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能马桶”助力监测用户健康
2020-06-05
随着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应用层面越来越广泛,医疗市场也产生了对非侵入检测设备的高要求——准确、及时且按需实现患者监测。因此,如果一项技术真的能够以非侵入的方式反复测量个体的健康状态,且成本不高,那么将有助于预防和预测疾病,提高诊疗决策的精准性。在医学中,粪检与尿检是非常关键的项目。直接让马桶来完成这些工作,为马桶增加智能属性来监测人们的健康,是一个非常直接有效的思路。
搭载“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算法”监测健康数据
英国《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发表一项最新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萨姆·盖姆海尔及其同事综合了计算机视觉以及机器学习算法,报告了一套可以加装在标准马桶上的软硬件,通过它们可以追踪使用者尿液和粪便中的健康与疾病生物标志物。这种“智能马桶”自动运行,让使用者可以监测自己的健康数据,为疾病筛查、诊断和患者监控研究提供支持。
该模块化马桶系统包括:压力及运动传感器;用于分析尿流及其基本生物化学组分的测试条和视频摄像头;用于根据形状和硬度的临床标准来划分粪便类型的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算法;用于生物特征识别的指纹扫描仪(嵌在冲水按钮上)。
研究人员表示,现阶段这个马桶系统的潜在健康益处还需要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加以评估,系统本身也需要根据人类群体的排泄物基线数据进行优化。虽然这个概念验证的“智能马桶”其部分模块是仅针对坐便和站立使用的男性受试者而构建和测试的,但是研究团队认为,未来它还能扩大应用范围,将人类排泄物的其他临床相关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检测包括在内。
利用“肛门识别”技术甄别不同用户
斯坦福大学的另一研究团队最新开发了一种智能马桶,它同样会自动收集、分析尿液和粪便,其分析过程可以和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相媲美。智能马桶收集到的数据被上传到云端数据库中,动态监控用户的健康。
不过,同一马桶往往有多个使用者,针对如何分辨不同用户的问题,研究人员在马桶中安装了一个小型摄像头拍摄用户的肛门部位,用类似于人脸识别的技术进行“肛门识别”,从而记录不同用户的数据。
研究人员指出,用户无需担心隐私的泄露,识别系统的数据只用于匹配用户信息,用户本人和医生无法看到被拍下的照片。
一种内置传感器的衬衫可用于监测生命体征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将电子传感器集成到弹性织物中的方法,从而能够制造出可用于监测生命体征(例如体温、呼吸频率和心律)的衬衫或其他服装。
内置传感器的衣服可以机洗,并可以依据穿着者的身体进行定制衣物。研究人员设想,这种类型的传感可用于监测在家中或医院中的病人,以及运动员或宇航员等人群的身体状态。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科学专业的助理教授Canan Dagdeviren说:“我们可以将任何商用电子零部件或实验室制造的定制电子产品嵌入到我们每天穿着的纺织品中,创造出舒适的服装。这些都是可定制的,因此我们可以为需要从身体获得一些物理数据(例如温度、呼吸频率等)的任何人制作服装。”
嵌入式传感器
其他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可以测量温度和其他生命体征的类似皮肤的薄贴片,但是这些贴片脆弱易损,必须贴在皮肤上。Dagdeviren的实验室正着手制作一种与我们日常穿着的衣服更相似的服装,使用的是一种弹性织物,其中装有可移动的电子传感器。
Dagdeviren说:“这种织物没有电气功能。它只是我们服装的被动元件,因此人们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舒适地佩戴这些设备。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从同一身体部位测量体温、呼吸频率、加速度等方面的身体物理活动,而无需任何固定装置或胶带。”
电子传感器由长的、柔软的条带组成,这些条带包裹在环氧树脂中,然后编织成织物中的狭窄通道。这些通道具有小的开口,可以使传感器暴露在皮肤上。对于这项研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衬衫原型,该衬衫具有30个温度传感器和1个加速度计,可以测量穿戴者的运动状态、心率和呼吸频率。然后,服装可以将该数据无线传输到智能手机上。
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聚酯混合物面料,因为这种面料具有吸湿排汗的特性,并且能够贴合皮肤,类似于运动时穿的紧身衣。Dagdeviren说:“从外观上看,它就像是普通的T恤,但从内部看,就可以看到触及皮肤的电子部件。电子部件会压迫在穿戴者的身体上,传感器的活动部分暴露在皮肤上。可以使用内嵌的传感器清洗衣物,也可以将传感器取下并转移到其他衣物上。”
远程监控
当穿戴者在健身房锻炼时,研究人员测试了他们的原型衬衫,监测穿戴者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由于传感器覆盖了人体的大面积区域,因此研究人员可以观察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内置传感器的衬衫可以很容易地被制成不同尺寸,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体型的人群。研究人员计划开始开发其他类型的服装,例如裤子,并且努力整合增加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来监测血氧水平和其他健康指标。
