积极与优质企业或地方政府合作,引荐大学生在毕业时期到用人单位实习见习。不仅帮助大学生加强岗位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就业能力,缩短大学生就业适应期,还促进完成了学业与实现就业有效衔接。同时,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友企业资源与行业优势,大力开拓行业和经济社会急需、毕业生达成度高、学生职业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等潜在优质就业市场,加强与三方企业之间联络。高校也可将校内课程和校外实践进行组合优化,不断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实习实践基地,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最为直接有效的就业实践机会。不仅可以拓展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达到了服务地方和向国家重点区域输送人才的目的。
3.2.3 整合资源,多管齐下,畅通就业渠道
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求高校要为毕业生不断拓宽多源性、多层次的可靠就业渠道,使毕业生可以适应新就业环境的能力。高校可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同步开展的线下招聘,积极帮助毕业生搭建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多管齐下,通过线上线下招聘、开讲座、举办活动、加强线上指导、构建双选平台等方式力求保障毕业生求职应聘不受疫情影响。可以通过各媒等渠道向毕业生们推送就业招聘信息、网络宣传应聘等相关的知识与技巧;也可以利用线上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对于贫困雪上高校要深入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及发放求职补贴,做到精准就业帮扶,做好资料记录后续跟踪保障。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整合资源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要注重审核检查资源资质与信息,做好筛选。同时尽快提升高校自身的技术能力,加强自身的主导能力,是就业工作更加稳妥。
3.2.4 及时疏导毕业生的恐慌的悲观心理高校应针对因疫情影响心理产生负面变化的学生进行及时调整,如在线上的就业服务中可以开设相关的心理支持和网络辅导服务,给需要帮助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学生提供咨询渠道。关注不同毕业生群体,关注性别上的差别、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别等,为毕业班学生疏解焦虑情绪,引导毕业生积极适应求职形势和求职方式的变化。
3.3 政府支持
3.3.1 继续落实就业政策
对于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疫情的常态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关注落实就业政策,对于高校毕业生有帮助的政策合理的加大力度,对于不适的政策进行调整与更替。扎实的做好“六稳”工作,着力落实“六保”任务。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稳企业、稳就业。
3.3.2 强化监管加强指导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深化“证照分离”等改革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改革指导来促进政策的落实,尽快使新办法新方法得到有效的运用,使大环境在及时、适当的指导下适应政策。此外我们要强化监管,无论是事中还是事后都要加强监管,市场准入的门槛降低更需要规范其行为,相比以前我们的监管任务是增重的,但增重不减质,这提示我们更应该重视监管,使改革政策更加深远完善。针对“先上岗,再考证”类的措施,相关部门需要在解决就业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平衡特殊就业情形,考虑后续就业形态,给出更加细致的指导,不断完善此类措施。
3.4 高校毕业生主观能动性
3.4.1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打破固有的非事业编、非公务员不去的陈旧观念,眼界放宽,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从基础做起,吃苦耐劳,不要好高骛远。同时学生家长不要期望过高、盲目攀比给自己子女过度不匹配的压力,在学生恰当的能力范围内与支持,尊重子女的职业选择,使高校毕业生不受其他因素树立理性的就业目标。
3.4.2 增强自身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在就业临近关头认清实际状况,清晰自我定位,注重能力的匹配,大学生在学校时应该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考取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形成职业知识体系,达到就业的客观要求。同时要注重实践,通过学校或其他可行途径去参与实习和实践活动,熟悉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了解自我能力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面对新情形疫情的影响下要采取积极行动,适应网上招聘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并在家自觉学习,主动了解就业形势、学习就业指导类课程增强自己的个人竞争力。
4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当下,疫情防控逐渐成为常态化,在此背景之下,就业问题亟待解决、不容忽视。结合政府、高校、市场以及高校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多方助力解决既存的问题,了解全国就业形势,分析贵州省就业趋势。通过多方位联动为处在困境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缓解紧迫的就业压力。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亦或是疫情背景下就业难上加难的就业问题,而且对于其他突发类似于非典、新冠等公共安全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