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刺参养殖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2020-06-05王印庚,廖梅杰,李彬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的春天变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疫”,全国人民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就复工复产进行了全面部署。但疫情尚未结束,“抗战”仍在继续,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渔业生产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刺参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年产量20万吨,直接经济产值300多亿元,产业体系完善并逐步成为沿海渔业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下面将梳理一下疫情背景下海参养殖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及关键技术要点,供参考。
一、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疫情发生适逢春季,这个季节是北方沿海刺参繁育和苗种投放的重要环节,也是“北参南养”准备收获的关键期,还是刺参疾病的高发时期。在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刺参春季生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不足 刺参苗种繁育、种苗投放和收获都具有操作期短、用工密集、劳动强度大的特点,但是疫情防控导致新年过后一些外地劳务人员无法按时返工、复产,亲参培育、苗种繁育、池塘养殖以及南方吊笼养殖都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用工不足和管理不力,有可能会发生亲参性腺发育不齐、应激流产,保苗期参苗发生脱板症,而南方吊笼养殖海参也可能会面临采捕不及时导致缩水和化皮死亡问题。这些都可能严重影响刺参春季的正常繁育以及后期刺参的稳定生产,给沿海刺参产业带来重创。
2.产品销售难 受疫情影响,海参繁育-养殖-加工等产业链的企业均面临生产资料供给不畅、劳力短缺的问题,产业链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产品的需求量降低,产业链之间产品流通不畅,引发耳状幼体、苗种、鲜参等销售受阻,可能导致产品价格和销量双降,企业效益下滑。
3.物流不畅通 为防控疫情的传播,各地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隔离管理,导致刺参幼体和苗种、成参、养殖投入品以及海参加工产品流通受阻。由于海参具有排脏、自溶等生理特性,运输时间的增长会增加苗种和成参化皮的风险,形成苗种供应方有苗运不出、苗种需求方无苗可养、成参加工不及时的状态。同时,养殖投入品的短缺也会严重影响养殖企业的正常运营。
4.技术交流受阻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海参养殖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养殖的工程化和智能化水平低,而且养殖户(企业)对养殖新技术的掌握不及时,对养殖关键技术和工艺环节的把控不足,因此在疫情防控时期技术人员不足、技术交流不通畅将会影响到产业的顺利发展。
二、关键技术要点
1.育苗企业:精准调控分批产,拉长战线保安全 对于采用升温促熟产卵的企业,改变集中促熟、集中销售的思路,根据企业的劳动力、物流以及订单情况,对目前培育亲参进行合理的分区分批管理,通过温度控制、环境调控和营养强化,精准调控种参性腺发育,实现亲本的分批成熟和产卵。同时,积极做好常温育苗的准备,重点保障常温苗的规模化生产。这种策略可在提高亲参产卵质量的同时延长繁育期,降低密集产卵造成的幼体滞销问题,也有益于减少人群集聚的疫病防控要求。此外,在亲参产卵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亲参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亲本将敌害生物和病原菌带入育苗系统。
2.保苗企业:维持良好微环境,节省劳力促产出 对于越冬保苗的车间,改变以往高密度、高投入的生产模式,通过降低养殖密度、投喂发酵饲料、益生菌以及免疫增强剂等策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减少附苗板上残饵量,保持附苗板良好的微生态环境,减少换板和倒池次数。同时,通过益生菌和免疫增强剂的投入,增强刺参免疫力,降低苗种暴发脱板症、肠炎病和腐皮综合征等病害的风险,在用工相对不足的条件下保障苗种的生长率和存活率。
3.池塘养殖:优化工艺稳环境,防控病害降风险 目前正处于冬春交替时节,虽然整体上水温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现在对于池塘养殖来说不宜降低池塘水位,需要维持池塘高水位,以维持池塘水温的稳定性,防倒春寒引起的刺参冻伤。另外,还需要合理增氧,增加上下层水互换,避免底部缺氧、水质恶化;春季适当投放有机肥料和单胞藻液进行池塘透明度控制,不宜采取降低池塘水深的方法回升池水温度,否则容易造成池底大型藻类的暴发性增殖;准确把控池塘放苗时机,合理控制放苗规格和密度;此外,11月至翌年的4月初,池塘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是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病高峰期,需要及时采取益生菌和底质改良剂等产品进行环境改良,并加强病害防控管理,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重点考虑应对夏季高温灾害措施,推行分级养殖、陆海接力养殖,示范推广池塘底部降温技术,提高海参养殖夏季高温防御能力。
