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的句法模式
2020-06-06张庆翔蒋辛瑶
张庆翔 蒋辛瑶
摘 要:《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的句法模式在继承先秦汉语特点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相对于谓语而言,主语构成更加复杂和多元,淘汰了部分旧有代词。主语和谓语结构成分中,常见“者”或“所”字短语。在七种主要句法模式中,“主语,谓语”式取代“主语,谓语+也”式,成为主要句式。通过对《搜神记》二十卷本语料的统计,从主语构成、谓语构成和句法模式三个方面,可以观察到名词性谓语句在句法成分和结构类型上,产生了多样化的演变,体现出继承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关键词:《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句法模式
一、引言
魏晉南北朝处于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干宝所著《搜神记》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语言上体现了中古时期继承性与过渡性的汉语特色。《搜神记》原书共三十卷,现存有二十卷本、敦煌本、八卷本和一卷本,江蓝生认为二十卷本接近干宝原书[1](P332)。
《搜神记》的语法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词类、词法和句法三个方面,其中,句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连动句和“有”字句等。名词性谓语句是具有汉语特色的主谓句类型,句子谓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丁声树等定义了体词谓语句的概念[2](P20),确立了名词性谓语句在汉语句型系统中的地位。陈满华将古代汉语中的体词谓语句分为三个时期:殷商和西周时期,体词谓语句呈增长趋势,其谓语成分多样化;东周和秦汉时期,体词谓语句成为常见句型,形式上有助词或副词等作为标记;汉魏以后体词谓语句有所减少,一部分被“是”字句替代[3](P96-100)。
学界对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性谓语句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专著研究,如杨伯峻、何乐士对古汉语名词性谓语句的分类[4](P700)、孙锡信对主谓间语义关系的考察[5](P298)、易花萍对不同时期句型特点的分析[6];二是从句法、语义或语用角度考察句型的专题研究,成果多见于期刊论文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本文语料以马银琴译注的《搜神记》为主[7],并参考黄涤明的《搜神记全译》[8],统计分析全书601条名词性谓语句的句法模式。
二、《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构成
名词性谓语句是形式简单而又颇具汉语特色的句型,具有判断、叙事和描写功能。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说明陈述的是“谁”或是“什么”。陈述对象如果是人或事物,主语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代词或代词性短语构成;陈述对象如果是行为、事件或情况,则主语常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甚至句子来充当。与先秦汉语相比,《搜神记》名词谓语句中的主语构成更加复杂和多元,出现了大量复音词,部分代词被淘汰,有些代词的语法特点也发生改变。总的来看,《搜神记》名词谓语句中充当主语的主要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句子与主语省略四种类型。
(一)名词性成分充当主语
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在《搜神记》601例名词性谓语句中,名词性成分主语超过6成,是构成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主要成分。
1.名词充当主语
在《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中,单个名词主语主要由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构成,还包括少量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语例。其中,普通名词又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具有专一称谓的专有名词则包括人名、地名、国名、官职名、书名等。例如:
(1)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4-88)①
(2)意曰:“夫子,圣人。”(3-49)
(3)高禖,宫中求子祠也。(7-199)
(4)宁封子,黄帝时人也。(1-4)
(5)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6-165)
(6)坐上数百人,饮啖终日不尽。(1-18)
(7)是日大火,有云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灭。(2-33)
例(1)~例(3)中的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田、夫子、宫中”,分别为表示事物、人物和处所的普通名词。例(4)、例(5)中的名词性谓语句主语“宁封子、侯、王”,分别为人名和官爵名,均属于专有名词。方位名词则有单音节和复音节之分,例(6)中的方位名词“上”与“坐”组成定中偏正短语“坐上”,表示具体的空间位置。时间名词作主语的用例较少,例(7)中的主语“须臾”是复音时间名词。
2.代词充当主语
代词的使用可以避免语言重复,能够代替某些实词和短语。按照意义与功能,《搜神记》中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其中,人称代词的功能主要是指代人或事物。例如:
(8)我,天之织女也。(1-28)
(9)吾庐君主簿也。(4-78)
(10)诸儿莫之识也,皆问曰:“尔谁家小儿,今日忽来?”(8-235)
(11)鬼问:“汝复谁?”(16-393)
(12)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5-98)
