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接受抗凝抗聚药物治疗病人并发脑出血的治疗分析
2020-06-05张鸽
张鸽
(吉林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吉林 吉林 132000)
0 引言
脑出血指因非外伤所致脑内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具有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近年因人口的老年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也逐年剧增,抗凝抗聚药物被广泛使用,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也会明显增高,一旦并发脑出血,加之凝血功能的限制,治疗也会越发的困难[1]。本次选取我科室30 例此类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治疗,观察其效果,并做如下现汇。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纳入本科室(2018 年05 月至2019 年05 月)接收的抗凝抗聚药物脑出血患者30 例展开研究,分为2 组,即每组15 例。对照组:男9 例、女6 例;年龄42-79 岁,平均(58.5±5.3)岁;服用药物:华法林7 例、氯吡格雷3 例、阿司匹林5 例;观察组:男8 例、女7 例;年龄43-79 岁,平均(57.1±5.8)岁;服用药物:华法林8 例、氯吡格雷4 例、阿司匹林3 例。比对2 组基准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伦理会已许可该研究。排/纳标准:①接受抗凝抗聚药物治疗三年以上的患者;②知情该研究,且签订相关同意书;③排除存在脑出血手术史的患者;④排除存在其他重要器官病变的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弧形切口,头骨开一孔,将脑硬膜切成十字形,分离脑组织、蛛网膜,找到血肿腔并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观察组:微创手术治疗:患者局部麻醉后,于额部行直切口,定位穿刺点,以颅骨钻进行钻孔、穿刺,于血肿内腔置入注射器引流管,抽出血肿。
1.3 观察指标。①统计2 组的临床相关指标(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②统计2 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脏器功能衰竭、再出血、术后感染)情况;③统计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2],显效:显效:血肿基本清除,神经功能缺损缓解90% 以上;有效:血肿有效清除,神经功能缺损缓解45% 以上;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相关指标。对照组的血肿清除率低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和住院时间均多于观察组;经检验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 1。
表1 2 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对
表1 2 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对
组名 例数 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d)对照组 15 62.42±2.16 192.85±5.09 96.72±15.82 17.21±4.04观察组 15 69.84±3.53 72.01±6.28 60.85±12.45 14.10±4.23 t - 6.944 57.896 6.901 2.059 P - 0.001 0.001 0.001 0.049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 2。
表2 2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对
表2 2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对
组名 例数 脏器功能衰竭 再出血 术后感染 总发生对照组 15 1(6.67) 2(13.33) 3(20.00) 6(40.00)观察组 15 0(0.00) 0(0.00) 1(6.67) 1(6.67)χ2 - - - - 4.658 P - - - - 0.031
2.3 手术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 3。
表3 2 组患者临床手术效果比对[n(%)]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脑出血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通过对血肿进行清除,以降低对患者的继发性损害,从而改善病情。开颅手术虽具有直观、可视的优点,但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创伤较大,且耗时较长,因此对患者的体质具有着更高的要求;但长期接受抗凝抗聚药物治疗的患者受心血管疾病的折磨长,身体已亏损严重,开颅手术极其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且预后较差[3]。而微创手术多实施局部麻醉,于CT 下对血肿进行精准定位,手术创伤小,耗时短,可有效降低手术的风险,且术后并发症少,预后快,安全性较高。
因长期服用抗凝抗聚类药物,患者的血液凝固状较低,其脑出血中血肿成型时间较长,扩大的几率也较高,对手术治疗的时机会产生一定的限制[4]。传统的保守治疗,会加重脑出血所引发的相关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病生命。目前对这类特殊患者尚未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和策略。根据经验总结,首先应立即停用抗凝抗聚药物,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实施监控,改善其血液的低凝状,以降低再出血风险,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保障,对于血量大、中线明显偏移、脑疝而必须进行手术的患者,也应先改善其血液的低凝状态[5]。传统的凝血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T 只可检测初级阶段的凝血,该过程我们建议使用血栓弹力图参数中的最大振幅,可有效反应血小板的凝集功能。急诊手术中,应尽量缩小创面、微化操作,以减少功能区和血管损伤;同时及时止血,加快开颅、关颅的速度,尽量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出血量;此外,尽量避免急诊开颅,待充分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输注血小板、FFP 等情况,凝血功能有所改善后,再依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文中对比开颅和微创两种手术形式,发现观察组的血肿清除率、治疗总效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经分析具有统计意义(P<0.05)。
总而言之,长期接受抗凝抗聚药物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是脑出血中较特殊的一类群体。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将致残和病死率降至最低;与开颅手术相比,微创术的安全性更高,血肿清除率高,手术耗时短、出血量低,术后并发症少,愈合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