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2020-06-05王玉梅
王玉梅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自2003年硕士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数持续上升,2016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为56.39万人,2017年毕业人数达58万人。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到290万,未来研究生毕业人数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由于社会需求变化、招生规模扩大、硕士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原因,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上存在专业基础不牢、实习实践少、问题解决能力亟需提高、就业指导欠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等问题[1]。张萍等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对未来迷茫、压力大、就业期望值高等[2]。总的来讲,部分硕士毕业生尚无法很好地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任务,换言之,其职业成熟度未达到应有的状态。而职业成熟度与就业成功率又息息相关。徐春红对职业成熟度与职位获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研究发现个体的职业成熟度越高,成功获取职位的可能性越大,所获得的职位与预期职位间的匹配性也会越高[3]。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职业成熟度对就业绩效、就业竞争力有正向的影响[4-5]。因此,对我国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深入研究,或有助于促进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职业生涯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
职业成熟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生涯理论大家Super提出,他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对待职业的态度和多大能力实现预期目标,是衡量职业成熟水平的重要因素”[6]。Crites是职业成熟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职业成熟度表现了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所处的状态和任务的完成水平”[7]。此后,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成熟度的概念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8-11],但大部分集中于“个体做出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职业决策的准备性程度”。本研究关于职业成熟度的讨论,也主要集中于在职业选择阶段,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程度。
关于职业成熟度的结构,最早Super认为职业成熟度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维度,即职业选择的取向性、职业信息与规划、职业偏好的一致性、人格特质的具体化、职业偏好的明智性[12]。随后,Super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独立性”[13],将其扩展为六个维度。而Crites模拟智力层次模型,提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职业成熟度模型。该模型第一层是职业发展的总体程度;第二层由四个因素群组成,即职业选择的一致性、职业选择的现实性、职业选择的能力、职业选择的态度。其中,职业选择能力又可分为五个成分,即自我评价能力、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目标筛选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职业选择态度也包括五个部分:职业决策卷入、职业决策的确定性、职业选择的独立性、职业选择取向、职业选择的妥协。[14]该理论全面概括了职业成熟度的结构,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孙仲山结合台湾地区实际,提出职业成熟度包括咨询应用、职业认知、自我认知、个人调适、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职业选择、条件评估几个维度[15]。张智勇等人提出职业成熟度包括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六个维度[16]。谢雅萍则提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七维模型,即职业自我认知、职业投入、职业确定性、职业独立性、职业自信、职业抗挫性、职业妥协性[17]。
然,综观国内外关于职业成熟度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上,关于硕士研究生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群体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但对于硕士毕业生这一群体来讲,由于心理发展程度及学校对其的培养方式等,均与大学生群体有所差异,其职业成熟度因此可能会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厘清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理论结构,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具体的职业辅导实践中,提高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将以Crites的职业成熟度为理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中国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特征。
一、 研究思路及方法
首先,选取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南京大学5所高校的30名硕士毕业生以及10个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职员为初始样本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关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识,对访谈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式编码,建成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初步模型。然后,根据访谈结果编制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问卷,选取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兰州大学250名硕士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92.8%。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并对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初步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对北京、山东、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的355名硕士毕业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利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进行验证,最终建成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 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的初步构建
利用Atlas对深度访谈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生成422个概念,将概念相似或意义相关的概念合并,获58个概念类别,对这58个概念类别做主轴编码,得出13个主轴项目,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主轴编码所获得的主要类别及其包含的概念类别
续表
其中,职业探索,是指通过职业咨询、搜索职业相关信息等方式了解相关职业。职业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与职业相关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职业世界知识,反映的是个体对相关职业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职业准备,是指个体能否通过兼职、实习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决策,指的是个体能否适当地做出职业决定。职业问题解决,指的是个体能否利用内外部资源解决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职业目标,反映的是个体对未来所选职业的确定程度。职业自信,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自信程度。职业独立性,指的是个体独立自主地做出职业选择的程度。职业主动性,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参与职业相关活动的程度。职业灵活性,是指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做出合乎时宜的职业决策的程度。职业抗挫性,反映的则是面对挫折时,个体的抵抗程度。专业知识,是指个体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结合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将上述主轴编码结果进一步归类,最终获得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三个核心类别,即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选择态度、职业选择知识,其所含的主要类别、频次及频率如表3所示。
表3 选择编码后所获得的核心类别及其所包含的主要类别
综上,初步构建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但这一模型尚为初步模型,需利用数据进一步修正。
图1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初步)