(13)宽窥二翁,形状非人,令卒持杖戟将入,问:“汝等何精?”(19-442)
(14)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1-29)
(15)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20-453)
(16)然则贾与地狼名异,其实一物也。(12-302)
(17)然则卿国士也,如何可令死。(5-98)
(18)卿非狐狸,则是鼷鼠。(18-420)
例(8)和例(9)中的名词性谓语句主语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例(10)和例(11)中的名词性谓语句主语是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值得注意的是,《搜神记》中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只有“尔、汝”,且“尔”仅有这一例。《搜神记》语料中出现两例“等”,如例(12)和例(13)所示,用在人称代词“吾、汝”后表示复数。康瑞琮认为,古代汉语中“等、辈、曹、属、侪”等词,保有一定的实义,不是复数的固定词尾,与现代汉语“们”不同,表达“一类、一班”之意[9](P244)。《搜神记》中能够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仅有“其”。例(14)中的“其非常人”整体充当“疑”的宾语,“其”指代人;例(15)中的“其灵异”也是整体充当“疑”的宾语,“其”指代物;在例(16)中,分句“其实一物也”中的“其”作主语,指代物。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人称代词充当主语称代复数的情况仅见于例(16),“其”应释为“它们”,指代“贾与地狼”。尊称与谦称是古汉语礼貌词,古人第二人称常用尊称,第一人称则用谦称代替。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尊称词仅出现两例“卿”。例(17)中说话人的身份为赵公明的参佐,交谈对象为散骑侍郎王祐,“卿”主要用于平辈之间,可译作“您”;例(18)为董仲舒和客人的对话,也属于礼貌性的称呼。
《搜神记》中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指示代词又可以分为近指、中指和无指。例如:
(19)人生有死,此必然之事。(5-98)
(20)此非人类,当以禽兽,从母不从父也。(6-131)
(21)取中穗,是中台之象也。(10-253)
(22)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11-299)
(23)尧梦攀天而上,汤梦及天砥之,斯皆圣王之前占也。(10-251)
(24)其于洪范,皆犬祸,言不从之咎也。(6-135)
(25)女曰:“某三河人,父见为弋阳令……”(15-361)
《搜神记》中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它们分别在例(19)、例(21)和例(23)中指代事物,在例(20)和例(22)中指代人。中指代词仅出现一例“其”,例(24)中的“其”指代一具体事件,即数狗化为人形,“披甲持弓弩”与石良等人搏斗,“或死或伤”。无指代词所指对象不明确,《搜神记》中仅出现一例指人的“某”,在例(25)中谦指自我,指代说话者本人。
3.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
《搜神记》中能充当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名词性短语,主要有联合短语、数(量)名短语、偏正短语、“者”字短语与“所”字短语。
1)联合短语与数(量)名短语充当主语
在《搜神记》中,联合短语与数(量)名短语都能充当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其中,后者语例较少。例如:
(26)春盛雨,初出行塘,日暮回,顾有一妇人,上下青衣,戴青伞。(18-436)
(27)然则天地鬼神,与我并生者也。(12-309)
(28)风伯,雨师,星也。(4-71)
(29)三足,不任用之象也。(9-164)
(30)给使仰视树上,有一年少人,可十四五,衣青衿袖,青幧头。(17-404)
在例(26)~例(28)中,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上下、天地鬼神、风伯,雨师”,都属于联合短语,分别由方位名词、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构成。在例(29)和例(30)中,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三足、一年少人”,均是数(量)名短语。
2)偏正短语充当主语
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中结构,另一种是由结构助词“之”所连接的偏正短语。例如:
(31)赤厄三七。(6-153)
(32)其先,廪君之苗裔也,能化为虎。(12-307)
(33)山陽范巨卿,所谓死友也。(11-299)
(34)昆仑之墟,地首也。(13-336)
(35)昔高宗之鼎,非雉所雊。(3-53)
(36)二华之山,本一山也。(13-320)
在例(31)~例(33)中,作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赤厄、其先、山阳范巨卿”,均为定中式偏正短语,定语部分分别由形容词、代词与名词充当。例(34)~(36)中的名词性谓语句主语是由“之”所连接的偏正短语。其中,例(34)中的“之”表修饰关系;例(35)中的“之”表领属关系;例(36)中的“之”表同一关系。
3)“者”字短语充当主语
古代汉语中,“者”字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也不能独立存在或充当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某些实词与结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其意义需整体呈现。因此,通常将“者”归为结构助词。汤可敬认为,“者”与实词或短语构成“者”字结构后,成为具有名称、时间、地点、动作、性状、数量、称代以及声响等特征意义的实体[10]。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者”字结构有多种形式,“者”前成分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数词、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和状中结构。例如:
(37)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绝。(6-156)
(38)败者,疲弊之象也。(7-205)
(39)四者,四方之象。(7-184)
(40)食我虫者,乃张小小也。(12-316)
(41)起于邺者,天下始业也,会于真定也。(6-153)
(42)乌群斗者,师战之象也。(6-123)
(43)非惊扰不得眠,遂起,呼铜问之:“先来者谁?”(19-444)
在例(37)~例(39)中,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加结构助词“者”构成的短语作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在例(40)~例(43)中,分别是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和状中结构加“者”字构成的短语作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
4)“所”字短语充当主语
“所”早期被认为属于代词,胡安顺曾深入论证了“所”字结构中的“所”不存在代替和指示作用[11]。
因此,现在一般将“所”归为结构助词。“所”往往与动词相结合组成一个具有名词性质的结构,这就是朱德熙先生所说的“主谓结构体词化”[12](P103)。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词性谓语句主语的“所”字结构较少。例如:
(44)车上所载何物?(16-384)
在例(44)中,“所”加及物动词后组合为名词性成分,作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所载”是动作“载”的受事,即“载”动作行为所及对象。
(二)动词性成分充当主语
在《搜神记》的名词性谓语句中,没有单个动词作主语的用例,能够充当名谓句主语的动词性成分主要有述补短语、状中偏正短语、述宾短语和主谓短语。相比于名词性成分主语,动词性成分主语数量极少。其中,主谓短语最多,有9例;而述补短语和状中偏正短语都只有1例。例如:
(45)见于省中,将有椒房大臣受甲兵之象也。(6-149)
(46)去后,君谓士曰:“先来,南海君也。”(17-407)
(47)后世修吾书,董仲舒。(3-49)
(48)屋宇邃密,非龙所处。(7-183)
(49)足而出于背,下奸上之象也。(6-124)
(50)汝之暗戆,皆此类也。(9-248)
在例(45)中,述补短语“见于省中”作名谓句的主语,其中,表处所的介宾短语“于省中”作动词“见”的补语。在例(46)和例(47)中,由状中型偏正短语“先来”与述宾短语“修吾书”分别充当名谓句的主语。主谓短语作名谓句的主语时,在结构上可分为“主+谓”式和“主+结构助词+谓”式。例(48)中的“屋宇邃密”为“主+谓”式;例(49)和例(50)“足而出于背”和“汝之暗戆”中的“而”与“之”,都是加强成句能力的结构助词。
(三)句子充当主语
在《搜神记》中,名词性谓语句主语也能由句子充当。例如:
(51)人生兽,兽生人,气之乱者也。(12-300)
(52)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钟离意。(3-49)
在例(51)中,作名谓句主语的句子“人生兽,兽生人”,由两个主谓结构成分构成。在例(52)中,作名谓句主语的句子“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则是由三个并列的述宾成分组成,分别列举了丹书中记载的钟离意所做之事;“会稽钟离意”是小句“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的施事,陈述焦点在句末名词性成分上。因此,“会稽钟离意”应视作名词性谓语。有些学者把古汉语中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前置谓语的句子归为主谓倒装句,杨伯峻、何乐士则认为,古代汉语的主谓顺序基本上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是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而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4](P812)。上文的例(46)、例(47)与例(52)情况相似,“南海君”和“董仲舒”都是名词性谓语。就此而言,这三个句子应视为由述宾短语、状中型偏正短语与句子充当主语的名谓句,无疑更加合理。
(四)主语省略
在《搜神记》中,有些名词性谓语句省略了主语成分,省略方式主要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与对话省略等。例如:
(53)见一小石,形像偶人,女谓曰:“尔有人形,岂神?能差我宿疾者,吾将重汝。”(4-90)
(54)虎者,阴精而居乎阳,金兽也。(7-184)
(55)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1-9)
(56)欻见大蛇,长六七丈,形如百斛船,玄黄五色,卧冈下。(20-462)
(57)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5-100)
(58)又曰:“冠赤幘来者谁?”曰:“西舍老雄鸡父也。”(18-438)
(59)戎翟侵中国之前兆也。(7-181)
在例(53)和例(54)中,分别承前句主语“尔”与“虎”省略;在例(55)和例(56)中,分别承前句宾语“之”和“大蛇”省略。其中,例(54)和例(56)属于间隔省略,所省略的主语成分与前句主语“虎”和前句宾语“大蛇”之间,间隔了一个或多个分句。在例(57)中,主语蒙下文分句中的宾语“之”而省略,全书仅此一例。在《搜神记》中,对话省略往往表现为在对话答句中省略主语成分,例(58)的回答中省略了“冠赤帻来者”。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主语省略方式。例(59)在上下文中均未出现明确的主语,根据语境的理解,所省主语应为前文提到的“自太始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件事情。
三、《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的谓语构成
名词性谓语主要是描写主语的性质、状态,或说明主语的类别、特征。名词性谓语句中,主语对句子的自足与否影响不大,成句的关键是在于谓语。可以说,谓语才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成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成分有名词、代词、数词和名词性短语。
(一)名词、代词和数词充当谓语
1.名词充当谓语
