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石刻句读勘误举隅

2020-06-05何林梅郭洪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句读释文文意

何林梅,郭洪义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作为五代时期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代石刻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经济状况、政治变革、人物生卒、思想状态以及生活变迁等诸多重要内容,是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的重要研究材料,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刊布的部分五代石刻释文在句读方面多有失误,不利于五代石刻文献的准确理解和科学利用。导致五代石刻句读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割裂词语而误断,或因未明典故而误断,或因未识异体字而误断,或因未明语法而误断,或因未解行文体例而误断,或因不察脱文而误断,或因未察文意而误断等。因此,本文试图对五代石刻句读失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词义,探究用典,考辨异体,考察句法结构,探讨行文体例,补充漏释字词,疏通上下文意,进一步举证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用例以资佐证,并给予正确句读,以使这些宝贵文献资料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利用。

一、割裂词语而误断

1.后唐同光二年(924)《李存进碑》①:“景福二年五月太祖武皇帝以公性稟淳,和言无矫。饰勇能排难,忠不病国。□锡以姓名,同之骨肉,荣连戚属,光生将门,永依盘石之安,终赖维城之固。”[1]156

按:“淳和”,形容人的性格质朴温和,用例常见于石刻文献。后晋天福二年(937)《罗周敬墓志》:“性稟淳和,生知礼乐,早失天荫,幼奉母仪。”辽应历二年(952)《感化寺智辛禅师塔记》:“禅师气禀淳和,性惟沉静。”传世文献亦见。《周书·萧察传》:“岌,察第六子也。性淳和,幼而好学。”《旧唐书·睿宗诸子传》:“同安郡王珣,禀气淳和,执心忠顺,邦国垣翰,宗枝羽仪。”

“矫饰”,义为过分地夸张修饰、隐藏真相,石刻文献有用例。南宋宝庆元年(1225)《詹广见圹记》:“先君诚厚刚介,不事矫饰,奉母氏色养无违,居官律己甚严,所至皆以廉称。”明宣德十年(1435)《王济熺圹志》:“王和易坦率,不事矫饰,喜学问,恭谨谦逊,明于大体,虽中为小人所间,而卒显白者,亦王好德之应也。”传世文献亦见用例。《隋书·孝义传》:“田翼、郎方贵等,阙稽古之学,无俊伟之才,并能任其自然,情无矫饰。”《新唐书·封伦传》:“然善矫饰,居之自如,人莫能探其膺肺。”

释文将“淳和”与“矫饰”二词割裂,不明词义而误断标点。此外,核实原拓,“锡”前衍“□”,当删。故正确标点当为:“景福二年五月,太祖武皇帝以公性禀淳和,言无矫饰,勇能排难,忠不病国,锡以姓名,同之骨肉。荣连戚属,光生将门。永依盘石之安,终赖维城之固。”

2.后唐同光三年(925)《李茂贞墓志》:“窃以盛纂宗周,荣膺命氏,邈惟往古,考彼前书,盖彰保国之诚,明迥振匡。君之义烈,编于帝属,列彼储闱,纪玉谍以腾芳,齿金枝而表庆。”[2]62

按:“诚明”,指赤诚之心和优良的道德品行,石刻文献常见。唐中和四年(884)《卢岳墓志》:“逮乎弱冠,以及壮室之年,博览史籍,文藻日新,加以孝爱恭慎,诚明接物,亲戚知识,咸所器重。”北宋崇宁三年(1104)《黄天常墓志铭》:“性禀诚明,学以治己。”传世文献亦有用例。《旧唐书·志第六·礼仪六》:“伏惟陛下诚明载物,庄敬御天,孝方切于祖宗,事乃求于根本。”《宋史·陈彭年传》:“其君以宽大接下,臣以诚明奉上,君臣之心皆归于正。”

“匡君”,辅佐国君。石刻文献有用例。后唐天成三年(928)《王言妻张氏墓志》:“怀匡君济国之谟,负佐主安邦之术。”吴越天福八年(943)《李章墓志》:“呜呼!壮岁辕门,志习武勇,频经征讨,奉国匡君,实有猛毅之誉也。”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汉书·武五子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忠臣竭诚不顾鈇钺之诛以陈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此处“诚明”与“义烈”对举,“匡君”与“保国”对举,释文将两词分别割裂,以致标点错置,文意难解。正确标点当为:“窃以盛纂宗周,荣膺命氏。邈惟往古,考彼前书。盖彰保国之诚明,迥振匡君之义烈。编于帝属,列彼储闱。纪玉谍以腾芳,齿金枝而表庆。”

