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大学网络就业服务战略探析
——基于中美十所就业能力领先高校的案例分析

2020-06-05张彦通刘志刚

关键词:相关者校友毕业生

张彦通,刘志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研究背景

就业为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20万人[1],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复杂。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速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快速演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公众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期望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鉴于家庭教育成本持续走高,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美国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高中毕业生最希望从大学官方网站获得的内容是就业统计数据[2]。就业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竞争战略的重点,而不是仅限于特定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的目标。

(一)加强高校就业服务呼应了国家及新时代发展要求

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3]。做好就业服务是高校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章59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①。中国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也发文要求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4],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5]。2015年,美国教育部推出大学计分卡,提供全美高校接受联邦资助学生的就读成本和入学后第10年的薪资数据,以此作为家长和学生择校的重要参考[6],就业成果也因此成为高校吸引学生和体现竞争力的关键指标。2009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部分州将高等教育拨款与学生就业状况直接挂钩,促使高校提升就业服务[7]。相关学者也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绩效的基准[8],政府、高校、雇主以及学生本人都可从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中获益[9]。随着源自政府、学界和社会的问责压力日益加大,许多大学开始转变思路,重塑就业服务模式,全面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二)高校网络就业服务应上升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阵地

首先,“互联网+就业服务”的新模式适用于“网络一代”的大学生群体。随着“00后”进入大学,以“95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流群体。网络已经融入他们的成长环境中,成为其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就业中心网站理应成为高校就业服务的重要利器,供学生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便捷使用。

其次,网络就业服务有效改善了线下就业服务人员不足的现状,并可有效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2013年,中国高校专职指导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约为1∶500[10];而同期,美国就业服务师生比大概是1∶372[11]。现实就业服务中学生数量众多,专业教职工资源相对不足,而网络就业服务恰好是具备面向大规模群体服务的经济有效手段,拥有良好的成本—效益优势。

再者,网络就业服务竞争力提升可跨越学校综合排名的制约。经济学家Arrow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一种筛选机制,不一定满足工作要求的具体能力[12]。“文凭主义”理论认为正规教育证书与雇主要求的实际技能相关性不强[13]。学生就业质量并不必然取决于学校综合排名的高低,有些甚至和综合排名差距较大。笔者通过选择2018年QS毕业生就业能力前100名的全球高校和其相对应的QS大学综合排名构建回归方程模型为

Y=33.354+0.22x

(1)

式中:Y为就业能力排名,x为大学综合排名。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0.01上,大学综合排名和就业能力排名存在弱相关线性关系,即大学综合排名每增加1个单位时,就业能力排名平均增加0.22个单位。方程可决系数为0.263,表明样本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优度不高,如图1所示。这意味着大学综合排名对就业能力排名的影响并未如预料中的一致,也就是说综合声誉高的大学就业不是必然好,反之亦然。例如,加州理工学院2017—2018年两年毕业生就业能力加权排名为第54名,而其同期综合加权排名为全球第5名;悉尼大学2018年就业能力排名为第4名,而其同期综合排名为第50名。由此可知,在一定程度上,综合排名不太理想的高校可在就业服务方面跨越综合声誉的窠臼,在学生就业方面实现“变轨超车”。

二、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中美就业能力顶尖大学官方就业服务网站主要内容及架构特征,来揭示领先高校网络就业服务发展理念和关键战略,探索大学如何通过改善其就业服务模式和内涵来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研究样本选取