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名词一般是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例如:
(60)此本皆人,何化之微贱乎?(3-53)
(61)风伯,雨师,星也。(4-71)
(62)松者,简松也。(1-5)
(63)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11-299)
(64)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6-165)
在例(60)和例(61)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人、星”,均是指人与事物的普通名词;在例(62)~例(64)中,名谓句的谓语分别由表示树名、人名和官爵名的专有名词充当。
2.代词充当谓语
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语例数量都比较少。例如:
(65)将乱吾家事者,必尔与荀勖。(9-248)
(66)教住莫住,得非此耶?(3-65)
(67)虽尔,而慎莫卖宅也。(3-66)
(68)妾昔怀策,梦月入怀;今又梦日,何也?(10-252)
(69)曰:“汝复谁耶?”(18-438)
《搜神记》中,人称代词充当名谓句谓语的情况仅出现一例,即例(65)含有第二人称“尔”,不过,这里的谓语实际上是由联合短语“尔与荀勖”来充当,并非“尔”独自充任。因此,人称代词是否能单独作谓语,尚有待商榷。指示代词中的近指代词“此、尔”可以充当名谓句的谓语,分别出现1例和2例,如例(66)和例(67)所示。疑问代词“谁、何”充当名谓句的谓语,分别出现5例与3例。其中,例(68)中的“何”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例(69)中的“谁”作谓语用于指人。
3.数词充当谓语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或顺序的先后。《搜神记》中充当名词性谓语的数词类型有基数词、虚数词、概数词和乘数词四种。
基数主要是描述事物的数量。王力认为,在上古汉语里十为整数,十以下为零数,整数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需要加上介词“有”或“又”[13](P248)。《搜神记》名词性谓语中,高位数词与低位数词都是直接组合,不需添加介词。例如:
(70)年十二,病死,五日而苏。(15-365)
(71)自言见夫死父,曰:“年二十七,汝不当死。”(6-146)
可以看出,例(70)中的名谓句谓语“十二”、例(71)中的“二十七”,都是由整数和零数直接组合而成。
虚数的主要特点是取值范围不定。在《搜神记》中,虚数词可以充当名谓句的谓语。例如:
(72)祖世货殖,家赀巨万。(4-87)
例(72)中的“巨万”为不确定的数值,充当名谓句的谓语。我们知道,古汉语中“三、九”是常用虚数,不过,在《搜神记》中并未出现虚数“三、九”充当名谓句谓语的用例。
概数词表示大概数目,它充当名谓句谓语的类型有基数相连式、前加词式、后加词式和前后加词式四种形式。例如:
(73)初婢埋时,年十五六,及开冢后,姿质如故。(15-372)
(74)传,先名改硕,硕呼女前,视,可十六七,说事邈然久远。(1-30)
(75)琅邪刘勋为河内太守,有女年几二十,苦脚左膝有有疮,痒而不痛,疮愈数十日复发。(3-69)
(76)北部督邮西平到伯夷,年三十许,大有才决,长沙太守到若章孙也。(18-427)
(77)后公出近郊,士人从者百数。(1-21)
(78)贵人乘船,挺力十余,皆整顿。(5-95)
(79)语未已,而门有老妪,可八十余,头白,求寄避雨,雨甚,而衣不沾渍。(9-241)
在例(73)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十五六”,由相邻基数“十五”和“十六”构成,因为基数超过了十位数,所以由两者的个位数相连;在例(74)和例(75)中,名谓句的谓语是在基数前加上“可、几”的前加词式概数;在例(76)~例(78)中,则分别在数词之后加上“许、数、余”,属于后加词式概数作谓语;前后加词式概数作名谓句谓语的情况仅见于例(79),数词“八十”前后分别加上“可”和“余”,表示大概值。
乘数是指用于乘法计算,《搜神记》中以乘数充当名谓句谓语的仅有1例,如下:
(80)赤厄三七。(6-153)
例(80)中的“三七”应是被乘数与乘数相连,隐含所乘积数二百一十年,亦即下文所说的:“三七者,经二百一十载,当有外戚之篡,丹眉之妖”。
(二)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
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名词性短语主要有联合短语、偏正短语、数(量)名短语、“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
1.联合短语充当谓语
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联合短语,既可以用连词进行连接,也可以不使用连词。例如:
(81)将乱吾家事者,必尔与荀勖。(9-248)
(82)木石之怪夔、魍魉,水中之怪龙、罔象。(12-301)
(83)亭中有寡妇李宪者,夜起,室中忽见一妇人,着绣衣,自称曰:“我,树神黄祖也,能兴云雨……”(18-416)
在例(81)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联合短语用连词“与”进行连接;而例(82)中的“夔、魍魉”和“龙、罔象”为并列式,例(83)中的“树神黄祖”是同位结构,均未使用连词。
2.偏正短语充当谓语
在《搜神记》充当谓语的名词性短语中,偏正短語数量占优。它作名谓句谓语时有两种形式:一是定语修饰名词性中心语;二是结构助词“之”连接名词中心语。首先看第一种情况:
(84)吾庐君主簿也。(4-78)
(85)乃拨灰中,举而出之,故向物也。(2-41)
(86)孔子教授堂下床首有悬瓮,意召孔诉问:“此何瓮也?”(3-49)
(87)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1-2)
(88)吾干将、莫邪子也。(11-266)
(89)北部督邮西平到伯夷,年三十许,大有才决,长沙太守到若章孙也。(18-427)
在例(84)~例(89)中,名谓句谓语均由定中结构偏正短语充当,名词“庐君”、形容词“向”、疑问代词“何”、名词短语“神农时”、名词性联合短语“干将、莫邪”及同位短语“长沙太守到若章”充当偏正短语的定语部分。
其次看第二种情况。由结构助词“之”连接的偏正短语充当名谓句谓语时,“之”可以表示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未出现表示同一关系的用例。其中,“之”在偏正短语中表修饰关系是最主要的用法。例如:
(90)我,天之织女也。(1-28)
(91)而当劳辱,下民之象也。(7-205)