3.后唐同光三年(925)《李茂贞墓志》:“元和中,以镇阳肆逆,主帅不臣,王远祖独以博野一军率先向化。帝嘉效顺,遂隶于秦爰降岳,灵生于贵族。”[2]62

按:“岳灵”一词为主谓式结构,义为“山岳的灵气、精气”。[3]第3卷810石刻文献有用例。北魏太昌元年(532)《杨幼才墓志》:“君上禀岳灵,下膺家庆。”后梁龙德二年(922)《牛知业板筑新子州墙记》:“今也陇西司空公名知业,字子英,秀禀岳灵,气涵天表。”传世文献亦见用例。欧阳修《洞霄宫启建立春祈福道场青词》:“瞻惟岳灵,分奠坤载,乘熙春之启序,肆华醮以迎厘。”清凌玉垣《游岳麓山三首》:“胜地资岳灵,灵岩辟其麓。”[4]69此句因割裂“岳灵”一词,导致句子被误断,文意难解。故正确标点当为:“元和中,以镇阳肆逆,主帅不臣。王远祖独以博野一军率先向化,帝嘉效顺,遂隶于秦。爰降岳灵,生于贵族。”

二、未明典故而误断

1.后梁开平四年(910)《石彦辞墓志》:“愧其学昧,该详才非,著叙伯喈甚远,难追绝妙之文希逸,谁加空羡美终之诔。”[5]70

按:释文标点有失允当,为不明句中典故人物而误断,以致句意不畅。伯喈,东汉文士蔡邕的字。《后汉书·蔡邕列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此人所作碑文精深绝妙,无人能及。希逸,南朝宋谢庄的字。《宋书·谢庄传》:“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此人长于诔文,所作篇章词情并重,哀婉缠绵,其才学羡煞旁人。此处用二人之典,当表碑文作者的自谦之意,谦称自身才疏学浅。故正确标点当为:“愧其学昧该详,才非著叙。伯喈甚远,难追绝妙之文;希逸谁加,空羡美终之诔。”

2.后唐同光三年(925)《李茂贞墓志》:“留侯借筋果,禆创业之君;谢传团碁允,赞中兴之主。”[2]62

3.后唐长兴四年(933)《张文宝权厝记》:“文学则构赋两京,聪明则有辩亡;三箧默识则斗间见神剑;清贞则有郡罢乘折辕,其清河望者,即汉太子太傅留侯良之后,于族绪中乃礼乐昭彰,轩裳绵远焉最也。”[8]329

三、未识异体字而误断

后唐长兴四年(933)《张文宝权厝记》:“俄正本曹,依前三字兼,金拖紫挥,翰演纶之称,由中及外昭然,是乃寻拜紫微,爰冠西阁,践贰卿,除小司寇,旋就加佐丞相,预史笔后珥貂,冠司文柄。”[8]330

“演纶”,指拟写诰书。“挥翰”,义同挥笔,当紧接作为宾语成分的“演纶”。石刻文献有用例。北宋庆历八年(1048)《景德寺显化禅师碑铭》:“或进纸笔,默致所请,挥翰如风,字体遒壮,初不可晓,后无不验。”南宋嘉泰三年(1203)《曹盅墓志铭》:“公余任刀笔之须,谈笑挥翰无难色。”传世文献亦有。《周书·庾信传》:“其潜思于战争之间,挥翰于锋镝之下,亦往往而间出矣。”《北史·文苑列传》:“其能潜思于战争之间,挥翰于锋镝之下,亦有时而间出矣。”释文将 “挥翰”一词割裂,文意不通。

又,“预史”至“文柄”,标点有误。“史笔”,指修史之笔,此处引申指史官。“珥貂”,本义指插戴貂尾,亦借指达官贵宦。“文柄”,考选文士的权柄。[3]第6卷1526此处描述了张文宝出仕为宦的升迁经历,通过上下文意梳理,应断为“预史笔,后珥貂冠,司文柄”。

