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创新低: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专家纵论新冠肺炎疫情和“欧佩克+”减产失败对国际油价影响
2020-06-06□
□
世界石油消费下降的结果必然是国际油价下行。国际油价何时回升取决于新冠肺炎疫情何时得到控制,以及产油国何时进行政策调整。
3月9日,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美国股市触发熔断机制。李晓东 供图
3月6日,由于欧佩克与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未能就今年3月底以后的原油生产政策达成一致,沙特宣布发起价格战,国际油价出现恐慌性下跌,跌幅高达10%,震惊全球石油市场。3月18日,国际油价再现暴跌,创近20年来新低,WTI油价最低跌至20美元/桶。全球石油市场可谓风声鹤唳,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业界无不对国际油价及全球石油市场走向忧心忡忡。
本刊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教授、国际地缘政治专家马宏,国际能源战略学者、中国石油国际部综合处处长陆如泉,中化集团高级分析师王海滨,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调研室主任罗佐县五位业界专家共同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和“欧佩克+”减产对国际油价之影响,把脉未来国际油价及国际石油市场的走势。
国际油价暴跌根源还在供需基本面
决定国际油价长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一直是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并且近年来国际油价对地缘政治等非供需面因素的波动免疫力显著增强,影响机制“去丝剥茧”,供需基本面因素更加凸显。此次国际油价暴跌很容易在供需基本面寻根溯源。
国际石油市场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变化都严重利空,这是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王海滨认为,需求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沉重地打击了世界石油需求。国际能源署等著名机构因疫情连续下调对202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的预测值。供应方面,3月底“欧佩克+”的减产协议即将到期,之前市场人士曾普遍预期“维也纳减产联盟”至少会延续减产,甚至有可能加大减产力度。而在3月5日至6日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上,各国并没有能就继续减产达成协议。沙特政府反而“踢开‘欧佩克+’闹革命”,开打价格战,这让国际石油市场陷入极度恐慌,从而出现国际油价暴跌。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石油需求下降是此次国际油价暴跌的深层次原因。罗佐县认为,表面看来,本次油价暴跌是沙特与俄罗斯就下一阶段石油减产未达成共识,双方“赌气”开始了市场份额的争夺,导致国际石油市场悲观预期加剧,油价大幅下跌。深层次看,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石油需求强度下降,在北美页岩革命重点转向页岩油,石油产量持续增长的形势下,“欧佩克+”联盟限产保价手段已今不如昔。从过去几年的实践看,即便是执行限产保价政策,欧佩克成员国执行得也比较勉强,属于面和心不和。这个供需弱平衡体系经不起风吹雨打。各方意见稍有不同可能就会成为压垮这个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欧佩克+”联盟不作为,是此次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直接原因。陆如泉分析说,需求侧出现严重问题。中国和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消费量急剧下降。有专家预测,此次新冠疫情预计将导致全球2020年石油消费量下降300万桶/日左右(1.5亿吨左右)。供给侧方面,3月6日,第8次欧佩克和非欧佩克部长级会议,未能就进一步减产问题达成一致,这导致油价断崖式下跌。
本次国际油价暴跌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洪涛认为,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对世界原油供需市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进口的规模和流向对于全球石油可贸易量及对应的流动性影响巨大,而此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中国国内正常经济秩序,石油消费骤降,之前相对平衡的原油供需市场出现快速供过于求的局面,引起了主要石油输出国的恐慌。第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就宏观经济发展而言,逆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即便不出现类似2008年那样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全球平均经济增速降低也是大概率,这将影响世界经济中期增速及同期的原油需求。