生物传感软贴片可全面监测生命体征
据英国《自然·医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介绍了一种软体生物传感器贴片,可以贴在重症婴儿或儿童的皮肤上,全面监测生命体征和其他方面的信息。而且在当前已有的监测功能基础上,还能提供额外的健康信息,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发症。
对新生儿和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儿童进行监测,通常涉及硬连线装置和导管,这会给日常护理(如喂食、洗澡和换尿布)带来不便,也会妨碍他们与父母的肢体接触。而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通过将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用作识别元件,配以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了具有接收和转换功能的系统。而软体生物传感器,更被认为是对重症监护领域的极大改善。
美国西北大学、芝加哥安和罗伯特·H·卢里儿童医院及西贝尔公司(Sibel Inc)团队成员,过去就曾报告过一种软体生物传感器贴片,能够监测婴幼儿的体温、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但其仍存在操作局限,而且可提供的测量数有限。在最新的这项研究中,团队成员在其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开发出了增强版的贴片,可以测量婴幼儿其他方面的信息,如心脏颤动、活动和身体朝向、哭声大小和哭泣频率,当然还有生命体征。
研究人员表示,能够监测额外的这些信息,有助于及早发现与产伤、脑损伤、疼痛或压力相关的并发症。在一项包括50名重症婴幼儿的试验中,研究团队发现这种生物传感器贴片与标准的临床监测系统相比,表现出高级别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种生物传感贴片的研发将为母婴家电的创新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透气性”电子材料的开发为功能更强的可穿戴技术铺平道路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出了一种具有透气性的超薄、可拉伸电子设备材料,使该种材料能够“呼吸”。该材料专为生物医学和可穿戴技术而设计,因为其透气性可使汗液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从皮肤上蒸发掉,使用户感到舒适。
“相对于早期的可拉伸电子设备,使其具有透气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且我们用于创建‘可透气’材料的方法也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易于扩大规模的简单过程。”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机械工程与航空工程学教授朱勇说。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称为“呼吸图形法”的技术来制作具有均匀孔洞分布的可拉伸聚合物薄膜。通过将薄膜浸入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中进行涂覆,随后研究人员对材料进行热压,以将纳米线密封在适当的位置。
朱勇说:“所得薄膜显示出导电性,这是透光性和水蒸气渗透性的极佳结合。而且由于银纳米线正好嵌入聚合物表面的下方,该材料在用户出汗和长期佩戴后也能具有出色的稳定性。”
研究人员介绍,最终得到的薄膜非常薄,只有几微米厚,将更好地与皮肤接触,从而使可穿戴电子设备具有更好的信噪比。同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透气性对于用户的舒适性而言很重要。
为了证明这种材料在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人员针对两种代表性应用开发并测试了原型。
第一个应用原型包括用作电生理传感器的可进行皮肤装贴的干电极,可以潜在应用于测量心电图(ECG)和肌电图(EMG)信号等方面。这些传感器能够以优异的质量记录信号,与商用电极相当。第二个应用原型演示了用于人机界面的纺织品集成式触摸感应。研究人员使用了与多孔电极集成在一起的可穿戴纺织袖子来玩诸如俄罗斯方块的电脑游戏。
中美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空气过滤器可让哮喘儿童呼吸更顺畅
中美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卧室放置能过滤PM2.5的空气过滤器,可以显著改善哮喘儿童的呼吸状况。近日,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昆山杜克大学全球环境健康教授张军锋等人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儿科学》上。
这是首个证明空气过滤器有助于儿童呼吸道生理改善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持续使用空气过滤器有助于预防而不仅仅是缓解哮喘发作。
张军锋介绍道,研究人员于PM2.5中度污染环境中在上海郊区进行了双盲交叉实验,他们在43名患有轻度至中度哮喘的儿童卧室里分别放置了两个空气过滤器,一个是能够去除PM2.5的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EPA),另一个是假过滤器。每个过滤器随机使用两周,中间间隔两周。受试儿童和家人并不知道正在使用的是哪种过滤器。