又,复核原拓,察“曹”后脱一“郎”字。综上,此段正确标点为:“俄正本曹郎,依前三字,兼腰金拖紫,挥翰演纶之称,由中及外昭然。是乃寻拜紫微,爰冠西阁,践贰卿,除小司寇。旋就加佐丞相,预史笔。后珥貂冠,司文柄。”

四、未明语法而误断

1.后唐长兴四年(933)《张文宝权厝记》:“何期方返,修途遽归廓夜,亲踈共叹,朝野皆悲。”[8] 330-331

按:“修途”,指长途,此处当作“返”的宾语。释文将“修途”一词下属,未明语法结构而误断。“修途”,石刻文献有用例。隋大业八年(612)《萧玚墓志铭》:“未骋修途,遽遵大夜。”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程克一墓志铭》:“其弟没于京師,犯大寒奔走修途,取其柩以归。”传世文献亦有用例。《陈书·姚察传》:“臣东皋贱族,身才庸近,情忘远致,念绝修途。”《苏轼全集·赐大辽贺坤成节人使生饩口宣》:“卿等远涉修途,来陈庆币。”

2.后唐清泰三年(936)《戴思远墓志》:“禀重厚之气,负奇杰之才,忠孝兩全。鄙王阳之偏见,文武兼备;诮灵植之虚名,中和初值,士德中微,金精方炽。”[8]342-343

五、未解行文体例而误断

1.后唐同光二年(924)《李存进碑》:“公乃夜警。晨严出闘,内备三□戮力,万人一心。”[1]157

按:此句写主人公恪勤职守,全军上下亦齐心战斗。除“公”作主语,“乃”作连词起连接作用外,其余均当为四字格。原释文因未解行文体例,曲解上下文意,进而导致句读误断,使得文意破散。又复核原拓,“三”下阙文当是“军”字。故正确断句应为:“公乃夜警晨严,出闘内备,三军戮力,万人一心。”

2.后唐长兴三年(932)《高晖墓志》:“有男一人□□。西川节度押衙录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充昭武军主客,马步军都押衙□,玉奇姿隋□□□□□气概卓犖宏□,□岵情伤,緟哀义,切泣高柴三年之血,绝蒋翊七日之□。”[11]41

按:此处多个官职名称并列,应一一断开,当作“西川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充昭武军主客马步军都押衙”。“押衙”后缺文符号当下属,作四字句,其与行文体例相协,文意亦通畅。《全唐文补遗》《全唐文新编》释文均作“□玉奇姿,随□□□□□气概卓犖宏□,□岵情伤”,误。

又,“义切”,即情义深切,其表示一个完整的词义,不应割裂破散。石刻文献有用例。唐咸亨二年(671)《越国燕太妃碑》:“太妃因心义切,助痛情深,远赴忌辰,将申感慰。”唐天宝四年(745)《高远望墓志铭》:“鹡鸰义切,斑竹情深。”传世文献亦见用例。《旧唐书·肃宗本纪》:“朕早承圣训,尝读礼经,义切奉先,恐不克荷。”《旧五代史·庄宗纪一》:“予情惟荡寇,义切亲仁,躬率赋舆,赴兹盟约。”

“岵”前一字,原释文作缺文,应是“陟”。“陟岵”,出自《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后用作思父之典,也可引申指父亲。石刻文献有用例。唐贞观二年(628)《胡永墓志》:“悲陟岵之无见,慨过庭而靡闻。式遵古典,建兹兆域。”唐贞观十八年(644)《王德备墓志》:“嗣子敬愻,悲鞠育之无依,思陟岵而永痛,恨坟茔之靡讬,想瞻拜而莫从。”传世文献亦见。《宋书·郑鲜之传》:“滕但当尽陟岵之哀,拟不仕者之心,何为证喻前人,以自通乎。”清钱谦益《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父绍泰加赠清吏司员外郎制》:“用以着资庭之报,庶几慰陟岵之思。”

故此句应标点为:“有男一人□□,西川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充昭武军主客马步军都押衙。□玉奇姿,隋□□□,□□气概,卓犖宏□,陟岵情伤,緟哀义切。泣高柴三年之血,绝蒋翊七日之□。”

3.后唐长兴三年(932)《高晖墓志》:“偕老之期,必俟如宾之敬。何□□悲瞩圹之辰,永绝齐眉之理,衔冤茹慕,堕睫潺湲。”[11]41

按:“偕老”至“之理”,应为六字句。“偕老”与“如宾”对举,均指夫妻恩爱。释文将句子拆散,导致上下文意不畅。故正确标点当为:“偕老之期必俟,如宾之敬何□。□悲瞩圹之辰,永绝齐眉之理。衔冤茹慕,堕睫潺湲。”

