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埋线对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及SF-36评分的影响

2020-06-05唐纯志2章小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主症萎缩性胃炎

马 林 唐纯志2* 章小梅

1.中山市陈星海医院针灸科,广东 中山 528415;2.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且难治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久治难愈,为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西医药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手段[1],中医从业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李素荷等[2]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对促进胃黏膜修复,抑制腺体的萎缩具有积极作用。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而言,慢性萎缩性胃炎同时又是一种身心疾病,在评判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时,应该把该病的客观指标和患者的自我感受结合起来综合评价[3],加大对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的权重,目前许多学者把SF-36量表用作评价国内人群的生命质量[4]。笔者观察埋线对于CAG患者主要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共收集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 ,病例来源于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中山市陈星海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期间1例对照组因他病停止治疗,故对照组有效病例为29例。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3~ 65岁,平均(52.65士9.65)岁;病程4~ 122个月,平均(48.33士25.12)个月。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5~65岁,平均(50.25土11.30)岁;病程6~ 103个月,平均(42.13土25.8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2002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关于CAG的内镜、病理和肝胃不和证型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如下。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胀痛;③ 嗳气;④泛酸。次症:①胸闷;②食少;③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证型确定: 3项主要症状符合条件,同时舌象、脉象基本符合条件,或患者症状符合主要症状2项和符合次要症状1项,同时舌象、脉象基本符合条件;年龄在20~65岁之间,性别不限;患者同意参与临床研究,在治疗观察期间不采用其他疗法;能够配合临床工作者采集数据资料者。

1.3 排除标准 ①CAG患者同时有消化系统溃疡或者有消化系统癌症; ②CAG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例如心、肝、肾等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准备受孕或者孕期、哺乳期的CAG患者;④半年内有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CAG患者;⑤依从性不好,中途脱落或者失访的CAG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取穴参照李忠仁主编的《实验针灸学》[6]里的治疗穴位:足三里、中脘、脾俞。针刺方法如下:①用2.5%碘酒对穴周皮肤消毒,75%酒精脱碘,将华佗牌30号1.5寸毫针取出备用;②左手绷紧穴位周皮肤,右手进针,快速破皮,进针深度约1寸,轻微提插捻转,针下出现麻胀感方留针30min,脾俞穴选择该穴水平向外0.2cm处作为进针点,向内斜刺,中脘斜刺、足三里直刺。③到时间后取出针灸针,稍微按压止血,间隔1d行1次针刺治疗,连续不间断治疗30次,疗程结束后统计分值。

1.4.2 治疗组 穴位选取同对照组。埋线方法如下:①取出一次性带刻度9号埋线针,后退针芯, 用镊子将长度约1.0cm的0#VICRYL®Plus缝合线(产品编号:VCR358H)装入针头内,要求线体进入针管,线体末端与针尖内缘平齐;②用2.5%碘酒对穴位及其周围皮肤消毒,并用75%酒精脱碘;③选择脾俞穴下方约0.5cm处进针,向上斜刺,所刺深度约1.5~2cm,稍微提插,当出现针感后按下埋线针后端针芯,使线体完全置于皮下或者肌层,按压20s;中脘斜刺、足三里直刺,操作方法同脾俞穴。疗程:10d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

1.5.1.1 中医证候疗效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CAG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来评定,参考症状在证候中的权重给予不同的分值,然后总结分为各个症状得分之总和,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记录。

1.5.1.2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 参考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该量表是浙江大学李鲁、王红妹等参照国际生命质量评价体系研制的汉化版本,分别对36个项目和有关人体健康的8个维度加以评分评价,按最后题值分别计算出各组治疗前后各维度的原始分,由于各个维度所包含的条目不一样,所以需要再用标准公式将原始分转换成0~100分的分数制[7]。最终得分可以反映生存质量的好坏,得分越高 ,生存质量越高。

1.5.2 疗效评定标准

1.5.2.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5]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2.2 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5]临床控制: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显效;疗程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2级;有效:疗程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1级;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2 结果

2.1 主要症状统计学分析 两组主症在治疗前主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泛酸症状前后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脘痛、胁肋胀痛、嗳气3大主症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主症中除泛酸症状治疗后未得到有效改善外其余主症都得到有效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中的主症经过治疗都得到有效改善;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改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同治疗方式对相同主症的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且埋线治疗更能改善主要症状。见表1。

