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副词连用初探
2020-06-06李红兰
李红兰
摘 要:以《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对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的连用进行梳理,并总结副词连用的特点。数据统计显示,时间副词连用是《百喻经》副词连用中频率最高的一种形式,连用位序灵活。探索《百喻经》时间副词的连用对研究中古汉语副词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百喻经》;时间副词;连用
一、引言
《百喻经》的全称是《百句譬喻经》,原来题名为《痴华鬘》,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时天竺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它是一部宣扬佛法教义的佛经。“华鬘”是花环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将一些小故事串连在一起,就像一些花朵串成一只花环。全书共有98篇寓言,加上引言和偈颂,共100篇。《百喻经》全书都以寓言故事来阐发义理。每一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或滑稽可笑,或借古讽今,后一部分是揭示寓言所反映的佛法教义。作为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汉译佛经,它在上古汉语与近现代汉语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除本身语言通俗易懂、口语性较强以外,它也运用了许多佛教语言。因此,无论是研究中古时期的语法演变,还是研究佛教的语言词汇,它都是一部重要语料。同时,相较于同期其他汉译佛经,《百喻经》篇幅较短,有利于研究者展开穷尽式的数据统计。
副词是一类很复杂的词,其词性归属与分类一直是学界争论较大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对副词的概念进行界定。这里采用杨荣祥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中所给出的副词定义:“在句法结构中,一般只能充当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而从不充当被修饰成分的词。”[1](P11)关于副词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分类方法。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副词的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本身就是个大杂烩。”[2](P512)本文在分类时以句法功能为主要标准,以意义作为参考,并结合《百喻经》副词的具体使用情况,将其划分为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指代性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八种。
“副词连用”是指“在状语位置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副词的连续使用”[3](P211)。副词连用可以分为连续连用和间隔连用两种。其中,间隔连用是指两个连用的副词中间含有其他成分。本文只讨论副词连续连用的情况。在《百喻经》中,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的连用是最常见的一种副词连用形式,种类也最多。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的连用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用的例句均出自周绍良先生的《百喻经译注》[4],故只标注出自何喻。
二、《百喻经》时间副词与各类副词的连用
时间副词表示某一行为、情况发生或持续的各种时间状况。在中古汉语时期,时间副词所占比重较大,时间副词的连用在《百喻经》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它可以与大多数类型的副词连用。通过对《百喻经》副词连用的统计,我们发现,时间副词可以与否定副词、关联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指代性副词连用,不同的时间副词也可以连续运用。
(一)时间副词+否定副词
在《百喻经》中,这类情况共出现28例。其中,“遂便不”1例,“犹故不”1例,“永无”3例,“永不”1例,“终常无”1例,“初无”1例,“久不”1例,“终不”8例,“终无”2例,“竟无”1例,“竟不”2例,“竟未”1例,“常无”1例,“先不”1例,“既不”2例,“常恒不”1例。
1.遂便不
(1)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渴见水喻》)
2.犹故不
(2)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妇诈称死喻》)
“犹故”是这一时期较常使用的副词,语义上表示时间的持续。
3.永无
(3)悔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杀商主祀天喻》)
(4)便熬而种之,永无生理。(《种熬胡麻子喻》)
(5)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观作瓶喻》)
4.永不
(6)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为真实,永不可改。(《妇诈称死喻》)
“犹故”“永”作时间副词,表示时间或状态的持续。
5.终常无
(7)彼观缘事瓶,终常无竟已。(《观作瓶喻》)
6.初无
(8)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污染。”(《叹父德行喻》)
7.久不
(9)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债半钱喻》)
8.终不
(10)后欲求佛果,终不可得。(《种熬胡麻子喻》)
(11)当随我语,终不欺汝。(《贫人烧粗褐衣喻》)
(12)虽千百年,受人供养,都无报偿,常为损害,终不为益。(《雇倩瓦师喻》)
(13)虽闻此语,信王语故,终不肯去。(《送美水喻》)
(14)以信佛语,终不肯舍。(《送美水喻》)
(15)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治秃喻》)
(16)不达正理,不知善恶,作诸邪行,不以为耻,而云我祖父已来,作如是法,至死受行,终不舍离。(《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17)即作是言:“不见摩尼珠,我终不去。”(《摩尼水窦喻》)
9.终无
(18)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婆罗门杀子喻》)
(19)其猶外道,不减烦恼炽然之火,少作苦行,卧棘刺上,五热炙身,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徒为智者之所怪笑。(《煮黑石蜜浆喻》)
“终”表示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出现的一种结果,是一种动作或状态的延续。
10.竟无
(20)二鬼愕然,竟无所得。(《毗舍阇鬼喻》)
11.竟不
(21)作诸异论,既不善好,文辞繁重,多有诸病,竟不成讫,便舍终亡。(《老母捉熊喻》)
(22)凡夫错解,便求世界有边、无边,及以众生有我、无我,竟不能观中道之理,忽然命终,为于无常之所杀害,堕三恶道。(《摩尼水窦喻》)
12.竟未
(23)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未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共相怨害喻》)
