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舒筋通络散熨烫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41例临床观察
2020-06-05李红杏
李红杏,石 锴*,邱 芬,周 晶
(1.黄石爱康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0;2.彭州市中医医院 急诊科,四川 彭州 611900)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常见疾病,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已经超过200万人,而全世界每年超过1 500万人,这些患者中70%~80%遗留有肢体功能障碍[1-2]。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脑卒中已经成为残疾的第一位病因[3],绝大多数表现为肢体痉挛性瘫痪。虽然肢体痉挛对患者生命影响不大,但严重的肌痉挛增加了患者痛苦,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利于开展康复训练。关于肢体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目前仍没有找到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中药外治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易推广、经验易复制[4-5]。因此,本研究采用中药熨烫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其中观察组41例,年龄36~75岁,病程31~175天。对照组39例,年龄36~75岁,病程33~174天。两组患者在性别、病变性质、病程、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WS 320-2010)》。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7]。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30~75岁,性别不限;②首诊必须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③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④中风次数≤1次;⑤有痉挛性偏瘫症状;⑥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认知能力正常,能正常交流,并且能配合医生治疗。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才能参与本临床研究。
1.4 排除标准
①在临床观察前14天内,用过对肌张力有影响的药物,或者手术治疗者;②皮肤损伤,不能耐受中药熨烫、按摩治疗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患有严重糖尿病、心脏病、感染病、癫痫、肿瘤等疾病者;⑤存在影响功能恢复的其他肌肉、骨骼疾病的患者;⑥合并有导致肢体明显疼痛,影响关节运动的疾病。符合上述任何条款者均被排除。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不能配合治疗,如私自使用影响肌张力药物、进行艾灸穴位等影响疗效判断的患者;②病情恶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患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治疗 采用基础治疗(内科常规治疗)+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基础治疗(内科常规治疗),参见《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8](2005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颁布)。对照组进行推拿治疗,方法参见罗才贵、刘明军、陈立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实用中医推拿学·中风篇》[9]的推拿治疗方法。
1.6.2 观察组治疗 采用基础治疗(内科常规治疗)+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自拟舒筋通络散熨烫治疗,组方: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桑枝20 g,忍冬藤20 g,赤芍15 g,红花20 g,川芎20 g,桂枝20 g,艾叶20 g,羌活15 g,木瓜15 g,细辛10 g,独活15 g,樟脑3g。将上述药物粉碎后,用正方形棉布包裹结扎好。使用时,将装有合格药粉的药包一起放入冷水,充分浸泡后煮沸10 min,放置至45°C时,医者拿药包环按压患者患肢近心端关节,逐步按压至远端的痉挛主动肌及远端关节。单个肢体治疗时间为30 min/次。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3周(21天)。
1.7 观察指标
1.7.1 痉挛分级 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10],观察上肢肘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并使用评分表进行六级评定:得分为0~6分,分数越高表示程度越重。
1.7.2 临床痉挛指数(CSI)[11]总分为16分,轻度痉挛0~9分,中度痉挛 10~12分,重度痉挛13~16分。
1.7.3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评定 选择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12]:≤40为完全或基本不能自理;41~60分为部分自理;≥61分为能生活基本自理。
1.7.4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3]最高45分,最低0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7.5 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估[14]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96~99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为中度障碍,50~84为明显障碍,低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
1.7.6 患者满意度评定 采用4级分类标准: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患者需要对评价情况给出理由。此调查问卷由未参与实验设计及临床操作的医院客服部人员在临床操作结束后1周内完成。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SOMMERFELD DK,HONAGA K等[15-16]采用的中风肢体痉挛改善程度疗效标准:痊愈:MAS 0级,肌张力恢复正常;显效:MAS为I、I+级,偏瘫肢体肿胀消失,生活基本自理;有效:MAS为II和III级,和治疗前比较,肢体肿胀程度降低;无效:MAS为IV级,偏瘫肢体肿胀无减轻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1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为8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2.3.1 两组治疗前后BI、FMA评分比较 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在BI、FMA评分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BI、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FMA、BI评分比较 分)
2.3.2 两组治疗前后MAS、CSI、NDS评分比较 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在MAS、CSI、ND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MAS、CSI、N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MAS、CSI、N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MAS、CSI、NDS评分比较 分)
2.3.3 两组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经统计,治疗组满意度为97.56%,对照组满意度为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 (n)
3 讨论
中风后肢体痉挛,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为“瘛瘲”“肢体拘急”,属于中风病的中经络兼证之一[17]。古今中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有不同看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阳虚阴盛:肢体筋脉失其温阳而致筋脉挛缩,《灵枢·经筋》有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这也可以很好解释中风后痉挛瘫痪侧肢体发冷的现象。②因年老久病体弱、或劳损过度耗伤肝肾之阴,或因五志过极而气火上炎,导致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肝主一身之筋,与运动相关。肝脉失其濡养,肝风内动,则筋脉屈伸不利,叶天士有言:“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③营卫不和,痰瘀阻络。《景岳全书》有云:“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痉挛。”后两者为目前临床中运用比较普遍的辨证思路。
大多数中风患者早期表现为迟缓性瘫痪,其后逐步发展为痉挛性瘫痪[18]。中风后肌张力的变化,多于中风后两周开始增加,少数患者增加较晚,极少数患者始终为迟缓性瘫痪[19]。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是常见中风后遗症,其中,发生中风后偏瘫侧痉挛的患者大约占80%[20]。
中风后肢体痉挛不仅降弱了肢体的功能,影响后期康复训练,还影响了美观。痉挛侧肢体常伴有肿胀、关节疼痛、僵硬变形,甚至脱臼及骨折等副损伤,严重者会因为长期痉挛状态,患肢血流速度减慢,导致动、静脉血栓形成,危及患者生命。
虽然治疗肢体痉挛的方法有很多,如中医疗法有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穴位埋线等,西医疗法有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肌肉内注射肉毒素[21-25]疗效明确,费用也较高,且每3~6个月需要重复注射,但是此疗法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也降低了肌力,不易推广。所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便宜、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本研究基于上述原因,运用中医药的原理,选择辛温发散、活血通络之药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消肿。
在开展研究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推拿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17,26-29]。所以本研究以推拿治疗为对照,以量化标准性评价作为观察指标。最终得出结论:自拟舒经通络散熨烫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中风后患者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降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自我生活能力,且患者满意度高,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