据杜克大学普拉特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迈克尔·伯金介绍,使用真正的空气过滤器时,儿童卧室里的PM2.5浓度比使用假过滤器时低1/3到2/3。“PM2.5浓度下降与空气进出儿童小气道和肺的顺畅程度显著改善相吻合。这些改善包括总气道阻力平均减少24%,小气道阻力平均减少43.5%,气道弹性平均增加73.1%,呼出气一氧化氮(肺部炎症生物标志物)平均减少27.6%。”
在两周内每天使用空气过滤器后,受试哮喘儿童出现了多项改善,包括气道阻力和肺部炎症降低以及气道弹性增加。
张军锋表示,目前还需要临床试验来证实这项研究发现。如果临床试验证实了这项新研究发现,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就可以作为实用的预防措施,用于在全球受到污染的室外或室内环境中缓解哮喘,甚至可以成为森林大火附近地区的救星。“去年美国加州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导致旧金山出现PM2.5重度污染,今年澳大利亚丛林火灾也造成了空气质量问题,人们可以考虑在野火肆虐期间使用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
我国科学家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驱动电沉积制备三功能催化剂
燃料电池和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是零排放清洁能源技术的一种,发展燃料电池和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技术对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有着积极的作用。氧气和氢气等小分子的催化转化是电池能量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反应,如何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和降低其成本一直是该类电池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设计具有优异性能的高效催化剂是一项紧迫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近期,我国科学家利用层状摩擦纳米发电机产生的高压脉冲直流电作为新型电源,可在没有任何封端剂的情况下将亚2nm铂(Pt)纳米团簇电沉积到NiFe-LDH纳米片上,制备了性能优异的Pt-NiFe-LDH催化剂。Pt纳米团簇与NiFe-LDH纳米片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HO-H键的裂解和氢中间体的重组以形成分子氢,从而显著提高了析氢反应(HER)活性。同时,通过将Fe3+还原为Fe2+调节局部原子结构和晶体缺陷,NiFe-LDH纳米片也增强了析氧反应(OER)活性,沉积的亚2nm Pt纳米簇同时提高了氧还原反应(ORR)活性。因此,所制备的Pt-NiFe-LDH催化剂表现出对HER、ORR和OER的三功能催化活性,且可以用作燃料电池和可充电锌-空气电池的电极催化剂。该研究成果为提高燃料电池和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HER、ORR和OER的催化活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超级电容器有望实现存储容量与大功率、快速充电功能的结合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中国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一种新型的基于氧化锰的超级电容器可以将电池的存储容量与其他超级电容器的高功率和快速充电功能结合在一起。
“氧化锰绝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材料,通过与氧化锰钴结合,形成一种异质结构,我们可以在其中调节界面性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的工程科学与力学助理教授兼教员Huanyu Cheng说。
研究人员从模拟开始,了解氧化锰物质与其他材料结合使用时的性能如何变化。当将氧化锰物质耦合到半导体时,研究人员发现它形成了一个导电界面,对电子和离子传输的抵抗力很低。这个性能变化十分重要,否则材料的充电速度将放缓。
“以氧化钴锰为正极,以氧化石墨烯为负极,来探索氧化锰可产生的具有高能量密度、显著功率密度和出色循环稳定性的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研究小组成员Cheng Zhang说。
研究人员将制备出的超级电容器与其他超级电容器进行了比较,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他们认为,通过扩大超级电容器的横向尺寸和厚度,其具有在电动汽车中使用的潜力。研究人员下一步将调整超级电容器的半导体层和导电层相交处的界面,以实现更好的性能。他们希望将超级电容器添加到已经开发的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和传感器中,作为这些设备的能量供应或直接作为自供电传感器。
以色列研发出基于超声波的设备互联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蓝牙、红外、近场通信(NFC)等无线连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目前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减少直接或间接接触成为避免感染的措施之一。