“竟无”“竟不”“竟未”中的“竟”,都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表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结果。除了作时间副词,“竟”还可以作语气副词,表示惊讶、诧异的语气。
13.常无
(24)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欲食半饼喻》)
14.先不
(25)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15.既不
(26)既不得出,以为忧恼。(《驼瓮俱失喻》)
(27)受持如来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杀群牛喻》)
16.常恒不
(28)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切常恒不变?(《病人食雉肉喻》)
“常、恒、恒常”这类副词通常用来表示行为发生的频次,不仅是惯常发生,而且持续性较高,往往修饰谓词性词语。此外,还有“每、复、频、又”等。
(二)时间副词+关联副词
在《百喻经》中,这类情况共出现47例。其中,“即便”46例,“辄便”1例。
17.即便
(29)往有商人,貸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债半钱喻》)
(30)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愚人食盐喻》)
(31)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渴见水喻》)
(32)于是即便远方取药。(《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即”在此处的意思为马上、立刻,表示情况在很短时间内立刻发生。“即便”连用在《百喻经》中大量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发展为让步连词,表示“即使”义。
18.辄便
(33)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破五通仙眼喻》)
“辄”是由上古汉语继承而来的副词,表示动作紧密相接或间隔,含有突发或短时之义,前后动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时间副词+范围副词
在《百喻经》中,这类情况共出现5例。其中,“即共”2例,“一时并”1例,“一时俱”1例,“即时共”1例。
19.即共
(34)即共求觅,得一导师。(《杀商主祀天喻》)
(35)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劫盗分财喻》)
20.一时并
(36)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医治脊偻喻》)
21.一时俱
(37)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五百欢喜丸喻》)
22.即时共
(38)时彼人者,信老母语,即时共捉。(《老母捉熊喻》)
“即、即时”在语义上表示动作或行为发生在说话的当时,“即时”的意思是“现在”。“一时”表示动作在某个不定的时间发生。此外,还有“同时、不时、随时”等。
(四)时间副词+程度副词
在《百喻经》中,这类情况共出现3例。其中,“方更”1例,“即大”2例。
23.方更
(39)方更悔恨,悔不广施。(《劫盗分财喻》)
“方”表示在所说情况的前不久,由上古汉语副词继承而来,在中古时期颇为盛行。
24.即大
(40)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人说王纵暴喻》)
(41)王闻是语,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人效王眼瞤喻》)
(五)时间副词+指代性副词
在《百喻经》中,这类情况共出现4例。其中,“即相”1例,“遂相”1例,“常相”1例,“既相”1例。
25.即相
(42)因即相牵,入于地狱。(《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26.遂相
(43)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遂”由上古汉语副词继承而来,表示时间上的紧密相接或间隔。
27.常相
(44)其二弟子,常相憎嫉。(《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28.既相
(45)既相睹已,方知非鬼。(《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既”表示动作或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某个时间。
(六)时间副词+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和时间副词本身连用是《百喻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共出现21例。其中,“寻即”4例,“方乃”1例,“即时现”1例,“先来常”1例,“每恒”1例,“每常”2例,“时即”1例,“良久乃”1例,“常速”1例,“乃顿”1例,“更就”1例,“后复”1例,“寻复”2例,“即复”1例,“复更”2例。
29.寻即
(46)鬼闻其语,寻即远避。(《毗舍阇鬼喻》)
(47)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著掌中,语小儿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小儿争分别毛喻》)
(48)王闻是已,给赐刀杖,寻即遣之。(《五百欢喜丸喻》)
(49)“……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尝庵婆罗果喻》)
“寻”表示前后动作发生的时间紧密相接,是中古时期常用的副词。
30.方乃
(50)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喜,踊悦无量。(《劫盗分财喻》)
31.即时现
(51)傍人语言:“汝今喜嗔,仓促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说人喜嗔喻》)
32.先来常
(52)其夫先来常善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花。(《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在例(52)中,“来”的本义已经虚化,无实义。这里的两个副词连用,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个动作一直在持续。
33.每恒
(53)言師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34.每常
(54)我虽欲蹋,每常不及。(《蹋长者口喻》)
(55)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五百欢喜丸喻》)
35.时即
(56)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五百欢喜丸喻》)
36.良久乃
(57)良久乃答:“我祖父已来,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37.常速
(58)良久乃答:“我祖父已来,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38.乃顿
(59)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39.更就
(60)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更”作时间副词时,表示动作发生的频次,意为“再一次”。
40.后复
(61)其人后复而与之言:“汝儿已生,今死矣!”(《牧羊人喻》)