4.后唐长兴四年(933)《张文宝权厝记》:“將家肥而赞国,肥修天爵,以取人爵。”[8]330

按:此处当是整齐对称的六字句,而原释文将句子破散,文意不畅。“将家肥”与“修天爵”相对,“赞国肥”与“取人爵”相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富有韵律。故正确句读当为:“将家肥而赞国肥,修天爵以取人爵。”

5.后唐清泰三年(936)《戴思远墓志》:“而并和柔,著誉婉淑,标容道虽叶于好,仇志英谐于偕老。”[8]343-344

6.后唐清泰三年(936)《戴思远墓志》:“徒云其德,象贤终叹,华而不实。”[8]344

按:此句本为六字句,原释文错解文意,进而将其误断为四字格,导致句读误判。“徒云”与“终叹”对举,是为证。“象贤”,意为仿效前贤的道德与才能,当属上句。故正确标点应为:“徒云其德象贤,终叹华而不实。”

7.后唐清泰三年(936)《戴思远墓志》:“于公积善终开高大之门,毕万成占果,启番昌之胤。”[8]342

按:“果”,释文将其属上,误。此段当为整饬且富于变化的四六对句。“终开”与“果启”对应,“高大之门”与“番昌之胤”对应,行文工整。释文未解墓志行文体例,亦未理清上下文意,进而导致标点误断。因此,正确句读当为:“于公积善,终开高大之门;毕万成占,果启番昌之胤。”

六、未察脱文而误断

由于释读者粗心或者其他原因,部分五代石刻释文中出现文字脱落的现象。释文脱落,导致句读也出现错乱。

1.后唐同光二年(924)《李存进碑》:“□公闻风,料敌土知,寻付睿谋,俾就攻讨。”[1]157

按:此句表意不畅,细核原拓,知有夺文。“嗅土知兵”,释文作“土知”。

“嗅”“兵”二字漏释。“闻风料敌”“嗅土知兵”,均暗示主人公老练的战场经验。故正确句读当为:“以公闻风料敌,嗅土知兵,寻付睿谋,俾就攻讨。”

2.后唐长兴四年(933)《张文宝权厝记》:“究典坟则学乃生知论,文章则推天赋。”[8]330

按:核实原拓,释文“推”前脱一“才”字,进而导致文意曲解。另,释文将“论”字上属,破坏了上下句的整饬性。故正确标点当为:“究典坟则学乃生知,论文章则才推天赋。”

七、未审文意而误断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李存進碑》:“原夫古先哲王必有良辅,时清则论至道,以经邦和阴阳而均造化。”[1]156

按:原释文未明句意,将“以经邦”三字与下句相连,导致文意不明,误。应将三字上属,作“论至道以经邦”,意为通过讨论最优良的学说、道德与制度来治理国家。石刻文献中有相似文例。唐调露元年(679)《许君妻郝氏墓志铭》:“或登八舍以经邦,功参神化。”唐大中元年(847)《高克从墓志铭》:“或阐文以经邦,或宣武以静难,致为耳目,或为腹心。”传世文献亦见用例。《全唐文新编·册许王元祥改封江王文》:“垂法度以经邦,选贤戚以布政。”[10]1708《历代状元文章汇编·同治元年壬戌科》:“凡厥四端,稽古以懋修,遴贤以佐治,传薪以维道,讲武以经邦,内圣外王之事于兹备矣。”[12]488故正确标点当为:“原夫古先哲王必有良辅,时清则论至道以经邦,和阴阳而均造化。”

五代石刻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价值。因长埋于地下而未经篡改,相比于传世文献更为真实可靠,成为了解与探究五代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宝贵文献资料,必须予以重视。我们对五代石刻释文句读失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探讨,力求对其进行更加准确的文字释读与妥善标点,从而为学界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文本资料,以推动五代石刻文献的后续深入研究。

注 释:

①本文所引石刻文献材料题名一律按照“朝代+时间+碑名”的格式,特此说明。

猜你喜欢

句读释文文意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短句(主语+谓语)
参考答案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咬文嚼字”三篇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