近日,以色列初创公司Sonarax研发出一种超声波技术,该技术与蓝牙、红外等连接类似,但原理不同,尤其是超声波兼具非常准确的测距能力,对于设备互联有很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该技术实现了在不同的移动设备内通过超声波进行传输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Sonarax的首席运营官Nimrod May称,他们开发的特殊算法实现了设备之间无线传输,比如,以往需要手指触碰指纹打卡器才能实现上班打卡,但他们的设备将员工的手机与打卡器相连,只要员工随身携带手机上班,打卡器即能通过超声波对其手机进行扫描定位,从而为其自动打卡,避免了因接触导致的病毒传播风险。
对家电行业而言,该项技术的研发对家电产品间的高效互联,甚至未来通过传统技术迭代、现代技术融合、应用场景突破,最终形成面向大健康场景的智慧家电、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有积极意义。
我国科学家在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光电转化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效率较高、成本较低而成为研究热点。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大多基于重金属铅的铅基钙钛矿,带来的环境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而锡基钙钛矿具有无毒、高吸光系数、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合适的光学带隙等优点,是理想的环境友好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但是,锡基钙钛矿存在结构缺陷多、易氧化和器件结构能级不匹配等问题,致使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偏低。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科学家对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行了设计,通过选用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低未占分子轨道)能级较浅的富勒烯衍生物ICBA(indene-C60 bisadduct)取代常用的PCBM([6,6]-phenyl-C6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作为电子传输层材料,提高了光照条件下的准费米能级位置,且ICBA抑制了碘离子迁移带来的n型掺杂,降低了传输层和锡基钙钛矿界面的载流子复合,最终实现了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0.94V的开路电压和12.4%的光电转化效率。相比目前性能最好的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0.6V,转化效率:~10%),其开路电压和转换效率明显提高。
该研究推动了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提高了其光电转化效率,对发展环境友好型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霍尼韦尔推出新型不可燃制冷剂用于冷水机组和热泵
霍尼韦尔近日宣布推出Solstice®N15(R-515B)全新制冷剂。Solstice N15是业内分类为A1级、不可燃且具低全球变暖潜值(GWP)的制冷剂,旨在取代R-134a在冷水机组和热泵中的应用。Solstice N15的全球变暖潜值为299(AR5),是一款环保、高效且安全的解决方案,可以替代无法完全满足长远能效和全球变暖潜值要求的其他产品。该新型制冷剂于今年年初在奥兰多举行的2020年空调供暖和制冷博览会(AHR)上发布,目前已经全面商业化。
压缩机制造商丹佛斯已经率先推出了采用Solstice N15的新型Turbocor®TGS490压缩机,可用于空调的风冷或水冷冷水机组,该公司表示,“新型Turbocor TGS490压缩机针对1234ze和R-515B制冷剂进行了全面优化,这意味着客户不仅可以受益于更高的系统效率,而且可以通过新型压缩机的低压特性去匹配R-134a的冷却能力。”
据称,当安全标准和建筑法规限制使用A2L和A3制冷剂时,冷水机组和热泵制造商可以立即转为使用不可燃的Solstice N15全新制冷剂去替代R-134a。Solstice N15与1234ze相同的产品设计为A1和A2L制冷剂的使用提供了灵活性,为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提供了长期解决方案。
新神经算法芯片有了“嗅觉”
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人工智能研究,英特尔神经形态计算实验室以及康奈尔大学的联合团队报告称,他们实现了一种设计用来模拟生物嗅觉的神经算法。这项成果意味着一种强大方法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未来可开发出超越当前人工智能趋势的新算法。
神经形态计算能够大幅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能耗和体积都非常理想,被认为是高性能计算的下一发展阶段。而神经形态芯片的设计,是使用受大脑启发而形成的计算机器,即通过创造由人工神经元和突触组成的网络来实现。但是,目前仍不明确的是,如何利用这种机器解决现实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在生物神经回路层面实现的算法了解还不够透彻。