三、 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的修正及验证
根据访谈资料编码结果,选取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的项目,参考Super职业发展问卷[18]和Crites职业成熟度问卷[19],自编“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利用临界比例法、相关法、内部一致性检验法、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删除部分项目,最终形成包含13小维度61个项目的“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其中职业选择能力包括6个维度27个项目、职业选择态度包括5个维度23个项目、职业选择知识包括2个维度11个项目。对该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三个分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08、0.939、0.879,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
(一)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的修正
1.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的因素分析
对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进行检验,其KMO值为0.881,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2142,P<0.001,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对27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5个,累计解释总变异的66.937%,用最大变异法获取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各因子负荷均在0.40以上,也未有两个因素同时具有较高负荷,如表4所示。
表4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因素载荷表
续表
一方面,根据研究的理论构想,该因素的项目主要来自理论假设中的哪个维度,就以该构想的因素命名;另一方面,参照负荷值较高的项目所隐含的意义,对该因素进行命名。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共可分为五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含8个因素,体现个体收集职业相关信息,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的能力,该因素包括了质性研究中的职业准备和职业探索两个维度的测量项目,职业准备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算是职业探索的一种方式,故将两个因素合并为一个因素,命名为“职业探索能力”;第二个因素包含6个项目,反映了个体解决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的能力,故命名为“职业问题解决能力”;第三个因素包含5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及时确定职业目标,用目标引导职业选择的能力,故最终将其命名为“职业目标定位能力”;第四个因素包含4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偏好等的认识能力,故命名为“职业自我认知能力”;第五个因素包含4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综合多方因素,做出适当职业决策的能力,故命名为“职业决策能力”。
2.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的因素分析
对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KMO值为0.879,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453,P<0.001,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对23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5个,累计解释总变异的66.266%,用最大变异法获取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各因子负荷均在0.40以上,也未有两个因子同时具有较高负荷,详见表5。
表5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因素载荷表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所抽取的五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含3个项目,反映了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做出决策的程度,结合质性研究结果,命名为“职业独立性”;第二个因素包含5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根据现实的环境因素及时做出调整,做出适合环境需要的职业决策的程度,故命名为“职业灵活性”;第三个因素包含6个项目,反映了个体在职业选择遇到挫折时,能够乐观地看待问题,及时做出自我调整,战胜挫折的程度,命名为“职业抗挫性”;第四个因素包含5个因素,反映的是个体自觉参与职业相关活动的程度,故将该因素命名为“职业主动性”;第五个因素包含4个项目,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自信和坚定程度,故而命名为“职业自信”。
3.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知识的因素分析
对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知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877,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649.274,P<0.001,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对11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2个,累计解释总变异的63.338%,具体如表6所示。用最大变异法获取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各因子负荷均在0.40以上,也未有两个因子同时具有较高负荷。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知识可分为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含5个项目,反映了个体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故命名为专业知识;第二个因素包含6个项目,反映了个体对职业环境、工作职责、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命名为“职业世界知识”。
综上,根据扎根理论编码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表6 硕士毕业生职业知识因素载荷表
图2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模型
(二)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的验证
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知识的结构进行检验,使用一维模型(即所有项目都归属同一维度)与构想模型(即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拟合的优劣。
对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构想五因素模型和参照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的五因素模型相对于参照模型来讲,拟合较好,说明五因素模型是比较理想的。
表7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的模型拟合指数
对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构想五因素模型和参照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的五因素模型相对于参照模型来讲,拟合较好,说明五因素模型是比较合理的。
表8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的模型拟合指数
对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知识构想二因素模型和参照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知识的二因素模型相对于参照模型来讲,拟合较好,说明二因素模型是比较理想的。
表9 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知识的模型拟合指数
四、 讨论
经过上述讨论,得出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特征,以及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与其他职业成熟度的异同。
(一)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的特征
综观国内近几年关于职业成熟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20-22]、高职高专生[23-25],而对于硕士研究生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群体的研究极为不足。本研究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以硕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访谈对象,深入了解其关于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的能力、认知、情感和行为状况等,汲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陈述作为项目形成问卷,经循部分专家和硕士毕业生后对问卷项目进行一定的修改,再选取一定的硕士毕业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终形成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建成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特征。
1.纵向与横断相结合