研究采用全球大学排名“QS全球毕业生就业能力排行榜”(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数据作为抽样框,分别选取中国和美国2017—2018年QS加权排名前五名的高校作为样本。QS(Quacquarelli Symonds)为全球老牌权威大学排名机构,注重同行评价,排名覆盖国家范围广,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对完整、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雇主声誉(占比30%,其中,国内、国际雇主各占50%)、校友成就(占比25%)、院校/雇主合作关系(占比25%)、雇主/学生关系(占比10%)和毕业生就业率(占比10%)五个维度,以排行榜作为样本框可以有效筛选出中美两国就业能力顶尖大学,避免因经验判断产生的样本错选现象,由此,样本选择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017年、2018年就业能力加权排名具体样本高校包括: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全球第1名)、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全球第3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简称UCLA,全球第8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伯克利,全球第9名)、哥伦比亚大学(全球第10名)以及中国的清华大学(全球第7名)、北京大学(全球第13名)、复旦大学(全球第21名)、浙江大学(全球第37名)、上海交通大学(全球第39名),共计10所大学。所选样本高校为2017—2018年中美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最强的学校,这些高校在就业服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斯坦福大学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改革举措使得参与校友互动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两倍,参与职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增加了三倍,吸引了更多样性的雇主参与,每年 为学生提供超过2万个工作和实习机会,学生和雇主互动呈指数级增长[14],高校网络就业服务成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抓手。

(二)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对样本高校官方就业服务网站的服务理念、主体、内容和战略行动进行文本分析,归纳中美两国就业能力顶尖大学如何通过网络就业服务实现毕业生就业能力竞争优势,并比较中美高校网络就业服务的共性和差异,探讨其战略取向和关键举措。利益相关者的经典概念是指可以影响某一组织目标或被该组织目标影响的任何组织或个人[15]。但这一概念一直存有争议,Miles通过对885个相关定义辨析,认为强调“处于一种关系中”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定义,只要一方认可这种关系,组织和利益相关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关系构成了利益相关者的本质[16]。可把利益相关者理解为可以影响某一利益目标或被某一利益目标影响的任何要素。Reed认为利益相关者分析过程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确定利益相关者;二是区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其进行分类;三是审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17]。在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分类方面,米切尔评分法和矩阵分析法的使用较为广泛。典型的矩阵分析法如奥兰德的权力/利益矩阵模型,是根据权力和利益密切度这两个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18]。米切尔评分法采用合理性(Legitimacy)、影响力(Power) 和紧急性(Urgency)三个指标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确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等级[19]。研究将对高校网络就业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界定和分类并进行关系分析,由此高校可以精准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并制定相应战略,建立总体式治理机制,有效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三、中美一流大学网络就业服务发展战略解析

中美一流大学为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所实施的网络就业服务丰富多样,同时也呈现出如下共通的价值主张和战略特色。

(一)一流高校网络就业服务参与主体多元,服务定位精准

通过对样本高校官方就业服务网站的主页和一级 栏目进行文本分析,雇主、学生和校友为中美高校所共同映射的利益相关者,具备米切尔评分法的合理性特征,对高校就业具有法律或道义的合理索取权。此外,相对而言,中国高校更注重政府,美国 高校更重视家长和教师,如图2所示。

1.密切雇主合作,建立网络战略联盟,注重运用学生就业大数据优势为雇主提供精准决策参考

一流高校网络就业服务注重与雇主双向互动。一是高校都重视与产业界互动,吸引雇主在本校的招聘力度,如积极安排校园招聘、邀请雇主参与学生就业辅导、为雇主提供相关就业服务等。美国高校更强调雇主服务意识,为雇主提供就业相关配套信息。如UCLA主动了解雇主需求,与雇主分享本校学生就业数据,为雇主招聘提供系统方案和咨询服务;伯克利在就业网站雇主栏目提供详细的学生就业配套信息,如各专业的平均GPA(平均学分绩点)等。二是注重与雇主建立正式联盟合作关系,如伯克利 成立的伯克利圈子(Berkeley Circle),提供联盟加入服务,联盟内的雇主单位拥有招聘本校毕业生的优先权和定期面向学生的推介活动等。三是重视学生就业调查,运用大数据思维为雇主合作提供决策参考,如浙江大学高度重视学校就业调查,以研究促培养,2018年资助多项就业研究课题立项。样本高校一般都会在网站公布年度毕业生首次就业调研报告,如MIT在就业网站上提供了历年毕业生就业报告,内容涵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应聘渠道比例、每位学生获得工作(Offer)数量、行业分布比例、具体到每个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平均薪资和奖金及雇主名单,数据具体、详实、可用性强。