第三,新能源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10年,由于受气候变化和居高不下的传统化石能源价格的影响,各国纷纷推动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平价上网,对传统油气构成了现实的冲击。就能源本身及国家差异问题而言,发达国家能源与石油消费基本达到峰值或处于高平台阶段,消费增量有限,甚至有些国家石油消费已经开始下降,能源转型必然影响全球未来长期的油气需求。偶然性就是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并向全球扩散,欧美也不能幸免。疫情导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双降,并映射到股市暴跌上。这类突发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难以预测,但疫情的尾部影响将逐步降低,后发国家尤其是石油对经济占比较低的非产油国,将率先实现经济发展与石油消费双升。
沙特引爆此次国际油价暴跌
这次石油市场闪崩的直接导火索,是沙特与俄罗斯这两家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在维也纳举行的延续减产谈判谈崩了,双方在谈崩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开足马力大肆增产,直奔价格战而去。
此次“欧佩克+”产油国之所以没有达成协议,有沙特和俄罗斯之间意见发生分歧的原因,但失败的关键在沙特。王海滨认为,这一轮沙特不同意延续减产,表面原因是俄罗斯拒绝减产,但实际上沙特也不愿意继续减产。从2019年的经历来看,继续减产实际上不符合沙特的国家利益。近期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2019年沙特石油出口量减少了10.75%。同年世界石油需求异常疲弱,油价承压下跌。量价齐跌让沙特原油出口收入明显缩水,而沙特经济严重依赖原油出口。结果,2019年沙特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进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更加沉重地打击了世界石油需求。2020年世界原油价格将同比下降,这已经没有悬念。如果2020年沙特还扛起减产的大旗,原油出口总收入肯定会减少,而2020年沙特的GDP会大概率同比下降。相反,如果沙特逆转其原油生产和出口政策,大幅增产,那么有可能带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但是沙特原油出口总收入却有可能同比增加。
沙特和俄罗斯不同意减产的原因还在于,过去几年,由于美国不参与限产,沙特和俄罗斯已经失去3%~5%的市场份额,不符合俄罗斯和沙特“尽早尽量”开发本国油气资源的大战略。洪涛认为,沙特与俄罗斯不存在任何合作,只是纯粹的抢市场竞争,或有“合谋”挤压美国页岩油的结果,但沙特与俄罗斯的目的和策略大相径庭。沙特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由于有俄罗斯、美国的“场外”石油产能产量的影响,欧佩克任何形式的“冻产”都难以对确保油价产生高效影响,表现在欧佩克“场内”缺乏行动约束力,欧佩克“场外”因素尤其是俄罗斯“跟庄增产”摊薄了欧佩克“冻产”的潜在红利。沙特已经转变策略改为“保量不保价”,力图依仗其低成本优势扩大全球石油市场份额,以挤压成本更高的俄罗斯和美国石油,以维持其在全球石油供应中的地位。尽管沙特桶油成本在10美元一线,但沙特经济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国家财政平衡的石油价格平衡点在80美元/桶甚至更高,沙特的短期降价增产具有“自残”性质,目前增产的策略难以保持其经济可持续。Rystad Energy的研究认为,俄罗斯桶油成本15美元/桶左右,可承受油价在25~30美元之间波动10年。沙特与俄罗斯所面临的形势也不同,沙特要内外兼顾,对外需要在政治经济上找平衡,对内由国家财政奢入俭难,还在做江河日下的欧佩克的“老大”;俄罗斯一直被“孤立”在底部,石油量价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只要油价上涨都是红利。因此,短期供大于求,供方都“喝稀粥”,但论“穷扛”,但沙特“增产领跌”的冲动硬不过俄罗斯“跟庄增产”的耐性,沙特应在半年最多一年内改变策略,此外,这还取决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
沙特、俄罗斯在谈崩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开足马力大肆增产,直奔价格战而去,说明双方的价格战对策是经过了充分的推演,而且都与各自最高领导人的政治战略谋划密切关联。马宏认为沙特发动价格战有其国内政治背景。众所周知,近年来沙特国内政局风云变幻,其中一个主旋律就是新上任的王储小萨勒曼一直在为稳定自己的地位并顺利登上王座努力奋斗。沙特阿美上市、大规模改革、降低对石油依赖的“愿景2030”规划等,都是他在主导推动,意图用出色政绩使众人对他上位口服心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几年折腾下来总体上收效甚微,沙特主导的依靠减产提振油价的努力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造成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在看不到油价上行希望的情况下,争夺市场份额成为必然和正确的选择。
欧佩克走向名存实亡
沙特掀起石油价格战,将欧佩克置于相当尴尬的境地。沙特增产压价,这与欧佩克的宗旨相背,从而使得欧佩克近乎名存实亡。