症状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改变值胃脘胀满或胀痛对照组294.87±1.152.10±1.51★2.77±1.48治疗组305.27±1.141.23±1.14★#4.04±1.34#胁肋胀痛对照组292.04±1.511.27±1.14★0.77±1.15治疗组301.97±1.740.63±0.90★#1.34±1.52#嗳气对照组293.66±1.15 1.56±1.32★2.1±1.35治疗组304.23±1.220.90±1.03★#3.33±0.83#泛酸对照组293.10±1.372.58±1.220.52±1.16治疗组302.93±1.360.67±1.09★#2.27±1.0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生存质量改善统计学分析 两组未经治疗时各维度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分别行各个维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埋线和体针治疗都能有效提升8个维度的生存质量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积分改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同治疗方式对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有差异,且治疗组改变值大于对照组,表明埋线效果更佳。见表2。

维度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改变值生理机能(PF)对照组2976.38±10.0181.10±8.70★4.72±0.80治疗组3077.90±8.9985.43±7.41★#7.53±2.78#生理职能(RP)对照组2959.34±10.9164.62±9.42★5.28±3.82治疗组3058.07±6.1271.67±10.14★#13.60±1.94#躯体疼痛(BP)对照组2959.97±5.9165.48±10.33★5.52±2.58治疗组3059.90±11.5471.67±10.18★#11.77±3.85#总体健康(GH)对照组2948.62±9.8260.34±9.29★11.72±2.98治疗组3047.91±8.1163.97±8.39★#16.06±2.45#精力(VT)对照组2961.41±11.5172.62±10.67★11.21±0.77治疗组3060.60±11.3176.63±10.44★#15.97±2.80#社会功能(SF)对照组2969.17±11.4476.24±10.70★7.07±1.91治疗组3068.57±10.6181.23±9.69★#12.66±1.90#情感职能(RE)对照组2944.14±11.8356.55±10.27★12.41±3.15治疗组3043.83±11.3959.07±9.41★#15.24±2.53#精神健康(MH)对照组2960.21±10.3470.14±9.93★9.93±3.86治疗组3059.60±11.2473.17±9.24★#13.57±3.46#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特点类似中医“痞满” “胃脘痛” “嘈杂”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萎缩性胃炎分为5个证。肝胃不和证是其分型之一,徐景藩[8]教授把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简化为肝胃不和证、中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 ,故本课题选取肝胃不和型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于CAG病程比较长,缠绵难治,所以选用埋线作为干预的方式,符合《内经》“深纳而久留,以治顽疾”的思想。临床上,SF-36量表广泛用于很多慢性疾病包括癌症在内的测评[9],故本课题把SF-36量表作为测评埋线治疗效应的工具。

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型的4大主症分别是: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和泛酸。肝木郁滞,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胃运化失司从而导致胃胁胀痛、嗳气泛酸,其中气机升降失常是肝胃不和证的核心。本研究结果表明埋线和体针都能够有效改善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等症状,埋线和体针都属于中医针刺疗法,针刺疗法能够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使脾胃升降复常,故埋线和体针都能够改善以上症状,李素荷教授等[10]采用埋线、针刺CAG 大鼠足三里、中脘、胃俞穴,结果显示 CAG 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组织得到明显改善,说明针刺疗法能够通过保护胃黏膜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还提示体针组“泛酸”症状虽然有改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埋线组却得到有效改善,这是否与体针补泻强度有关系尚需后期研究进一步证实,但从中医学角度讲,泛酸往往具有胃部发热的症状,具有寒热属性,说明单纯在调节寒热方面力度弱于埋线,本研究提示埋线对4大主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体针,具统计学意义,这与贺君等[11]研究不谋而合,穴位埋线是一种具备多重效应的复合疗法,优于单纯体针体针疗法,后期应加大二者时效关系和体刺激强度上的研究。

SF-36量表(the MOS 36-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是美国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的延伸发展,可用于对卫生政策、临床研究和普通人群的健康评测等[12]。1991浙江大学李鲁、王红妹等[1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汉化版本的SF-36。SF-36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方面,涵盖了躯体、心理、社会和疾病治疗等诸多方面,符合以人为中心的医学发展理念,我国生命质量研究起步晚,但SF-36生存质量评价在国内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可用来对国内人群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4]。慢性萎缩性胃炎顽固难愈,病程长,患者对胃镜和病理标本采集配合度差等原因,故本课题同时采用SF-36量表对CAG患者的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结果表明埋线与体针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埋线对生存质量改善优于体针,有统计学意义。吕晨芳等[14]临床研究结论也显示:穴位埋线、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医治疗重视对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治疗诸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类似的慢性身心疾病有较大的优势。本研究只对SF-36量表的8个维度的作了探讨,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未对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量表信度、效度方面做详尽探讨,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研究。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可以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今后研究还需要延长对埋线患者的随访时间,并从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等方面着手,以期观察埋线疗法的远期疗效,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主症萎缩性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