2.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社群学生提供差异化网络就业服务

一流高校网络就业服务注重针对学生社群分类特征,提供精准服务。一是美国样本高校就业服务一般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大类别,分别提供不同内容和特色的就业服务,如为研究生准备的学术求职辅导和为低年级学生准备的职业定位服务等。二是 就业服务涵盖不同社群,如MIT、哥伦比亚大学等大部分高校都会提供包括针对女性、少数族裔、残障人士、退伍军人学生、LGBT人群、国际学生等的细分服务,并为特色人群设计专属的职业发展辅导课程,针对不同人群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实行定制化服务。中国高校也强调对于少数民族和就业困难学生等特色群体的帮扶。

3.家长和教师成为高校网络就业服务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

首先,重视家长对学生就业服务的参与和支持。高校官方就业网站建有专门的家长栏目或沟通渠道,部分美国高校向家长提供免费就业服务资源。例如,MIT的求职资源有限供家长开放使用;哥伦比亚大学提供针对家长的网络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就业服务状况,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生职业发展选择;UCLA有针对家长的年度调查;伯克利通过网站资源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学生职业发展理念,如建议家长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价值观和优势技能来进行择业,而不能任由一时的市场需求“牵着鼻子走”。此外,高校还鼓励家长招聘本校学生。相对而言,中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家长这一重要利益相关主体的价值和作用发挥有所忽视。就业中心网站没有体现针对家长的相关栏目或内容,缺乏与家长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于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举足轻重。

其次,重视教师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作用,并提供支持。一是教师队伍通过其所拥有的专业前沿知识以及对专业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力可以对学生职业生涯选择产生强大影响力[20]。二是学生更倾向于与教师探讨其职业发展,盖洛普的调查表明约50%的大学生经常与教师谈论未来职业发展,并且与那些很少与教师讨论职业生涯的学生相比,他们对在就业市场获得成功更有信心[21]。高校就业中心为教师辅导学生提供各种支持,重视教师反馈意见,旨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就业服务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师的网络就业服务支持,不仅要面向就业业务相关教师,而且不能忽视发挥全体教师、尤其是任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

4.政府是中国高校的首要利益相关者,服务国家人才战略成为中国高校网络就业服务的特色举措

一是中国高校重视网络就业服务的政治站位,强调毕业生就业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就业政策信息处于就业中心网站主页重要位置,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新创业,引导毕业生就业流向国家发展需要、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岗位。例如,近几年国内样本高校就业服务对“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和落实。二是网站注重对国家或省市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解读。高校网站有大量篇幅进行政府就业政策和程序的充分解读和宣传,既方便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与个人职业选择相结合,开辟专属通道支持毕业生赴西部和基层就业,将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的就业服务的优先战略。

5.中美高校对于校友网络就业服务的应对战略呈现特色化发展

一是校友在中美高校就业服务中的战略地位不同。美国高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对校友捐款依赖度较大,因而校友可以影响其决策,即拥有米切尔所说的利益相关者的高权力性指标,而中国大学大多为公立大学,对校友的财政依存度不高。中美高校都重视邀请校友参与学生职业发展,鼓励校友企业加大对本校学生的招聘力度,美国毕业生认可通过校友网络找工作(位列最受欢迎资源前三名)[22],校友是高校就业服务网络中极为宝贵的资源。二是校友参与网络就业服务方式不同。美国高校重视专门的校友辅导网络的建设和开发,如伯克利的职业发展网络校友数据库,搭建“学生—校友”平台,校友志愿者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辅导;校友直接参与网络就业服务人数多、角色多样,如哥伦比亚大学有900多名校友志愿者,斯坦福大学有1 200多名校友志愿者(SAM网络)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或其他资助,校友参与者从近期毕业生到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业人员不等。相对而言,中国高校一般依托学校校友会或校友网络开展校友参与就业服务活动,校友招聘、职业发展交流是作为校友网络服务内容之一,并非作为重点,如2012年上线的北大校友社交网络(WePKU.com)[23],又如为应届毕业生提供金融、生活等资源支持的“北大毕业帮”系列活动等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服务而非专门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24]。三是为校友提供有限免费就业服务的范围广度不同。美国高校针对近期的校友,允许其一段时期内保留作为学生可用的所有服务和资源访问权。例如,斯坦福大学毕业第一年的校友有资格接受就业中心职业教练辅导,参加校园招聘活动;伯克利的校友毕业后可继续使用“握手”(Handshake)等职业资源。中国高校也为校友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如北京大学的就业辅导也面向校友开放,但在服务信息资源开放程度等方面存有差异。