尽管前景不乐观,但是欧佩克基本不会有解体风险,不过有可能更加松散,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会更加式微。对欧佩克现有绝大多数成员国来说,保持成员国的地位除了缴纳不多的会费,没有什么成本,相反还有机会搭便车,退出欧佩克的动力很弱。王海滨认为欧佩克解体的唯一现实可能是其领头羊沙特阿拉伯宣布退出。一旦群龙无首,欧佩克解体就不远了。但是,从1960年至今,欧佩克始终是沙特保持其地区和世界影响力最重要的载体,从国际现实政治考虑,沙特退出欧佩克的可能性很小。
石油收入的大幅度减少必将引发中东其他产油国对其始作俑者的不满,影响沙特的欧佩克领头羊地位。陆如泉认为,一方面,众多石油输出国也将仿效沙特,以邻为壑,各施其政,积极维护本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这将进一步加剧欧佩克的分裂;另一方面,如果沙特、俄罗斯及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面对超低油价带来的共同挑战,能够达成某种“默契”的话,不排除在未来半年左右仍可以就减产达成共识,这样的话,“欧佩克+”的影响力犹在。
沙俄出现分歧并不能说明其他成员国对这个组织的不认可,尽管也有其他成员国看到沙俄分歧之后表态要增加产量。至少在目前看到伊拉克等成员国已经向沙俄发出商谈的倡议,相信这个组织的凝聚力还存在。罗佐县认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团结,不能树倒猢狲散,大难临头各自飞。欧佩克之所以能够成立其宗旨一开始就很明确,通过统一行动维护产油国的整体利益,避免各自行动带给整个成员国的利益损失。对“欧佩克+”成员国而言,目前的油价水平是让成员国“割肉”和坐吃山空,吃老本的油价,各资源国的财政平衡油价都要远高于目前水平。经济形势低迷时期,油价虽然不能达到成员国的财政平衡油价水平,但阻止油价下滑并向上拉动是各成员国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疫情缓解之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恢复油价有可能出现上涨,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欧佩克这个组织的力量,所以欧佩克的存在性不会因为沙俄的分歧而受到大的影响。
“欧佩克+”减产谈判破裂,沙特增产石油。李晓东 供图
油价暴跌打击美国页岩油
沙特引爆国际油价暴跌这颗雷,目的就是为了从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手中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但是低油价能否打垮美国页岩油,还真不是沙特说了算的。
从历史经验看,低油价对美国页岩油影响的大小,关键在低油价(WTI低于每桶40美元,对绝大多数页岩油生产商来说,就是过低的油价)持续的时间。王海滨认为,如果低油价持续很短时间,比如几个月时间。这种情景下,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小。如果低油价持续的时间较长,如一年以上,页岩油生产商的现金流会受到影响,从银行获得贷款和在金融市场融到足够资金的机会很小,还债能力会下降。企业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增大。结果,将导致美国页岩油产量逐渐下降。
对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壳牌等大型国际石油巨头来说,桶油完全成本已大幅下降至35美元/桶左右,它们应对此次石油价格暴跌危机的空间和手段犹在。陆如泉认为,目前看,美国页岩油气生产成本在35~50美元/桶,如果国际油价在35美元/桶左右持续3个月以上,美国页岩油企业或因亏损而被大量淘汰,其他边际成本较高的中小油企也面临出局的危险。届时,全球石油企业或重新洗牌。据知名能源咨询公司IHS Markit(埃信华迈)北美地区的专家分析,此次油价暴跌预计将导致美国页岩油产量在2020年下降150万桶/日左右。同时,随着大量高成本原油生产企业出局,产能下降,石油市场将重新回归平衡,这需要与疫情在全球的消停同步,时间会比较漫长。
考虑到美国页岩油气产业在过去表现出的超强耐力,本次的油价下跌对页岩油影响不会太大,最坏的情景是产量出现些波动,整体还是会增长。罗佐县对此较为乐观,美国和“欧佩克+”成员国有很大的不同,石油产业虽是重要产业但不是全部,美国没有财政平衡油价之说。美国上下游产业都很强大,油价低迷等于降低了下游产业发展成本。页岩油目前是石油产量主要增量,在经历了数年与低油价的抗争之后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低油价的发展模式。之前页岩油勘探开发主要是中小企业在支撑,发展至今大企业参与已经成为新一轮页岩革命的主要支撑力量。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美国公司近几年的投资预算明显向美国本土转移,目标直指页岩油。大公司通过几年实践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工程服务队伍,具有了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条件。有一部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但通过整合资产,大公司成了接盘侠。40~50美元/桶的油价美国页岩油主要生产商已经开始盈利了。目前美国所做的购买石油战略储备等有支撑油价回升的战略意图。曾有公司表示过20美元/桶的油价下美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还可以持续。美国矿权制度的按期对投入不足区块回收及美国页岩油气企业的创新精神是支撑页岩油气产业的重要微观力量。
美国页岩油产业具有“回弹效应”。洪涛认为,如果美国页岩油企业因为沙特“自残增产领跌”而倒闭一批的话,美国也会增加进口,把国际油价“买高”!