41.寻复
(62)彼既来已,忿其如是,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63)寻复回还,求见其父。(《与儿期早行喻》)
42.即复
(64)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43.复更
(65)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66)须臾水清,又现金色,复更入里,挠泥更求,亦复不得。(《见水底金影喻》)
与上古汉语相比,中古时期出现了常用于其他副词后面的“复”和“自”,这也使得双音节副词逐渐增多。因此,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与之组合使用的词语,如“不复、还复、亦复、徒自、虚自、便自”等。
三、《百喻经》副词连用的特点
上文着重分析了《百喻经》中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的连用现象,同时,我们也对其他各类副词连用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在这一基础上,下面拟对《百喻经》中副词连用的主要特点予以总结概括。
(一)使用频次差异较大
副词连用在上古汉语时期即已产生,在中古汉语中已成为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在《百喻经》中,部分副词连用使用频率较高,在很多寓言故事中都会出现,如“亦复”共出现84例,“即便”共出现46例。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副词连用只出现过一例,如“甚大”“俱不”等。因此,《百喻经》中的副词连用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从副词连用的频次,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语言使用的某些共同特征。在副词组合能力方面,时间副词组合能力较强,数量较多,除了不与语气副词连用之外,与其他副词都能连用,且常位于其他副词之前;否定副词除了不跟语气副词和关联副词连用之外,与其他副词都可以共同作修饰成分,且常位于其他副词之后,以突出不同动作或行为在时间、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各种否定状况;范围副词与范围副词本身连用最为常见,进一步限定它所指向的被修饰成分的范围。相对而言,《百喻经》中的指代性副词组合能力较弱,它只与时间副词、否定副词和情状方式副词连用,连用时常位于这些副词之后;语气副词连用也较为少见,它只与否定副词、程度副词连用。
(二)连用位序较为灵活
总体上来说,中古时期的副词连用次序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语气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否定语气副词>指代性副词[5](P232)。值得注意的是,《百喻经》中的副词连用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比如,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在通常情况下是位于其他副词之前的,但也有例外现象。时间副词在跟否定副词、关联副词、范围副词、指代性副词连用时,就存在位于这些副词之后的情况。再如,否定副词与其他副词连用时位序也比较灵活,当它跟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情状方式副词连用时,既可以位于这些副词之前,也可以位于这些副词之后。以上现象都可以说明中古汉语副词在使用时既有一定规律可循,也存在一些突破规律的新形式。
(三)连用种类较为多样
《百喻经》作为中古时期的语言学文献,其中的副词连用在继承上古汉语的同时,也发展出了一些新的连用形式,如“详共”等。同时,相较于上古汉语,《百喻经》中的副词连用种类更加多样,很多副词都可以与其他副词连用,而且次序灵活,数量很大。这些特点在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的连用中表现最为突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语言的发展是朝着更加丰富的方向前进的。可以说,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仅注重其表意功能,而且也追求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四、结语
本文以《百喻经》中时间副词的连用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穷尽式的统计,对时间副词与各类副词的连用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百喻经》副词连用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可以为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百喻经》的时间副词连用限制因素较少,与其他副词的组合能力较强,连用位序较为灵活。与此同时,在意义的表达方面,不同的连用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古时期的时间副词已相对成熟,使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只是选取时间副词作为研究对象,而没有对《百喻经》副词连用的全貌进行系统论述,因此,对这一时期副词连用的探讨只能是管窥式的,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此外,关于时间副词的分类目前尚存争议,本文对副词连用的分类也可能会存在不够恰当之处,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
[4]周绍良译注.百喻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nection of Time Adverbs in One Hundred Buddhist Parables(《百喻经》)
Li Honglan
(School of Art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6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onnection of adverbs in Middle Ancient Chinese,the time adverbs in One Hundred Buddhist Parables(《百喻经》)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nection of time adverbs and other adverbs sorted out by means of data stat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nection of adverbs were summarized. Statistics show that time adverb combination is the highest form of intermediate frequency in One Hundred Buddhist Parables(《百喻经》), which is flexible in the use of bit order, which has definite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 ancient times.
Key words:One Hundred Buddhist Parables(《百喻經》);adverb of time;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