(二)一流高校网络就业服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学习体验,品牌意识强、专业化程度高

1.借助大数据和专业化工具,推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一是重视和提供职业性格测试,使用多种主流测试工具,助力学生职业探索。例如,斯坦福大学采用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SII)、盖洛普优势识别器(StrengthsQuest)等职业发展测试工具;北京大学通过“云梯生涯教育测评”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兴趣,构建职业发展路径。二是加强学生的职业发展咨询和指导。例如,北京大学的“心手计划”,通过团队形式开展职业发展辅导;MIT每年都更新内容丰富的学生工作和实习指导手册。学校还提供网络辅导服务,将职业发展融入网络课程,以创新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三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细分服务。美国高校院系大多拥有独立的就业指导网站,辅导和资源更具针对性,学生使用起来更加有效和便捷。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就业网站针对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领域细分为K-12、高等教育、成人和继续教育、商业和流通、政府、非盈利组织等,每一领域提供雇主和学生所需的职业发展信息及应对策略。四是就业服务贯穿始终,分步骤实施。就业服务启动早,不仅是面向毕业生,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非常重视,如斯坦福大学赞助低年级本科生参加实习(资助费高达5 000美元)。学校一般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策略,如低年级同学侧重职业认知和探索,高年级同学侧重求职技巧辅导等。五是 利用大数据助力精准分析,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身处大数据时代,战略决策的制定越来越依靠关键指标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技术工具的进步使得高校能够更有效地收集、呈现和分析数据,如北京大学结合近十年的就业大数据信息,推出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与学生求职意向个性化匹配系统,实现两者精准对接。

2.重视评估改进,强调高校网络就业服务品牌意识

样本高校积极采用新的评估手段,如斯坦福大学启用净推荐值(Net Promoter Score,NPS)这一商业流行指标来衡量职业发展教育网站的使用忠诚度[25],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NPS带来的效应在不断放大,督促学校重视就业服务品牌建设。新的评估将侧重衡量网络就业服务声誉,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度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而不是仅限于流于表面的学生辅导次数和就业率等原有指标。根据评估结果,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更好地进行网站服务设计和布局,确保获得理想效果。

3.加大体验式就业教育,构建网络职业学习社区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哲学范畴,是指教育者通过多种方法,有目的地使得学习者处于直接经验环境中并聚焦于反思,以达到增进知识、发展技能、厘清价值观和提升学习者为社区做出贡献的能力[26]。体验式教育成为学生获取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就业中心不应只是学生毕业时寻求的资源,而应成为学生职业体验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斯坦福大学加大了对工作投影活动(Job-shadowing,让学生在跟随有经验者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沉浸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获得预期技能和特质)的支持。一流高校还致力于创建网络职业学习社区,将学生、校友和雇主聚集在一起,围绕职业、行业或雇主目标构建有意义的互动联系,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学习社区,加大对学生职业发展的生态支持,鼓励和支持学生寻找有意义的工作,提升就业服务内涵。

