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育吠陀医学和中医中的药用植物

2020-06-05Yoginijaiswalzhitaoliangzhongzhenzhao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乌头药用植物本草

Yogini jaiswal,zhitao liang,zhongzhen zhao

(香港浸会大学,香港 999077)

传统医学使用药用植物治疗疾病历来有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有效成分从药用植物中分离出来,成为研制新药的重要手段,也直接导致国际上对药用植物的研究越来越热烈和深入。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药用植物的过度采摘,许多野生珍稀药材濒临灭绝,因此开展现代药理学研究,寻找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其他种属的药用植物作为替代品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传统医学描述为以不同文化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用于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体和精神疾病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1]。长久以来,中医和阿育吠陀医学作为两大古老的医学体系,一直被研究和对比。本文拟对两种传统医学体系中使用的药用植物及其处理方法、临床应用进行讨论。

1 药用植物资源

中医理论是长期实践的精华,指导着药用植物及其炮制品的临床使用。2015版《中国药典》共收录了644种药用植物,最新一版《中华本草》收录8 980种中药材,其中包括7815种药用植物。印度境内约有18 000种开花植物,其中7 000余种有用于治疗疾病的记录,2010年药用植物交易额已达1 200亿美元[2]。印度国家药用植物委员会(National Medicinal Plants Board,NMPB)建立了印度药用植物数据库,基于数据库出版的第一版本的药用植物书籍整理了7 263种药用植物,有9种语言注释,其中5000多种配有图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医和阿育吠陀医学使用的药用植物种类丰富,且均有系统完善的记载。

2 文献记载

中医经典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很久以前,中医学家就试图系统地记录中医的行医及用药经验,由此产生的著作多以“本草”为结尾命名。《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200年的东汉时期,其中记载了365种中药的配伍、性味、采收、炮制情况,包括237种草药,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本草纲目》记载了1095种草药,是本草学集大成之作,被达尔文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阿育吠陀医学经典古籍包括《遮罗迦集》《妙闻集》《八支心要集》,现存最早对于手术缝合和缝合用线的详细描述出自于《妙闻集》[3]。《妙闻集》和《遮罗迦集》则是阿育吠陀医学的两大圣典。阿育吠陀医学的起源具有神话色彩,相传治疗疾病的知识由印度的创造之神梵天传授给达刹,而后传给阿修维尼双胞胎和因陀罗神,因此阿育吠陀医学被认为具有神的灵性和治愈力,又被称为生命和长寿的科学[3]。但不同于中医,最初关于阿育吠陀医学的记载较少。公元前1500年,Bhava Mishra撰写《Bhava Prakasha》,其中记载了470种药用植物。公元前1300年,Sharngadhara创作了阿育吠陀本草集的雏形,记载了许多方剂,并对各种脉象及其对应的病症进行了描述。一些比较系统的文献记载主要集中在7~16世纪:公元800~900年,Madhavakara撰写了《摩陀婆尼旦那》,主要记载了关于儿科疾病和中毒性疾病的诊断知识。与《中国药典》类似的《阿育吠陀药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7卷,第二部分有3卷,1990-2008年间,第1~6卷依次发表,分别记载80、78、100、68、93和101种药用植物。2008年,第7卷发表,记载了21种矿物质药材。第二部的三卷分别于2007、2008和2010年发表,分别记载了50、51、51种方剂。《阿育吠陀医典》的附录包括《药材宏观和围观图谱》和《药材薄层色谱图》两个部分。

3 药用植物的临床应用

2015版《中国药典》中有89.3% 的药材为植物,阿育吠陀医学中使用的药材也多为植物。《阿育吠陀药典》中记载了540种药材,其中364种能在《中国药典》中找到,但其临床应用和具体来源不尽相同(见表1)。例如中国和印度应用乌头治疗同样的疾病,但植物来源却不同,分属同一属下的两种乌头,中国使用的乌头种类广泛种植、资源丰富,而印度使用的乌头种类资源匮乏,已经是濒危品种(见图1A-C)。如此以来,印度使用的乌头便能在中国找到廉价的替代品。同样,中国和印度也有采用不同药材治疗同种疾病的现象,如中医采用白豆蔻和草果健脾胃,而阿育吠陀医学采用青豆蔻和黑豆蔻治疗消化不良(图1D-E)。亦有采用同种药材治疗不同种疾病的现象,如中医认为姜黄的根能清除血瘀、补气、止痛,而阿育吠陀医学认为姜黄一身都是宝,根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炎症、月经不调、感冒、咳嗽、皮肤过敏等,叶可以增强消化能力、减少胀气、杀菌。中医和阿育吠陀医学均采用天冬属植物(图1H-I)治疗疾病,阿育吠陀医学使用的是天冬属的天冬草,用于利尿、壮阳、催乳;中医使用的是天冬属的总序天冬,用于治疗咳嗽、泌尿系统疾病和乳腺增生[4]。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医和阿育吠陀医学若进行深入的沟通,不仅可以扩展现有药用植物的临床应用范围,还可以保护濒危的药用植物,实现可持续利用。

表1 中医和阿育吠陀医学共有代表性药用植物及其功效

4 炮制方法

一些植物、动物和天然形态的矿物质不适合直接作为药材使用,需要经过预处理进行解毒、增效或者改变形态等。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清洗、切、炒、炭化、蒸、煮、煅烧等。在中医中,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效和/或降低毒性,并改变其作用或特性,加工后原药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阿育吠陀医学中研究药材配方和制剂的学科叫作Bhaisyajja Kalpana,Bhaisyajja指药物,Kalpana指剂型。阿育吠陀医学对药材的要求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较好的适口性以便患者更好地接受,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维持有效性和稳定性。对于具有毒性的物质,需进行特殊的净化处理。制剂的五种经典形式为药用汁液(Swarasa)、冷饮(Sheeta)、糊剂(Kalka)、煎剂(Kwaatah)和热汤剂(Faanta)[5]。常用的辅料包括水、牛奶、油、黄油等,辅料的类型对配方的保质期影响较大。中医中,去除毒性是炮制的主要目的之一,阿育吠陀医学中也有许多去除药材毒性的方法,如将矿物、金属加热至炽热并立刻浸入乳酪、油或牛尿等溶剂中,可使其变成细颗粒;再如将草药与柠檬汁或者姜汁一起煮沸,用酸性溶液中和毒性。

(A、B中国乌头;C印度乌头;D中国白豆蔻;E印度绿豆蔻;F中国草果;G印度黑豆蔻;H中国总序天冬;I印度天冬草)

5 结语

天然药物是自古以来人类抵御疾病的重要武器,中国和印度作为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在使用天然药物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和阿育吠陀医学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遵循自然环境与人类身心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坚持药取天然、广泛应用草本植物养生治病的方法等。两种传统医学体系的交流互鉴可促进彼此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为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医疗选择。

猜你喜欢

乌头药用植物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CRISPR/Cas9技术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