基于前人研究和深入访谈结果分析,我国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可细分为职业探索、职业自我认知、职业准备、职业决策、职业问题解决、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独立性、职业主动性、职业灵活性、职业抗挫性、专业知识、职业世界知识13个因素,这13个因素又可根据其性质和归属,进一步归纳为三大维度,即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选择态度、职业选择知识。在研究中发现,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高低,是否具备积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职业选择所需的相关知识,均是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水平的重要体现。虽然在主成分分析过程中,13个因素最终调整为12个因素,但这12个因素也均属以上三大维度,借鉴Crites的理论构想[7],最终得出我国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二阶十二因素模型,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即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职业成熟度结构。
2.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连续性的过程,最初审视和了解自己,评估自己的爱好、特长、性格、技能等,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确立职业方向后,对职业世界做进一步的探索,充分获取职业相关信息,确立职业目标,最终做出职业决策,并及时解决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水平体现在其职业选择的各个阶段,即能否客观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世界、确定职业目标、做出职业决策、解决职业问题等,且硕士毕业生职业能力、知识也是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因此,本研究以职业选择过程为立足点,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动态的角度来评价衡量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水平。因此,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结构是动态的。然而,衡量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程度,除动态变化的能力和知识以外,还包括其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特性,如自信、独立性、主动性、灵活性、抗挫性等。这些特性是硕士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情境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们的发展水平也会对职业选择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是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结构又是静态的。综上,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结构的另一个特征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二)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与其他职业成熟度的异同
本研究探索得到我国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二阶十二因素模型,相较于国内外已有学者关于职业成熟度的研究,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1.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Crites职业成熟度
本研究以Crites于1978年提出的职业成熟度模式为主要理论依据,建成了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二阶十二因素模型,与Crites的职业成熟度模式既有相似也存在不同之处。
首先,Crites根据职业选择的内容和过程将职业成熟度分为四个主要的因素群,即职业选择的一致性、职业选择的现实性、职业选择的能力、职业选择的过程,每个因素群又包括特定的因子。而本研究认为,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主要体现在其职业选择过程中。Crites从职业选择的过程将职业成熟度分为职业选择的能力和职业选择的态度。但本研究在访谈中发现,不少硕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否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相关的知识,也会对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方向和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本研究的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结构分为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选择态度、职业选择知识三个主因素群,每个因素群再包含其他因子。
其次,在其他因子中,本研究的职业自我认知能力与Crites的自我评估基本和职业选择的现实性(人的特点与所喜欢的工作环境是否匹配)基本类似,都反映的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职业探索能力与Cites的获取职业信息类似,反映的是个体获取所需要的职业信息的能力;职业目标定位能力与Crites的目标选择相似,指的是个体是否具备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问题解决能力与Crites的问题解决一致,都是指个体解决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的能力;职业独立性与Crites的独立性一致,表达的都是个体独立做出职业决策的程度;职业主动性与Crites的卷入度相似,反映的都是个体积极参与职业的程度。Crites认为职业选择的能力包含职业规划的能力,即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但本研究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体能否做出符合其发展阶段的职业选择的程度,体现在职业选择的整个过程直至个体做出职业决策,不包括后期对决策的实施。Crites的职业选择态度包括妥协性,是个体愿意在理想职业、需求和现实之间做出妥协的程度,且Crites认为职业选择的一致性(在不同的时间,个体所选择的领域的稳定性)也是衡量个体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本研究认为职业成熟度反映的是个体的职业发展水平,其衡量指标应该是发展的、正向的、积极的,职业的选择会因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而有所调整,即职业的选择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本研究用职业的灵活性来反映个体根据现实状况随机调整适应职业环境的程度。此外,职业抗挫性、专业知识以及职业世界知识这三个因子,是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结构所没有的,而Crites的职业选择取向(工作取向还是享乐取向)是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结构中没有的,这说明中西方青年的职业成熟度具有普遍性,但又存在跨文化的差异。
2.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
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还是从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结构[26-28]。如,态度(职业选择投入性、独立性、职业选择取向性、职业选择确定性、职业选择妥协性)、能力(职业规则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获取职业信息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11];职业自信、职业妥协性、职业确定性、职业自我认知、职业抗挫性、职业独立性、职业投入[28];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16]。相较于大学生来讲,本研究关于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下属因子的细分会更全面、更系统。此外,在本科阶段,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往往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力求对所学学科有一个大而全的认识,其知识是宽泛的。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是在本科宽泛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科某一方向深入细致的研究,课程设置会更加专业,知识也会更系统。有学者在其调查中发现,近八成的受访硕士生表示未来工作要与所学专业相关,而大学本科受访者期望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不到五成;且在实际就业中,从事与专业(完全或部分)相关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29]。由此可见,相对于大学生来讲,知识对于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更为重要,也应是硕士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本研究中,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首先分为能力、态度和知识三大主要因素,这是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结构区别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职业成熟度具有跨群体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
结论
综上,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为二阶十二因素模型,即首先可将其分为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选择态度、职业选择知识三大主因素,职业选择能力又可分为职业自我认知能力、职业探索能力、职业目标定位能力、职业决策能力、职业问题解决能力;职业选择态度可分为职业自信、职业独立性、职业主动性、职业灵活性、职业抗挫性;职业选择知识可分为专业知识、职业世界知识。该模型具有纵向与横断、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特点,区别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具有跨文化、跨群体的普遍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