(三)一流高校网络就业服务资源丰富,注重用户体验

1.从市场购买专业求职平台资源供学生和校友使用

美国样本高校均购买了“握手”等就业服务资源,以Handshake为例,其类似职业版的Facebook,将学生、雇主和就业中心三者有效联系起来,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其与数百所高校密切合作,定期为学生推送个性化选择的工作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Handshake获取数量众多的优质就业资源,关注目标企业的招聘动态、进行工作申请等。而雇主用户可以通过其管理校园招聘、宣传企业品牌、查看合作院校学生档案,快速地获取合适的高校人才。数万家企业加入到Handshake平台,其中包括谷歌、高盛、微软等众多名企。此外,美国样本高校还购买了权威的求职资源如Vault(内容丰富的第一手行业就业指南)、“What Can I Do with This Major?(专业与职业发展路径指南)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资源。

2.注重对政府公开数据资源的使用

美国政府向高校部分开放了就业服务数据库,有代表性的如2009年上线的Data.gov(整合所有政府部门的数据)网站有专门的教育检索主题资源(教育为14个分类主题之一)和就业方面的政府数据,多数可提供XML、CSV、RDF等多种格式可供编辑的第一手数据源②。

3.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

就业指导网站一般配备职业服务相关的电子图书、讲义、视频和网络课程等。如斯坦福大学自行制作的Project Illuminate节目为学生职业选择提供建议,北京大学在知名慕课平台Edx上开设的双语课程《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EnhancementofYourCareerCompetence)等。

(四)一流高校网络就业服务重视社交媒体的运用及网站界面友好性和互动性,注重推动学生运用职业社交媒体工具提升求职能力

1.重视社交媒体的影响,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开展就业中心品牌宣传和与受众互动

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呈指数级增长,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就业中心与学生互动方式。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在其就业门户网站首页上时时更新和展示其在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等)发布的信息,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中国高校也非常重视利用微信公共平台拓展就业服务。

2.注重推动学生运用职业社交媒体工具提升求职能力

雇主越来越经常地使用社交媒体来加强招聘工作,通过专门为大学生设计的领英(Linkin,全球最大职业社交平台)APP加强了学生同雇主及校友之间的有效联系,促进专业人士对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国部分高校也开始重视对领英的使用,如北京大学与领英合作,推动校友资源整合,助力学生职业规划。

3.加强高校就业网站的界面友好性和互动性

UCLA等大学均在网站首页提供意见反馈的选项,以简单、直观、交互式的技术界面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更好地收集和了解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与看法。

(五)一流高校网络就业服务呈现显著国际化特色

拥有国际经验被认为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机制之一[27]。一流高校网络就业服务体现出鲜明的国际化特色。

1.就业门户网站提供了针对国际学生以及推进本国学生面向国际就业的服务

就业中心网站专门设置了针对国际学生的服务版块,为国际学生提供本国雇主雇佣国际学生的指南,并积极推动本国学生面向国际就业,如MIT的就业门户网站整体定位是面对全球就业的职业发展教育。美国一流高校都会提供为数不少的全球实习项目,资助学生进行国际实习和工作,并配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国际教育顾问团队协助教师制定国际合作项目战略和规划,提供国际项目安全服务保障支持,同时为学生开设线上及线下国际职业指导讲座。中国高校近年来也加大了对毕业生赴国际组织工作的服务支持力度,如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奖学金鼓励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工作,复旦大学开设国际公务员人才培养课程,清华大学积极建设中英双语就业信息平台,北京大学在招聘栏目中设置了国际版块等。

2.注重国际求职资源建设以及借助国际校友网络为学生提供全球实习和工作支持

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购买GoingGlobal(国际职业求职)和MyVisaJobs(提供美国H-1B工作签证雇主信息)平台资源,MIT的Horizons数据库为本校学生赴海外游学和实习提供支持。一流高校在国际校友网络方面有一定优势,如伯克利运用其庞大的国际校友网络为学生提供40多个国家的就业指南以及工作和实习机会。学校还鼓励学生利用Linkin和Facebook与本校国际校友互动,积极促进学生面向国际就业。