(92)牛马龙蛇鸟兽之形,白黑各如其色,羽毛头目足翅皆备,非但仿佛,像之尤纯。(6-161)
(93)夫陵者,高大之象也。(6-163)
(94)凡枯断复起,皆废而复兴之象也。(6-133)
(95)是时,孙皓承废故之家,得复其位之应也。(6-176)
(96)王戊不悟,遂举兵应吴,与汉大战,兵败而走,至于丹徒,为越人所斩,堕泗水之效也。(6-123)
(97)时燕王旦谋反,将死之象也。(6-126)
(98)此劫烧之余也。(13-328)
(99)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1-9)
(100)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1-6)
(101)此其诗之大较,其文二百余言,不能尽录。(1-31)
在例(90)~例(98)中,名谓句谓语均由表修饰关系的“之”所连接的偏正短语来充当。其修饰成分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例(90)~例(92)中的名词“天”、定中短语“下民”、联合短语“牛马龙蛇鸟兽”;可以是形容词,如例(93)中的“高大”;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如例(94)~例(97)中的联合短语“废而复兴”、述宾短语“复其位”、述补短语“堕泗水”和状中短语“将死”;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如例(98)中的“此劫烧”。当“之”字表领属关系时,充当修饰成分的只有名词与名词性短语,如例(99)~例(101)中的专有名词“王子乔”、同位短语“帝颛顼”和定中短语“其诗”。
3.数(量)名短语充当谓语
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数(量)名短语有一定限制,其中的量词需要与数词和名词组合构成数(量)名短语,来充当名词性谓语。例如:
(102)女孙年三四岁,亡之,求,不知处。(3-51)
(103)孙休永安三年二月,有一异儿,长四尺余,年可六七岁,衣青衣,忽来从群儿戏。(8-235)
(104)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4-88)
(105)开户视之,得一老翁,可百余岁,言语了不相当,貌状颇类于兽。(14-358)
(106)皆三尺余,生鲜可爱。(1-21)
(107)坐上数百人,饮啖终日不尽。(1-18)
(108)此其诗之大较,其文二百余言,不能尽录。(1-31)
(109)乃以朱书手腕横文后三寸,为田字,可方一寸二分,使夜露手以卧。(3-57)
在例(102)~(105)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数(量)名短语,分别为基数相连式、前加词式、后加词式以及前后加词式。后加词式中的概数词“许、所、以下”,在数(量)名短语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当数词为零数时,量词紧跟零数,再与概数词构成数(量)名短语,如“五寸以下、二尺许、二寸所”,例(106)中“三尺余”即由数量词“三尺”加概数词“余”构成。当数词为整数时,概数词位于数词与量词中间,构成数(量)名短语,如例(105)中的“百余岁”。在例(107)和例(108)中,数(量)名短语“数百人”与“二百余言”中的数词,直接在名词前作定语起修饰作用,省去了量词,分别表达人与事物的数量。数(量)名短语中还有一类复合数量短语,由度量单位中的系统量词构成,如例(109)中的“一寸二分”。
4.“者”字短语充当谓语
在《搜神记》中,“者”主要是在词或短语后面组合为名词性结构,来充当名谓句的谓语。例如:
(110)菀窳妇人,先蚕者也。(14-350)
(111)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6-102)
例(110)中的名谓句谓语由状中结构加“者”来充当,其中,“蚕”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先蚕者”由状中结构变为名词性成分,意为“最先养蚕的人”。例(111)中的结构助词“之”,使“精气依物”失去成句能力,变为主谓短语,加上“者”字而构成名谓句的谓语。
5.“所”字短语充当谓语
在《搜神记》中,充当名谓句谓语的“所”字结构有多种形式。例如:
(112)使尚书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1-17)
(113)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16-378)
(114)屋宇邃密,非龙所处。(7-183)
(115)此古练纕之布,诸侯所以服天子也。(7-213)
(116)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11-299)
例(112)中,“所”加述宾短语充当名谓句的谓语;例(113)和例(114)中,在主谓结构“古今圣贤共传”和“龙处”中加入“所”字,变为名词性成分;例(115)中,“所”加介词“以”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赖以施行的工具,意为“诸侯用来为天子服丧的衣服”;例(116)中,“所”加动宾结构“谓死友”,可释作“所说的死友”,杨伯峻、何乐士认为,“所谓+宾”是“所+动”的固定格式[4](P488)。
四、《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的句法模式
名词性谓语句的描写规则可以表示为NP1+NP2。《搜神记》中,名词性谓语句在结构上表现为七种主要句法模式,它们分别是“主语,谓语”式、“主语,谓语+也”式、“主语+者,谓语+也”式、“主语+者,谓语”式、“主语,谓语+者也”式、“(主语,)谓语”式和“(主语,)谓语+也”式。除了这七种常用模式外,还有一些变体模式。
(一)主要句法模式
1.“主语,谓语”式
在《搜神记》中,“主语,谓语”式是最简形式,主谓之间可能不出现句读,主语与谓语之后不出现“者、也”等語气助词。例如:
(117)将乱吾家事者,必尔与荀勖。(9-248)
(118)时受服者,皆三百岁。(1-5)
(119)此非人类,当以禽兽,从母不从父也。(6-131)
(120)此乃腾黑之明象,白日之流景。(3-53)
(121)车上所载何物?(16-384)
在例(117)中,动宾结构“将乱吾家事”后加助词,构成“者”字结构,整体充当名词性主语。“谓语”前面也可以有副词,例(118)~(120)中,出现了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否定副词“非”、表示确认的语气副词“乃”。除此之外,全书语例中还使用了“即、殆、盖、可、亦、凡、方、复、则”等副词。“主语,谓语”模式主要表达陈述语气,也出现了少量类似例(121)这样的疑问句。
2.“主语,谓语+也”式