新冠肺炎疫情打击国际石油需求
本轮国际石油市场的历史性大崩盘,新冠肺炎疫情毫无疑问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专家一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蔓延到全球200多个国家,疫情对主要经济体将产生影响。陆如泉表示,从主要经济体来看,美国新冠确诊病例已突破20万例。各国政府采取的隔离措施已经并将继续减少人们的交通出行活动。交通运输用油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占55%的比例。交通运输遭破坏,造成航空用油、航运用油、道路交通运输用油需求的萎缩。石油消费的大幅下降,自然将严重打击国际油价。
现在看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205个国家,新型冠状病毒例已经突破了100万例。马宏表示,多个欧洲和北美国家都在升级社会管控措施,效仿意大利政府推行封城防疫政策。继中国之后,多个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相继陷入停摆,对石油需求的巨大冲击将接踵而来。有专家预计,随着疫情加速扩散,全球石油需求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将面临锐减100万~200万桶/日的风险(取决于疫情扩散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疫情对主要经济体将产生影响。陆如泉表示,从主要经济体来看,美国新冠确诊病例已突破万例,而且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对经济影响已发出预警。中国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陷入两难境地,不刺激不行,刺激过大又会引起泡沫,进入滞涨的可能性较大。欧洲除塞浦路斯之外,各国均已发现新冠疫情,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主要经济体均较为严重,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预计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经济的低迷状态将持续拖累油价。如果沙特和俄罗斯的价格战继续下去的话,不排除布伦特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跌的可能。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具有时效性。疫情发生后工业企业大面积开工延迟、交通管制特别是炼厂停工直接导致原油需求下降,在中国尤为明显,疫情在全球的暴发估计影响路径也类似,从而形成拉低油价预期的重要力量。罗佐县指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经济逐渐回暖,油价上扬的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是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目前中国抗疫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迎来胜利的曙光。由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必将强化石油市场走强信心和预期,对国际油价的支撑产生显著影响。
国际油价反转有望未有期
以目前油气产业对全球经济和各国民生的贡献而言,如此之低的油价没有支撑。正常情况下国际油价会逐步回到理性区间。这是受访专家的共识,但是国际油价何时反转众说不一。
国际油价的回升取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和产油国政策调整。王海滨认为,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沉重打击石油需求;沙特的油价政策突然来了个180度的转变,由大鹰转大鸽,让市场心理突然遭受威慑与恐吓;沙特王室内部斗争加剧,将导致其石油政策暂时丧失灵活性;越来越多产油国卷入价格大战。这些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国际油价形成强大的抑制。但是,4、5月份,随着北半球气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破坏力将大概率达峰回落,世界石油消费有望反弹。同时,随着11月大选日期的迫近,美国特朗普政府会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产油国政策的干涉。沙特、俄罗斯等重要产油国之间的相互沟通有望改善。这些因素有较大可能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在今年二季度逐渐回升。
目前中国的疫情形势正在好转,如果4月疫情彻底结束,加上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陆续发挥作用,中国将在经济发展和石油需求上迎来一波“V”形反弹,这对低迷的全球油市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陆如泉对此较为乐观,认为国际油价预计在5月前后将会迎来一波强劲反弹。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全球油气市场的走向,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沙特、俄罗斯和中国这4个国家各自的油气生产调节能力和消费复苏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纵横捭阖和协同协作的程度。当然,印度作为后起之秀,其油气消费潜力不可忽视。随着美国离真正意义上“能源独立”的目标愈加接近,美国在石油政策上的“孤立主义”倾向愈加明显,独善其身将是其显著标志。这就意味着,作为供给侧代表的沙特和俄罗斯,与作为需求侧主力的中国和印度,需要加强协调与合作,构建一种新型的国际石油治理机制。唯有这样,才能避免供需失衡,导致油价大起大落和全球油市大悲大喜的局面。
相对来说,洪涛不是那么乐观。他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并随着疫情逐渐明朗,预计今年三季度油价会逐步回升并形成一个新的价格平衡,它既限制美国页岩油气的进一步发展,也符合油气市场供需,未来1~2年油价价格区间预计在40~50美元/桶,若中国经济恢复较快,油价会突破50美元/桶,但难以达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水平。目前最大的不确定的是因美国页岩油持续降本及业主的财务平衡,这对美国国内实现“能源独立”成为石油净出口国都将产生影响,也会影响美国的对外能源战略与政策。中国目前的经济刺激政策和热火朝天的“新基建”,与电力强相关,大多数与石油天然气并无直接相关性,相应的经济—能源弹性关系较差。即便“新经济”“新基建”可以拉动中国经济短期内恢复,也不会对石油消费有太大拉动效应,至少达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就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国际油价大幅回升至高位的可能性很小,这是由经济形势决定的。罗佐县表示,世界经济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增速的回落动能呈下降态势,绿色革命带来的能源替代虽然不能说完全革了石油的命,但对石油需求至少是有影响的。但是油价长期低位徘徊“欧佩克+”成员不愿意,美国也不愿意,所以存在支撑国际油价上行的力量。均衡的能为供需主要国家所普遍接受的油价坐标应该是美国页岩油的成本价,沙特和俄罗斯的产量虽然可能增长,但这种增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存在恶性竞争的条件,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产量增长未必能够寻求到市场,世界原油需求增量有限。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加权平均成本在40~50美元/桶,略高于成本的油价可以保障生产商有一定的利润,具有良性增长条件并充当油价标杆。沙特的生产成本虽然很低,但是考虑到财政平衡油价是刚性需求,沙特的油价不足以作为评判世界油价的标准。估计疫情过后价格逐渐回升,中短期40~50美元/桶油价可能性大,之后随着开采难度的逐渐加大,价格可能略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