4.吊笼养殖:合理管理早布局,加强协作提效益 每年的3月下旬到4月上旬是南方吊笼养殖大批量上市时期,在快速生长期,养殖工艺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首先,鉴于鱼糜存在蛋白质含量高、易散落流失、诱发细菌滋生等不足,因此要避免大量投喂;其次,要及时进行洗笼、换笼操作,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再次,需要根据海参的摄食情况及时准确把握采捕时机,在海参出现厌食等现象时应尽快采捕,避免水温升高引起的海参缩水、化皮等问题。要特别指出的是,吊笼养殖海参具有集中上市的特点,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和物流不畅的状况下,需要政府和协会充分利用平台汇集信息,发布产地产量与产品消费需求,提早布局促进流通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的对接,加强协作提高供需双方效益。
三、应对措施及策略
1.抓实疫情防控,稳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充分发挥政府在劳动力调配、输出的管理职能,搭建政府间的沟通平台,主动联系劳动力输出地的政府部门,输送农民工包车复工等方式,为产业输出劳动力。企业提出用工需求,政府在保障落实外地用工安全的同时,充分挖掘企业所在地周围区域的劳动力潜力,多管齐下,保障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根据劳动用工数量及时调整产业生产计划和生产策略,在筑牢疫情防控坚实防线的同时,促进企业的顺利复产。
2.搭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平稳对接 充分利用“全国水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海参产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水产行业交流平台和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收集、发布产业链各环节中苗种、养成品、养殖物资等供需信息,打造海参全产业链网络共享的新经济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平稳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还应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力量,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网络传授养殖技术、解决产业疑难问题。同时利用媒体的科普作用,宣传海参的绿色养殖模式,以及海参药食同源、滋补强身、提高免疫力的科学认知,扩展海参的市场消费需求,迎接疫后海参产品的新一轮消费高潮。
3.疏通物流障碍,提高各环节对接效率 充分发挥水产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渔业协会或产业联盟的桥梁作用,针对产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各级政府谏言献策,通过多方努力打通水产行业生产与销售各种要素与环节,提高上下游供需方的对接效率,促进海参产业各环节的安全对接。同时,还需要政府及时出台促进水产稳产保供的金融财政政策,为养殖户(企业)购置相应生产要素提供资金支持。
4.加强科技支撑,为抗疫复产保驾护航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很严峻,仍然需要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部门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通过网络远程系统、手持终端、远程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新技术推广。了解企业需求,针对企业特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技术指导,为养殖企业抗疫复产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共克时艰。同时,积极推广现代化、工程化的养殖生产技术,推动海参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现代高效养殖业的产业转型,助力海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5.探索新型产业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施科学区划管理和容量控制,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发展,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探索新型养殖模式,深入开展池塘工程化养殖、浅海浮筏吊笼养殖、浅海牧场增养殖;突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网箱成参养殖、参虾多元化养殖技术;重点破解夏季高温热毙防御技术瓶颈;强化海参产业体系和品牌建设,提高产业经济管理水平,把握养殖总量与市场需求平衡,完善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的安全生产关系到海参产业全年的稳定产出。广大养殖业者要着眼产业发展全局,根据疫情状态和防控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重点关注苗种的稳定生产和供应;通过产业链内部发展要素的高效衔接与调控抗击风险,尽早预防春季病害和夏季高温灾害以降低经济损失;努力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保障2020年海参养殖业平稳运行。在此基础上,充分总结疫情期间的宝贵经验、技术策略以及信息化产业平台的运营模式,为今后海参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