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功夫出少林

2020-06-04岳晓锋

少林与太极 2020年8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武术

皇家寺院的地位和影响是成就少林功夫的重要因素之一

少林武术几乎与少林寺同时产生。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跋陀禅师敕建少林寺,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跋陀尚武,但追随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的过程中,他先后招收了两位功夫高深的弟子:慧光和僧稠。相传慧光在洛阳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能连踢500个,僧稠“横踏壁行、自西向东飞数百步,且拳捷骁武”。

作为皇家寺院,少林寺“净供法衣,取给公府”,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得僧人们有余力在参禅之余培育和发展武术。同时,社会上对少林武术的赞誉也可以直达朝廷。

少林建寺大约30多年后,奠定中国禅宗的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山。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彼时达摩的到来,为后来的少林武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对少林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事实上的推动作用。后世坚信,达摩面壁九年,困顿之余为舒展筋骨、创造了“罗汉十八手”,并留下了上乘功法《洗髓经》,再经历代高僧的演练、创造,从而产生了庞大的少林武术体系。

其实,依据现有记载考证少林武术的创始人究竟是谁并不重要,这也如同笔者见过的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其实并不关心佛教史,只专注于教义一样。少林武术与“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禅宗相得益彰,让习练者彼此参会、受惠无穷。也正因如此,曾经在少林学习武术的明代武术家程宗猷说少林寺“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

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距洛阳仅有70余公里的少林寺再次受到皇帝的恩宠。杨坚把柏谷庄百顷良田赐予少林,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地主庄园。这个时期的少林寺较有资财、不缺地位,遂尚武成风,并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

隋末,自立为帝的王世充让少林武术第一次以赫赫战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王世充将柏谷庄等地一并赐给了侄子王仁则,剥夺了少林的寺产。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少林僧人以三股叉为兵器,生擒王仁则,夺了轘州城,为李家建立唐王朝立下功劳。这便是“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历史真相。战功带来的不仅是名扬天下,还有丰厚的赏赐,与此同时,少林拥有武装(僧兵)也得到了恩准。

宋代东西两京并重。毗邻西京洛阳的少林寺仍然得到皇家尊崇。先是有“宋太祖半路(少林)小洪拳打天下”的传说,后有宋太宗为少林寺亲赐御书“天下第一名刹”匾额。在此期间,少林方丈福居邀请十八家武术名师,汇集编印《少林拳谱》,使少林武术完成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大整理和总结,并结集留存。这是技艺得以流传的相当重要举措之一。

元代少林寺的地位一度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方丈福裕被封为晋国公,并获准在全国建了五座少林寺。极具神话色彩的护法神“紧那罗王”的出现把少林武术推向了宗教般的地位。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起步阶段曾经得到少林僧徒的帮助。明代是中国武术的鼎盛时期,少林武术也在这一时期一度达到了一个顶峰。从正德到天启年间,明廷经常征调少林僧兵平叛乱、打倭寇、守边关,其战功显赫,屡受朝廷嘉奖,以至于“天下对手、教会武僧”“名播四海、武亚诸方”。

清代,少林寺的皇家寺院地位不复存在,少林武功的技艺与文化传承也受到了影响。大批武僧还俗,流落各地,但这也客观上促进了少林武术由寺院和少林地区向民间的更广泛传播,加上其时民间教会多附会少林之名,笔记小说中少林武僧大行其道,从而使得“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不胫而走、尽人皆知。

佛寺的开放和包容让少林成为武术集散地

诚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韩书瑞(Susan Naquin)所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寺庙是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事实上,寺庙作为济世度人的开放场所,僧人与社会的联系一直都很紧密。开放和包容让佛教在中国长盛不衰,仅就少林寺而言,从跋陀的小乘禅法到慧光的律学、达摩的大乘禅法,再到天台宗和孔門禅,融合性和开放性使少林寺成为大乘胜地的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了武术的发展。

宋初的少林方丈福居邀请天下武术高手汇聚少林,交流切磋长达三年。明代的时候,武术大师和军事家俞大猷慕名来到少林寺访问,并传“剑经”于少林僧人宗擎。之后,相传一代名将戚继光也曾到少林寺观摩学习。再后来,成为武术家的程宗猷曾到少林学武十余年,著有三卷本的传世武学经典《少林棍法阐宗》。太原人白玉峰在洛阳传武授徒,声名远扬。为了让武功更进一步,他剃度进入少林,将达摩十八手发展成七十二手,又从七十二手演化成龙、虎、豹、蛇、鹤五拳,较大程度丰富了少林武术的内涵。

除了高手汇集少林之外,少林僧人也经常外出切磋和传播武术。少林棍法大师匾囤曾拜蕃僧为师学武,又不断到四川、云南云游。武僧宗擎和普从把武术传到福建,广安和洪纪通过弟子把武术传到江苏,坦然把武术传到伏牛山,周友把武术传到山西、陕西、云南。

