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信息化实名就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2020-06-06廖通权
——胡 琳 刘 涛 廖通权
全信息化管理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1]。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将“全信息化管理”理念运用到日常实名制就医流程改进上,通过深入分析非实名就医存在问题,充分调研及吸收其他行业优秀经验,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了一套实名制就医体系。
1 非实名就医风险分析
1.1 医疗安全风险
非实名就医时,身份证号不能作为患者就医的唯一主索引,患者在同一所医院就医可能会有多个ID,历史就诊信息不连贯,导致医生在接诊时无法查询既往就诊资料,既往史、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等重要信息易遗漏。一些重要的检查检验项目,如生化指标、影像检查结果等,也无法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当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危急值时,会因为患者挂号填写信息错误,医院无法第一时间联系患者及家属[2],不能确保正确的患者获得正确的治疗方案,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1.2 医保监管风险
非实名就医环境下,存在一张医保卡被多人使用的“一卡多人”现象[3],如果医院方面缺乏核实身份的有效手段,会出现“搭车开药”的情况。当住院患者在入院时使用他人医保卡办理入院,护士未准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极易出现监管漏洞,造成医保资金被盗刷或被骗取。故意隐瞒身体状况骗取商业保险基金的情形更为突出。
1.3 公共卫生风险
非实名就医环境下,有的患者就诊时贪图便利会随意填写或故意隐瞒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个人重要信息。如果被确诊为传染病,会因医疗机构上报信息不实,导致疾控部门无法准确、及时开展病例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实施疫点管控。一旦出现烈性传染病病例,如霍乱、鼠疫、禽流感以及一些异国输入性新发病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病等),极易造成传染病疫情扩展,危害公共卫生安全[4]。
图1 全信息化实名验证体系
1.4 社会稳定风险
非实名就医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空间,他们随意编造就诊者个人信息,盗取专家号等稀缺号源,同时以高价卖给就诊患者,加重了患者负担,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也不利于医院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1.5 患者个人风险
非实名就医会导致患者医疗信息不连贯,医生无法获知既往医疗信息,患者需重复检查,增加医疗费用。如果冒用他人信息就诊骗取医保费用或隐瞒真实身体状况购买商业医保,则可能构成诈骗行为。未使用真实姓名就诊,如果发生医疗纠纷,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便会遇到障碍[5]。
2 全信息化实名制就医体系
全信息化实名就医体系借助信息技术,针对医疗机构实名制实施的难点和痛点,通过建立各渠道预约挂号身份验证机制,并建立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系统,实施就诊各环节的头像比对,建立覆盖院内就诊全流程的患者身份验证体系。见图1。
在预约挂号和当日挂号环节,不论患者采用何种渠道预约挂号,系统均能通过身份证或人脸识别技术验证患者身份,确保患者实名就诊。在就诊环节,医护工作人员通过“头像比对”来判断患者是否为挂号者本人。患者实名就医是一种自觉行为,不会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
3 实践过程分析
3.1 加强渠道分类管控,确保预约挂号完全实名
该院将各类预约渠道分为两类:一类预约时具备实名验证条件,包括自助机预约挂号、微信预约挂号;另一类预约时不具备实名验证条件,包括窗口预约、电话预约、官网预约、第三方平台预约。具备实名验证条件的预约渠道,患者在预约时需在自助机上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医保卡等),或通过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人脸识别的方式完成实名验证,取号时无需再次验证;不具备验证条件的预约渠道,允许患者在预约时自行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取号时需要在自助机上使用有效身份证件验证,或在医院微信公众号上通过人脸识别方式完成验证,系统验证患者身份信息与预约信息一致后方可取号。通过“宽进严出、严进宽出”的验证方式,实现了患者预约挂号完全实名。
3.2 上线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系统
近年来,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终端开始出现在国内部分民用机场,在医疗机构内部尚无先例。
为解决患者未携带有效证件无法实名验证的难题,该院联合辖区公安分局,定制了4台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终端,接入公安“云搜索”系统。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患者,在自助终端上通过“输入身份证号+人脸识别”方式,快速办理“临时身份证明”,操作方便快捷。为实现全信息化自助挂号目标,该院在打印的“临时身份证明”单上植入了患者个人信息二维码,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地址、联系方式等身份信息,患者持“临时身份证明”可就近在医院门诊大厅自助机上通过扫描二维码自助挂号。2019年1月-8月,全院日均非实名就医人次为34人次,较2018年同期下降251人次,医院实名就诊率达到了98.76%。
3.3 改造医护工作站
将患者预约或挂号时采集的个人照片等信息,上传至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及护士工作站,并在PC和PDA系统操作界面显示患者照片,当医生在书写病历、下达医嘱,护士在执行操作时,直接通过浏览电子照片的方式,即可快速核对就诊者是否为挂号者;如非同一人,医务人员可拒绝接诊和执
行操作。2019年1月-8月,该院通过系统识别非挂号人员本人就诊/检查/治疗共526人次,有效避免了医疗差错事件的发生,遏制了恶意骗保等违规行为。
4 体会
4.1 提升预约比例是基础
在预约挂号环节,患者有充分的时间按照医疗机构要求,阅读预约挂号须知,准备有效身份证件,填写个人就诊信息。在取号环节,错误的患者身份信息将无法通过系统验证[6]。预约能够确保整个过程是事先告知的,实名就医患者遵从意愿强,能够保证挂号完全实名,因此开展实名制就医要从提升预约挂号比例上下功夫。
4.2 实现完全自助是关键
相对于预约挂号,当日挂号随机性较大,未携带证件就医的情况较为普遍,是全面推行实名就医的最大难题[7]。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该院与辖区公安分局建立联系,经过多次协调,于2018年底,按照
建设标准要求,安装监控系统,实施网络线路封闭改造,植入就诊专用水印,屏蔽部分私密信息,率先完成了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终端部署,实现了患者完全自助办理“临时身份证明”的目标。
4.3 全流程实名验证是目标
实名制就医不只是实名预约、实名挂号,还包括了实名就诊、检查、取药、入院等[8],实名制的理念应该融入患者就医全过程。相对住院患者腕带式管理,门诊患者缺乏有效的身份识别体系。接诊医师无法判断就诊者是否为挂号者;检查技师、摆药药师也无法根据医生处方或检查申请单上的信息判断就诊者是否为检查者或取药者。将患者电子头像上传至医护工作站、医技工作站,供医务人员核对,为保证实名制在门诊就诊过程中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思路。未来可在门诊患者挂号成功后自动打印腕带等,以保证患者实名就医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