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0-02-23
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这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人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现代新儒家为此进行了巨大努力,其成就对于我们今天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提高中国学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具有强烈的话语自觉意识,为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继承与创新做出了独特贡献。《唐君毅的话语自觉与话语创新》一文梳理了唐君毅提出和阐释道德自我、道德理性、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概念,激活传统中国哲学中的仁心、良知等核心概念,融摄西方哲学主流话语的方法,并认为他通过建构儒家道德形上学体系,推进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的现代转型,在中国哲学话语创新方面的探索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提供了重要经验,成为当代中国哲学话语建设的重要资源,值得重视,可以吸收借鉴。
如何认识和评价晚明到近代儒学的发展演变,是学术界见仁见智的一个课题。《论“文化基因”视角下儒家的选择性表达》一文从“文化基因”的独特视角来解释儒学在近现代中国演变过程中的选择性表达。作者首先对余英时先生提出的“内在理路”说进行反思,认为这一提法与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以来儒学演变的历史事实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张力,强调儒学的演变离不开“内在理路”的可能性空间和“外缘影响”的选择性表达调控的共同作用,并以“文化基因”为视角重新解释清代考据之学,指出清代考据学具有重学问的“智识主义”的鲜明特点,但失却“道”的追求,不能传承道统。儒学之所以在近代中国不断衰败,就在于其自身的“文化基因”无法直接表达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生命体。作者认为只有提取儒学中适合今日中国的文化基因信息,发掘儒学的文化基因中适合时代需要的精神,才是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历来在对《大学》理解诠释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版本。宋代以来学者认为古本《大学》文句有错乱,形成了多种改本之间的竞争以及改本与古本的竞争,进而影响到了理学与心学等不同学派的义理倾向。《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探颐》一文以现代新儒家大师唐君毅先生的《大学》诠释为选题,深入细致地梳理、评介唐君毅在这方面的工作。作者认为唐君毅在宋以来《大学》改本的基础上,根据“最小修改原则”重订《大学》文本,通过消化吸收各家诠释成果,完成了对心学、理学和礼学三种诠释模式的综合,站在心学诠释系统的立场上融合了理学诠释系统和礼学诠释系统,提出了独特的“感通格物说”和“致知三义说”。前者综合了“格”的众多意涵,指出格物本质上为与物感通的工夫;后者说明了致知涵有“知止至善”“知所先后”和“知 本”三义,表达了对至善原则、实践次序的认知和自觉。并揭示了《大学》“本体与工夫相统一、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义理性格。这些富有创新性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在经学的基础上深化儒学研究,重建当代新儒学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价值。
主持人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及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儒教的研究。
杨永明,宜宾学院教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宜宾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宜宾市唐君毅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现代新儒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