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型杂交构树套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0-06-05吴毓杜成章陈志泉周瑜李泽碧黄娟奚江
吴毓 杜成章 陈志泉 周瑜 李泽碧 黄娟 奚江
摘 要 饲用型杂交构树套作大豆模式是利用构树不同生長阶段行间距空隙种植大豆,既能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固氮作用,又能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使构树与大豆更好地生长和结果。从整地、品种选择、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方面介绍饲用性构树套作大豆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饲用型构树;大豆;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44.3;S565.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3.009
构树是一种优良的饲料原料,在我国分布范围广。饲用杂交构树含有丰富的植物粗蛋白质、粗脂肪、钙,其鲜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9%、钙含量高达3.4%,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含量均高于一般农作物饲料,是一种经济价值非常高的作物[1]。饲用杂交构树的鲜嫩枝叶猪、牛、羊可直接食用,也可将其加工成叶粉,作为配合饲料的原料,适合于各种畜禽养殖。2015年中科1号饲用杂交构树作为扶贫产业被列入我国10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2]。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大豆茎秆也是很好的饲料加工原料。饲用型杂交构树套作大豆既能产生可观的饲料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综合效益好的生产模式。2018—2019年,笔者所在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在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双柏村开展饲用型构树套作大豆的栽培模式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饲用型杂交构树栽培管理要点
1.1 林地选择
饲用型杂交构树具有耐瘠薄、抗干旱、适应性强的特点,可在田边坡地、沟壑,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种植。虽然饲用构树栽培技术简单,但要获得稳定且较高的饲用枝叶,建议选用土肥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地段为宜。
1.2 苗木栽植
1.2.1 苗木选择
饲用型杂交构树可用中科1号、中科2号组培苗。以苗高0.5 m以上,地径粗0.5 cm的壮苗或经过50 d以上炼苗的成品苗为宜。
1.2.2 栽植时间
在表层土壤不冻结的情况下,一年四季均可栽植。在重庆地区,饲用型杂交构树最适宜的栽植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或秋季落叶后,具有成活率高、长势快等优点。
1.2.3 栽植规格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合理确定栽植规格,一般每667 m2栽插不少于800株。为适应饲用型杂交构树套作大豆和规模化收割的需要,建议选择坡度在20°以下宽窄行栽植,宽行1.2 m,窄行0.8 m,株距1 m。
1.3 肥水管理
1.3.1 底肥
根据地力及生长特点,按每667 m2施用农家肥
1 000~1 200 kg,或每窝用复合肥50 g,与窝内泥土混合均匀后进行苗木栽植,栽后覆土踏实,浇水。
1.3.2 追肥
根据地力及构树生长特点,加强肥水管理,日常注重观察。当年移栽的构树苗实行肥水齐供,促进移栽苗快速生长,达到丰产目的。如果移栽时没有施底肥,则在移栽后10~15 d,每667 m2用粪水1 000 kg或尿素10 kg窝施,促进幼苗生长。移栽后30 d,要进行中耕、除草、培土。中耕深度在10~20 cm,以免伤害根系,培土增加营养,提高土壤墒情,改良土壤结构。施肥要结合天气和树苗的大小确定施肥量,大苗多施,小苗少施、勤施。观察苗木色泽确定施肥种类,苗木茎叶发黄时追施氮肥,苗木茎叶暗绿时增施磷肥,苗木茎叶柔软时增施钾肥[1]。
1.3.3 采后施肥
构树采收后,要及时追肥,促进树体的快速生长,为第二季鲜枝、嫩叶丰产提供营养。春季每667 m2施有机肥2 000 kg,追肥以含N 46%的尿素为主,每667 m2用量为25 kg。夏季采后,每667 m2施尿素20~25 kg,结合天气适时浇水。当年移栽苗可用含1%的尿素与0.5%的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水溶液,或天丰素4 000倍进行叶面喷施[2]。
1.4 病虫害防治
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重点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在有效控制病虫为害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两种植物共同生长时,发现病虫可一并防治。减少用药量,用药提倡不同类型杀虫剂混配并交替使用,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构树常见的虫害主要有盗毒蛾、野蚕蛾,病害主要是叶褐斑病。可在5月上中旬用20%除虫脲悬浮剂
7 000倍防治盗毒蛾;20%康复多浓可溶液3 000倍防治野蚕蛾。在6—8月高温高湿发病高峰期,用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防治叶褐斑病[2]。
1.5 收获
当饲用型杂交构树生长到1.0~1.5 m时,首次收割留茬高度15~20 cm,留下尽可多的芽眼,以便萌发更多的新枝[3]。大豆采用人工收割,打捆包装运输。大豆收割后的构树林地可采用自走式青储饲料收获机进行收割,实行枝叶一次性粉碎、晾干、压缩成块,运输到饲料厂,作为生产高蛋白、绿色有机饲料的原材料。当年栽植的构树可收割2次,每667 m2鲜嫩枝叶产量可达2 000~3 000 kg;栽植第2年后,每年可收割3~4次,每667 m2鲜嫩枝叶产量可达8 000 kg~9 000 kg。
2 大豆栽培管理要点
2.1 整地施肥