在《搜神记》中,“主语,谓语+也”式是在最简形式的基础上,加上句末语气词“也”,主谓之间可以没有句读。这里的“也”起到了加强对人、事物或情况的判断的作用,这是“也”最常用的用法,同时,“也”亦可表示提顿。例如:
(122)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13-337)
(123)我非人也,乃荧惑星也,将有以告尔。(8-235)
(124)其一即树上小儿也。(17-404)
(125)视之,是大苍獭,衣伞皆荷叶也。(6-103)
(126)大蛇衔笔者,直老书佐耳。(3-53)
(127)此盖天下未一之妖也。(7-215)
(128)是世祖之应耳。(6-133)
(129)吴孙皓宝鼎元年六月,晦,丹阳宣骞母,年八十矣,亦因洗浴化为鼋。(14-357)
在这种句法模式中,名谓句的主语前可以加上语气助词,如例(122)中的句首语气助词“夫”,表示提示语气,以引起关注。名谓句的谓语前可以有副词,例(123)~例(126)中有表否定判断的“非”、表确认的“即”、表范圍总括的“皆”和表范围限定的“直”。此外,“必、复、盖、亦、又、则”等副词,也能出现于谓语前。例(127)中表推测的语气副词“盖”与句末语气助词“也”搭配使用,起到增强推测语气的作用。名谓句谓语后的语气助词“焉、耳、矣、耶”等,和“也”一样表示判断语气,如例(126)、例(128)和(129)所示。由于这类语例较少,因此,这里也一起纳入“主语,谓语+也”模式中。周生亚指出,“耳”用于判断句句末时兼有限定语气的意味[14](P397)。例(126)中的名词性谓语“老书佐”,前后有表示限定的范围副词“直”与“耳”连用,此处“耳”的限定语气意味更浓。
“主语,谓语+也”式也可以表达疑问语气。例如:
(130)孔子教授堂下床首有悬瓮,意召孔诉问:“此何瓮也?”(3-49)
(131)汝复谁耶?(18-438)
(132)自灵帝崩后,京师坏灭,户有兼尸,虫而相食者,魁櫑、挽歌,斯之效乎?(6-164)
通常情况下,助词的询问语气需要借助疑问代词来表达。例(130)和例(131)中的句末语气助词“也、耶”,分别与疑问代词“何、谁”搭配使用,表示疑问语气。而例(132)中的“乎”不借助疑问代词即可表询问语气。周生亚认为,这是“乎”与其他表示疑问语气的句末语气助词的本质区别[14](P362)。
3.“主语+者,谓语”式
在《搜神记》中,“主语+者,谓语”模式由主语后加上表提顿的语气助词“者”而构成。周生亚认为,“者”字除了语音上有中顿作用外,语义上也带有对主语或话题的提示作用,以引起注意[14](P362)。例如:
(133)卢充者,范阳人。(16-397)
(134)屩者,人之贱服。(7-205)
4.“主语+者,谓语+也”式
在《搜神记》中,“主语+者,谓语+也”式在主谓语后分别带有语气助词“者”和“也”,一般表示判断义,它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例如:
(135)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1-2)
(136)乡人有董彦兴者,即许季山外孙也。(3-52)
(137)温休者,盖幽婚也,其兆先彰矣。(16-397)
(138)若二子者,吾生友耳。(11-299)
在例(135)中,陈述句末的“也”表示判断,和语气助词“者”相呼应;“者”处于主语后面表示提顿,“也”用在谓语后煞尾。此类名词性谓语句在谓语前加上副词的情况仅有两例,即例(136)和例(137)中表确认和表推测语气的副词“即”与“盖”。谓语之后的语气助词变换为“耳”,同样表示判断,仅有例(138)一例。
5.“主语,谓语+者也”式
在《搜神记》中,“主语,谓语+者也”中的语气助词是连用式,连用于句末的“者也”表示判断语气,“者乎”则加强疑问,两者全书均只出现一例。如下:
(139)夫毡,胡之所产者也,而天下以为絔头,带身,裤口。(7-190)
(140)此所谓木石之怪夔魍魉者乎?(18-417)
(141)菀窳妇人,先蚕者也。(14-350)
例(139)中的“胡之所产”,是结构助词“之”连接名词性“所”字短语;例(140)中的“者乎”用于“所谓木石之怪夔魍魉”之后,表示反问语气。值得注意的是例(141),其中的谓语“先蚕者也”,是由状中结构“先蚕”与结构助词“者”构成“者”字结构后,再加上语气助词“也”成句。因此,此句应归入“主语,谓语+也”式,而非句末语气助词连用。
6.“(主语,)谓语”式
在《搜神记》中,“(主语,)谓语”模式是省略主语型的名谓句。例如:
(142)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20-454)
(143)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1-31)
(144)皆三尺余,生鲜可爱。(1-21)
(145)此必是秦之狱地,不然,则罪人徒作之所聚。(11-270)
(146)复问:“寝者为谁?”曰:“魏公舒。”(9-242)
(147)见一小石,形像偶人,女谓曰:“尔有人形,岂神?能差我宿疾者,吾将重汝。”(4-90)
在例(142)中,主语承前面主谓谓语句主语“孔愉”而省略。谓语前可加副词,如例(143)~例(145)中,表否定的“非”、表范围的“皆”和表加强语气的“则”,“凡、方、可、已、岂”等副词也可用于谓语前。例(146)的省略方式为对话省,答句省略主语。杨伯峻、何乐士称这种句子为“对答句”[4](P818),对答句在《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中仅出现2例。例(147)中的疑问句主语承前省略,谓语“神”之前是表示疑问语气的副词“岂”。
7.“(主语,)谓语+也”式
在《搜神记》中,“(主语,)谓语+也”模式同样省略了主语成分。例如:
(148)此天赐我,非卿妇也。(15-360)
(149)非魅也,朕相试耳。(2-32)
(150)望子既拜神座,见向船中贵人,俨然端坐,即蒋侯像也。(5-95)
(151)视婢,乃狸尾耳。(18-423)
(152)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16-393)
(153)子贡进问:“何人耶?”(19-445)
(154)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狗之智力哉?(14-341)
例(148)中的谓语后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语气;例(149)中的“非魅也”处于复句前一分句,“也”表中顿语气。除“也”外,谓语后语气助词还可以是“耳、耶”,如例(151)和例(153)所示,但语例较少。谓语前可加副词,如例(149)~例(151)中表否定的“非”和表确认的“即、乃”,其他如“故、皆、实、亦”等副词也可以用于此处。该句式可表达疑问语气,例(152)谓语前语气副词“将”表推测,谓语后语气助词“也”则加深了反问语气;例(153)句末语气助词“耶”与疑问代词“何”搭配使用,表示询问语气;例(154)中表疑问的副词“哉”与“岂”配合使用,增强了反诘语气,“哉”起到增强和夸张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搜神记》中出现了5例“(主语,)谓语+是也”句式。例如:
(155)历阳之郡,一夕沦入地中而为水泽,今麻湖是也。(6-107)
(156)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14-341)
例(155)中的“今麻湖是也”,意为“是今麻湖也”;例(156)中出现表确认的副词“即”,置于谓语“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前。周祖亮认为,“主语,谓语+是也”中的“是”为代词复指成分,指代前面的谓语,但由于复指名词性谓语句数量较少,并且两个谓语的意义完全相同,因此,这种句法模式是“主语,谓语+也”的特殊形式[15]。解植永探讨了古汉语“A,B 是也”句式的历时使用情况和演变机制,认为上古汉语的“A,B是也”式判断句中,A原是一个复杂的陈述形式,后来逐渐确定化、单一化,变成了一个有定的名词形式,这样“是”失去复指功能,起判断和确认的作用,虚化为系词。同时,句子结构发生重新分析,B在原结构中是主语,重新分析为前置谓语。因此,中古時期的“A,B是也”句式由无系词判断句变成了“是”字后置式系词判断句[16] 。
(二)其他句法模式
除了常规用法之外,《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句法模式还有多重谓语句和降级使用等特殊情况。
1.多重名词性谓语句
在《搜神记》中,多重名词性谓语句都是陈述句,句中包含多个名词性谓语成分。例如:
(157)吉,琅琊人,道士。(1-22)
(158)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1-6)
(159)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16-377)
(160)法由斩祀杀灵蛇,非己之咎先人瑕。(3-63)
(161)今曰猎得一兽,非龙非螭,非熊非罴。(8-229)
例(157)、例(158)和例(159)均表示肯定。例(160)中的第一个谓语“己之咎”前加上副词“非”表示否定,后一个谓语“先人瑕”表示肯定。例(161)中的4个名词性谓语前都加上表示否定的“非”。同时,多重谓语句可以省略主语,如例(158)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多个谓语也可能会致使其内部出现不同的句法模式。例(159)中的第二个谓语“执绋者相和之声”后有语气助词“也”煞尾。
2.降级使用
语言结构单位的降级使用通常会导致实际表意功能低于其所具备的表意功能。何亚南将无判断词句充当复句的分句或句子成分称为无判断词句的降级使用[17]。《搜神记》中,名词谓语句的降级使用体现在本可单独表达相对完整的语意,但是当其充当更大句法单位时,必须和其他句子成分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一种相对完整的语义。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充当主谓谓语句的谓语、充当主谓句的宾语和充当“有”字中的句法成分。例如:
(162)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1-16)
(163)传年十七,望见其车在门外,婢通言。(1-30)
(164)自言年七十,视之如十五六女。(1-29)
(165)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1-31)
(166)夜时,有正黑者四五尺,稍高,走至柱屋,因覆伯夷。(18-427)
(167)田中有大树十余围,枝叶扶疏,盖地数亩,不生谷。(18-417)
在例(162)和例(163)中,名词性谓语句“字君安”与“年十七”分别充当主谓句“刘根字君安”和“传年十七”的谓语。在例(164)中,主谓句“自言年七十”中的动词“言”的对象是“年十七”,“年十七”充当主谓句的宾语成分。例(165)中的主谓句省略了主语,动词“疑”的对象是“其非常人”,名词性谓语句充当宾语成分。王军考察了《搜神记》中“有+Y1+Y2”结构,认为体词性成分的后辞Y1作“有”的宾语,后辞Y2是对Y1的陈述和描写,二者构成主谓关系;Y1同时与“有”和Y2发生结构关系,既作“有”的宾语,同时又作Y2的主语,是兼语成分[17]。《搜神记》中名词性谓语句充当兼语句的情况只在“有”字句中出现。例(166)和例(167)中的“正黑者”与“大树”分别作动词“有”的宾语,同时又是名词性谓语“四五尺”与“十余围”的主语。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相关语例的整理统计,从主语构成、谓语构成和句法模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搜神记》中名词性谓语句的结构类型。可以看出,构成主语与谓语的复音名词大量增加,构词法有所发展,语例中出现联合式、偏正式、前加式和动宾式等多种构词形式,其中,联合式与偏正式是主要构词方式。谓语成分较为简单,主要有名词、代词、数词和名词性短语,主语构成相对复杂多元,包括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和句子。除“者、所”字结构短语不见于现代汉语名词性谓语句外,其他成分都在现代汉语中有所体现。
《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中充当主语的代词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充当谓语的代词有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一些代词被淘汰,部分代词的语法特点也发生了改变。具体来说,上古时期的人称代词“卬、台、而、乃”,疑问代词“曷、奚、胡”,指示代词“时、厥”等,均被淘汰。同时,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吾”的语法特点产生了变化。上古汉语中“吾”用于主格和领格,“我”用于主格和宾格,两者在《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中已有作定语的情况出现,并且“吾”打破了上古时期不能充当动词后宾格的规律。在魏晋时期,“我”的出现频率不仅超过了“吾”,而且“我”已兼容了“吾”的语法功能。在《搜神记》中,“是”有形容词、指示代词和系词三种用法。作指示代词时,其语法特点发生变化,可以充当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从语例数量上看,“是”作系词已超过指示代词用法,“是”字判断句成为除名谓判断句外最主要的判断句形式,但全书尚未出现表否定判断的“非是、不是”用例。由于否定副词是“是”作为系词成熟的判别标准,因此,《搜神记》中的“是”字判断句仍处于发展阶段。随着进一步的使用和完善,“是”字判断句将逐步替代名谓判断句。