综上,可以看出,样本高校网络就业服务初步呈现出整体性战略生态系统特色,铸就了就业能力领先的竞争优势。首先,精准识别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前提和基础,通过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服务、细致深入的就业调研和对雇主需求的精准对接、深耕校友资源并善于挖掘教师与家长的巨大支持潜力,建立起有效协作网络。其次,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是重要支撑,为学生购买Handshake等专业就业服务平台资源,重视校友辅导网络建设,推动学生运用Linkin等职业社交媒体提升求职能力。再者,与时俱进,构建科学的战略态势是有力保障。加大体检式就业服务和建立职业学习社区等手段有效保障了网络就业服务理念的落地和实施,对权威评估及测评工具的广泛运用等所体现的专业化程度和由校友就业分布及学校服务定位所凸显的国际化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就业服务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四、高校网络就业服务改进路径

(一)建立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高校就业合作治理网络,优化就业精准服务

首先,雇主参与高校就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中国部分高校来说是一种挑战,这需要真正重视雇主在毕业生就业服务中的战略地位和树立主动服务和合作意识。例如,就业中心网站雇主版块内容能有效为雇主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而不仅仅限于手续和流程层面上的服务。其次,中国不少高校没有充分发挥校友和教师资源在网络就业服务中的作用,对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也不够重视。例如,校友辅导网络系统的缺位,忽视了校友对本校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的重要示范作用,没能在校友和学生就业之间建立充分而有效的连接。教师跟学生接触密切,凭借其对专业发展路径的深刻洞见可对学生职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不少高校缺乏对于教师参与学生就业辅导的网络资源支持。最后,在学生服务方面,一是细分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如可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群体提供差异化的网络就业服务,开展针对不同学生人群的就业服务工作;二是需要加大专业就业服务平台的投资,为学生提供类似Handshake能有效连接学生、雇主和就业中心的就业服务专业平台资源。此外,在政府合作方面,值得肯定的是,中国高校网络就业工作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方面保持了很好的传统和优势。综上,就业服务有效合作网络的建立至关重要,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精准辨别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多元关键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和支持的治理机制,如图3所示,达到整体式治理最优效果。

(二)构建网络职业学习社区,打造网络就业服务良好生态系统

社交媒体技术和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一流高校就业服务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主流,多元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网络的建立为高校构建职业学习社区和打造网络就业服务生态系统夯实了基础。凭借强大的网络链接能力,高校就业服务专业人员可以将网站转化为连接中心,创建网络职业学习社区,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术顾问、雇主、校友、家长、教师指导等实现无缝连接,融入到学生的体验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支持学生获得可持续性职业发展,呼应了终生教育的潮流。同时网络职业学习社区跨越了现场物理社区弊端,拓展了就业服务范围,使得就业服务不局限于校内,更有利于开展面向国际就业的服务,有效提升就业服务内涵。

(三)做好就业服务范式跃迁的应对

通过对中美两国就业能力顶尖大学网络就业服务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冲击下,随着社交媒体技术工具的迅速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中心已经发生了新的就业服务范式的跃迁。首先,就业服务的定位和重点发生转移。高校网络就业服务首先应该跨越职业介绍的窠臼,着力于基于学生个人兴趣和优势能力构建长期职业发展路径服务,促进学生将教育准备和理想抱负转化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工作安置和就业咨询辅导仍然是新型网络就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经不作为关键要素,学生职业学习体验、职业学习社区(合作网络链接)和就业质量内涵提升成为新的核心要素和中心使命。其次,态度理念的转变。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社交媒体技术等对就业服务带来的范式改变,比如雇主越来越注重运用Linkin等社交媒体工具来更快、更有效地开展招聘工作,高校就业服务机构需要与时俱进,及时、精准地认识和把握变化趋势,并能结合本校实际迅速做好应对策略。再者,就业服务专业人员的身份转变是关键。一是高校就业服务中心的品牌和声誉逐渐演化为吸引雇主招聘的主要因素,这其中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二是就业服务范式的改变要求专业服务人员成为具备敏捷管理能力的协调整合专家(Coordinator),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者和催化剂(Facilitator)。此外,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成就也越来越取决于其自主性以及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和开发职业社交网络的能力。

注释:

① 参见: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② 参见:网址为https://www.data.gov/。

猜你喜欢

相关者校友毕业生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