根据构树栽培规格,行间距空隙大小实施整地。整地时,需对构树进行施肥、培土、除草,每667 m2施25~30 kg过磷酸钙和10 kg氧化钾,或氮、磷、钾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30~40 kg作为底肥。
2.2 选种与播种
2.2.1 选种
大豆品种一般選择渝豆2号、渝豆6号,或者其他适宜重庆生产的抗逆性强、抗倒伏、抗炸荚、株高70~80 cm、生育期90~100 d,透光性好、成熟时落叶性好的大豆品种。
2.2.2 播种
饲用型构树套作大豆播种一般在春末夏初时节较好(4月上旬)。采用人工或机械播种,每667 m2播种量在5 kg左右,播种深度以3~5 cm为宜。行距40~50 cm,窝距20~25 cm,每667 m2种植12 000~14 000株,播后每667 m2用腐熟农渣肥 800~1 000 kg盖种,或直接将土块打细盖种。播种密度关键是要看构树的长势和林间空隙的间距,根据构树空隙地段宽窄行规格适时播种1~2行。在重庆中海拔地区(600~1 000 m),构树空隙地大豆播种的最佳时间:春大豆在4月10日左右,夏大豆在6月20日左右。
2.3 苗期管理
当大豆出苗后有2片真叶时,立即查苗补缺。对缺窝、差苗窝及时补苗,每窝至少要补足2根苗。补苗后,每667 m2用5 kg尿素加清粪水追肥1次,轻施苗肥。大豆齐苗后,及时定苗、间苗,去弱、去病、去杂,留整齐苗、壮苗,确保苗全、苗壮,通过人工间苗、定苗,可增产10%~20%[4]。
2.4 中耕培土
出苗后7~10 d或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同时给构树喷施叶面肥,促进构树全速生长。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采取促下控上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随中耕锄草,向根部培土,垄高30 cm左右[3],但不得伤害构树根冠,以保持土壤通透性良好,利于根系发育。
2.5 肥水管理
大豆生长缓慢、肥力较低的地块,每667 m2可在幼苗期施硝酸铵5.0~7.5 kg、过磷酸钙7.5~15.0 kg,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也有利根瘤菌发育,增强固氮能力。在初花期,可酌情每667 m2追施尿素5~8 kg,并在盛花期进行根外追肥,如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硼肥等,防止大豆因脱水、脱肥引起早衰[4]。高温环境下,如果缺墒要合理灌溉,以便促花芽分化形成丰产株形,同时有利于促进构树分枝生长。
2.6 病虫害防治
2.6.1病害
大豆一生中的病害有大豆霜霉病、灰霉病、灰斑病、菌核病,主要为害幼苗、叶片、茎、荚和籽粒。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后采取更换品种。
2)药剂防治。以上4种病害都可以在播种时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防治,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或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按100 kg种子用药0.3 kg拌种,田间发病时大豆霜霉病可用甲霜灵800倍液喷洒,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1~2次。大豆灰霉病和灰斑病可按667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或40%多菌灵胶悬剂100 g,或用40%灭病威胶悬剂100 mL,或50%甲基托布津100 g,兑水80~100 kg喷雾,共喷2~3次。大豆菌核病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按667 m2用药量100 g兑水喷雾1~2次。所有药剂防治喷药时间选在晴天上午9—10时,下午3—5时,视病情发展情况间隔7~10 d后再喷1次,一定要喷施均匀,才能达到效果。
2.6.2 虫害
大豆出苗时应注意防治地下害虫,以确保基本苗。盛花至结荚鼓粒阶段极易发生大豆卷叶螟、蚜虫、食心虫等害虫,要注意观察田间是否有低龄幼虫啃食的网状和锯齿状叶片。一旦发现,要及时用杀虫药兑水均匀喷施防治。
2.7 收获
当大豆叶片大部分正常脱落,手摇植株有轻微的响声,或大豆茎秆呈棕黄色时,是人工收获的适宜时期。抢晴及时收割,割茬低,不留荚,平铺规整,防裂荚、脱粒。收割后,堆放 2~5 d,再脱粒晒干。脱粒后的茎秆及粒壳及时打包送往饲料厂。作种子用的大豆忌在水泥地上高温暴晒,当种子含水量降到12%~13%时入库贮藏。
3 结语
饲用型杂交构树套作大豆不仅能够提高光、热、水、气、土、肥等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利用,形成绿色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5],为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同时,饲用型杂交构树套作大豆栽培模式的操作技术简单,便于农户掌握,林地附加值增加明显,当年即可见效,故宜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贵,田雄,敖长友.饲用杂交构树的栽培利用技术[J].农技服务,2016(7):147-148.
[2] 刘金灿,王冰洁,赵卫华,等.饲料型杂交构树的发展前景及规模化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8):99-100.
[3] 陈红,尹学伟,罗云米,等.林下“白菜-大豆”周年两熟高效栽培模式简介[J].南方农业,2019,13(1):52-54.
[4] 王利红.夏播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10):63-64,66.
[5] 王强盛,杨娟,祁明华,等.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120-122.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0-03-18
基金项目:重庆市财政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丘陵山地林下豆类作物原种繁殖生产与示范”(NKY2019AB/021)。
作者简介:吴毓(1973—),男,重庆潼南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育种、栽培及示范推广。E-mail: cqycwy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