《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句法模式大部分继承于先秦汉语,共有七种主要句法模式,它们分别是“主语,谓语”式、“主语,谓语+也”式、“主语+者,谓语+也”式、“主语+者,谓语”式、“主语,谓语+者也”式、“(主语,)谓语”式和“(主语,)谓语+也”式。其中,“主语,谓语+也”和“主语,谓语”式语例较多。先秦汉语名词性谓语句“主语+也,谓语”和“主语+也者,谓语+也”模式在《搜神记》中没有出现。同时,“主语+者,谓语+也”作为先秦汉语常用的判断句结构,在《搜神记》中较少出现,“主语+者,谓语”式的语例数更少。谓语前修饰性的副词起到强化句子语气和丰富句意表达的作用,其中,否定副词“非”用以表达否定形式。句末语气词“也”被视为判断句的标志。《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中使用句末语气词“也”的“主语,谓语+也”式、“主语+者,谓语+也”式、“(主语,)谓语+也”式的语例相对先秦汉语有所减少,这说明《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逐渐摆脱“也”表判断的限制。
随着主语后“者”与句末“也”的脱落,“主语,谓语”式逐渐取代“主语,谓语+也”式,成为主要句法模式,“……是也”型被“是”字后置式判断句所替代。而《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中常用的“者、所”字结构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出现。这些变化说明《搜神记》名词性谓语句句法模式体现了继承性和过渡性,其句法模式继承于先秦汉语,同时又在句法成分和结构类型方面产生了复杂化与多样化的演变。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陈满华.体词谓语句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
[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5]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6]易花萍.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7]马银琴译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晋]干宝著,黄涤明译注.搜神记全译(修订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9]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2.
[10]汤可敬.试论“者”字结构[J].益阳师专学报,1981, (Z1).
[11]胡安顺.“所”字三论[J].语文研究,2010,(3).
[1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周生亚.《搜神记》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周祖亮.先秦汉语名词性谓语句研究——兼与现代汉语名谓句比较[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解植永.“A,B 是也”判断句发展演变解析[J].南开语言学刊,2010,(1).
[17]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王军.《搜神记》“有”字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Syntactic Patterns of Nominal Predicate Sentence in SouShenJi(《搜神记》)
Zhang Qingxiang1,Jiang Xinyao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6;
2.Shanghai Experimental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The syntactic pattern of nominal predicate sentence in SouShenJi(《搜神记》) inher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 Qin Chinese. The composition of subject is more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than predicate. Some old pronouns are eliminat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polysyllabic words appear. The common phrases of “zhe(者)”or “suo(所)” in subject and predicate structure are common. In the seven main syntactic patterns, the“subject, predicate”pattern has replaced the “subject, predicate+ye(也)” pattern as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20 volumes of SouShenJi(《搜神記》)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it can be observed from three aspects: subject formation, predicate formation and syntactic pattern, nominal predicate sentences have undergone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changes in syntactic components and structural types, 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 and transition.
Key words:SouShenJi(《搜神记》);nominal predicate sentences;syntactic patte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