此次,英特尔神经形态计算实验室科学家纳比尔·伊姆艾姆和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计算生理学实验室研究人员托马斯·克莱兰德,在英特尔“Loihi”神经形态系统上,描述了一种基于哺乳动物嗅觉系统的神经算法,可以学习并鉴别气味样本。研究团队之后在一个神经形态系统中,实现该神经算法,并利用甲苯、氨、丙酮、一氧化碳和甲烷等,对其进行气味训练,最后在风洞中通过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测试。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哺乳动物嗅觉以及改进人工化学感知系统的计算特征。这些发现也意味着,改造此类生物神经系统,或代表了一种可以开发出超越当前人工智能趋势算法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表示,该算法适用于将高维信号嵌入未知背景的任何信号识别问题,还可以有助于未来在应用程序中,训练人工鼻子在未知背景气味的情况下识别特定气味。
此前,英特尔的首款神经拟态芯片“Loihi”可以通过脉冲或尖峰传递信息,并自动调节突触强度。其利用环境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下达命令,被认为与人类大脑运行机制相似。
韩国三星电子与台积电再掀晶圆代工工艺之争
据韩国《亚洲经济新闻》报道,中国台湾晶圆代工厂商台积电继三星电子后也宣布6nm半导体制程量产,两家晶圆代工厂商再次打响工艺之争。
三星电子上月宣布其位于华城的多层极紫外光刻(EUV)半导体生产线V1已开始批量生产。V1生产线目前正采用7nm和6nm工艺技术。据中国IT媒体透露,华为面向中端5G市场的移动设备处理器麒麟820将交由三星电子6nm生产线代工,并计划在2020年下半年完成4nm工艺开发及产品设计。另据美国IT媒体AnandTech报道,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紫光展锐近期推出了面向5G智能手机的T7520八核系统芯片(SoC),该芯片集成5G调制解调器,将使用台积电6nmEUV工艺制程,预计将于今年开始出货。
据悉,三星电子已领先台积电成功开发了业界首个3nm制程工艺,预计将于2022年开启大规模量产。目前三星电子已经成功攻克了3nm工艺所使用的GAA(Gate-All-Around,环绕式栅极技术)工艺技术,而台积电在近期公布了将投资150亿美元用于研发3nm工艺。
全球企业在欧洲专利申请数创新高,中国增长29%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欧洲专利局(EPO)3月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各国企业在欧洲的专利申请数量达181406件,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5G相关技术等数字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数同比增长20%。中国因华为技术,同比增长29%。
从国别角度,向欧洲专利局提出的申请中,申请量居前两位的分别是美国和德国。日本的专利申请数为22066件,比2018年减少2%,居第3位,受索尼和松下等企业拉动的电气设备和能源领域保持较高份额。中国数字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急剧增长,位居第4位。
从领域角度,欧洲长期以来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2019年“数字交流类”申请增长迅猛,位居首位。中国华为和瑞典爱立信等企业5G通信网建设技术的专利申请数表现不俗。包括人工智能(AI)在内,“电脑技术类”的专利申请数也增加了10%,推高了整体申请数量。
2020 年20项能效水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即将正式实施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2019年第4号、第15号和第17号国家标准公告,2020年将有家用电器、制冷空调产品、工业产品和用水器具共4个领域20项能效水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其中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包括洗碗机等15类产品,用水器具产品包括智能坐便器等5类产品,新发布标准包括11类产品,新修订标准包括9类产品。
能效水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将积极促进产品能效水效水平提升,引领企业节能节水技术进步,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国家能效水效标识制度和“领跑者”制度等节能政策提供重要技术依据,也为2020年6月1日起即将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做好准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节能减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第十五批能源效率标识产品目录
根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 原质检总局2016年第35号令),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第十五批)及相关实施规则的通知》(发改环资规[2020]640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第十五批),包括永磁同步电动机、空气净化器、道路和隧道照明用LED灯具、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房间空气调节器、室内照明用LED产品等8类产品,明确了实施规则的序号、产品名称、适用范围、依据的能效标准、实施时间等。二是8类产品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包括实施范围、标识样式和规格、能效检测、标识信息的确定、标识印制加施和展示、标识的备案以及公告等方面内容。《通知》规定该批规则有效期5年。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引导相关产业生产预期,积极发挥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在提升产品能效、促进绿色消费的积极作用。
23 部门联合发布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实施意见 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日前,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围绕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六方面,提出19条政策举措。
在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步伐。支持利用5G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居民家庭有线无线交互、大屏小屏互动。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构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降低农村信息网络使用成本。
《实施意见》提出,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建设,推动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升级。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信息产品。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探索建立在线教育课程认证、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等制度,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鼓励以高水平社会服务机构为核心,建立面向基层地区、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远程在线服务体系。
广东2020年家电下乡启动:补贴空调等8类产品
近日,广东省商务厅发布家电下乡专项行动公告,对在广东省内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本省户籍农村居民给予市场售价10%(含)以上的价格优惠。
补贴期限及标准
此次家电下乡专项行动针对广东省户籍农村居民,从2020年5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具体的补贴标准是家电下乡产品市场售价10%(含)以上的价格优惠。优惠资金由省级财政安排补贴和家电下乡参与企业让利共同承担。10%的价格优惠,省级财政和参与企业各承担50%,即分别承担5%的优惠;超过10%的价格优惠,由参与企业承担。补贴期限内,每位补贴对象限购每类家电下乡产品1台,只能享有该类家电下乡产品一次补贴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商务厅表示,如财政预算资金使用完毕,则提前结束。
据了解,此次“广东版家电下乡”补贴产品共有8类,分别是4K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冰箱、电脑、手机、电饭煲、热水器。
补贴流程
在补贴流程分为身份核验、申请优惠、使用优惠三步。广东省户籍农村居民可通过手机微信登录“粤省事”小程序,进入“汽车家电下乡服务”专区的“家电下乡”栏目查询是否属于补贴对象范围。通过“粤省事”小程序“汽车家电下乡服务”专区的“家电下乡”栏目,选择产品、销售网点信息并填入实际购买价格、收货人地址,确认信息无误后可生成优惠码并向所在销售网点出示。参与企业指定销售网点核销农村居民出示的优惠码,属于补贴对象范围的农村居民能够以优惠价格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参与企业指定销售网点开具正规足额税务发票。
广东商务厅表示,家电下乡参与企业对家电下乡产品质量安全、价格承诺和销售行为承担责任。省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家电下乡产品生产和市场流通监督管理,发现假冒伪劣、虚假宣传、骗补资金以及质量、价格等问题的,及时依法依规严格查处。
25家企业“中标”
广东省商务厅同时公布了成为八类家电下乡产品供应商的企业名单,共有25家企业参与家电下乡。其中,4K电视机供应商5家、空调供应商5家、洗衣机供应商5家、冰箱供应商5家、电脑供应商4家、手机供应商2家、电饭煲供应商4家。
此次广东省的家电下乡主要就是针对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促进消费。2020年4月13日,经广东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公安厅、财政厅、商务厅、农业农村厅等十个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广东省关于促进农村消费的若干措施》。措施中提到将由广东省财政所拨款5.8亿元开展家电下乡专项行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推动消费市场尽快走出阴霾。
事实上,在2007年至2013年,从最初的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进行试点到全国推行,涉及产品为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冰柜)、手机、电脑、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电动自行车等。此次家电下乡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全球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