武术的四处传播加上民间的赞誉和官方的激赏,“以拳勇名天下”的少林寺俨然成为天下武术的圣殿。明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战略家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说“夫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焉”。

整个大明王朝,国家常备军衰弱不堪。政府、地主官绅经常招募民间武装力量。“战亦多胜”的少林僧兵深受抗倭名将胡宗宪的赏识。胡宗宪在其海防专著《筹海图编》中盛赞少林僧功夫高超,能使“倭人望而败走”。抗倭为少林武术在社会上博得了较高声誉,不仅仅是民间,就连一直拥有僧兵、同样立有战功的伏牛山、五台山、峨眉山僧人也常自称少林武僧。

除了征战沙场,少林武僧也经常被请去当教授师,训练武装力量。崇祯年间,陕州知州史记言曾“出私财、募士卒,聘少室僧训练之”。到了清代,河南巡抚徐绩从少林请武僧到兵营教授枪法,一度惊动了乾隆皇帝。

声名日隆的少林武术深刻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僧俗之间频繁的交流切磋,使少林武术吸收了许多拳派的精华,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武术的总称。

作為当今中国武术中的最大门派,少林历代传习的功夫套路如今挖掘整理出有700余套,拳术器械套路500余套,按类别可分为徒手和器械,按照技法又可分为拳术、棍术、刀术、枪术、剑术、技击和气功等数十种。少林功夫每招每式非攻即防,又在战场上和实战中经历了考验,全国尚武之人心向往之,且多有受益。武师们往往精通一套或数套少林拳之后,代代守正创新,在逐渐的演练改编过程中,又会创立出新的拳种,一干多枝、一枝多杈、一杈多叶,一叶一花,终成盛景,七彩绚丽,烂漫流布,及致芳菲华夏。近代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在《形意拳学》中说,“太极、八卦,及外家、内家二派皆同出(少林)一源”。

少林功夫在历史上就传播海外。元代时,日本僧人邵元在少林寺住了十余年,回国后传播禅宗和武术、被誉为“国魂”。杭州人陈元赟从少林寺学武后到日本,以拳术授徒。使得少林擒拿、跌扑之法盛行于东瀛,被誉为日本柔道之祖。民国时期日本人宗道臣到少林学习武术,回国后创立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会员据说有百万之众。1979年,宗道臣带领弟子到嵩山少林寺归山朝宗,开启了“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新篇章。

禅武并行让少林功夫达到更高的境界

林语堂说,佛教在中国长盛不衰的一个原因在于,翻译佛经的人学识渊博、文笔优美。在1500多年的历史上,少林寺大禅师、大律师层出不穷、灿若星辰。他们的生花妙笔让少林拳谱、口诀的总结和编写犹如经典一般,描写精当、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易记易传。

如对于步法,少林拳谱中说“拳法妙术在移闪,动静呼吸一气连,来来去去须随便,惟在接取玄妙间”。

对于足法,少林拳谱中说“盖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脚起打膝分而出,而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阴,至于落则如以石钻物,如手落之拂眉也。”

少林寺是佛教寺院,参禅礼佛才是根本。佛教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武术,武术借助佛教而拥有了更高深的内涵。

程宗猷认为棍法能让练习者达到顿悟的彼岸,练习武术的艰辛过程与佛教禅宗通过修行实现自我解脱的过程异曲同工——“少林棍名夜叉,至今称为无上菩提焉。”少林拳谱中说,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唯有入定始有出神入化之境。伽蓝清净之地,专心凝志,无外界以纷其心。技击之术,能造其极者,多出于沙门禅衲。

无数的高僧大德在“昼习经典、夜演武略”的过程中,追寻和觉悟禅武融合之道,成就了少林武术的千年盛名。

佛教讲,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少林寺的禅师们谆谆教导弟子:习武要像参禅打坐一样,“无所住而生其心”,通过放下练就不动心,“终以参贯禅机、超脱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人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壮”,方能无所不胜。少林防身交手要诀中也说“与人交手,切忌心慌,心慌则意乱,意乱则失措”。

武术家在习武过程中感悟到禅意,也常常反过来教导少林武僧。明代军事家俞大猷就曾经在赠送给少林武僧宗擎的诗中说,“学成伏虎剑、洞彻降龙禅。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

武术为口耳之学,需朝夕相处、口授心识。少林高手辈出,源于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老师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和弟子勤学苦练很容易学有所成。这和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义高度契合。少林武术的核心是拳理,招式的用法都蕴含在口诀之中,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仅仅学会套路和动作,难免会成为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

对于禅来说,意念愈收,其苦愈小;意念愈放,其苦愈多。所以参禅打坐大多从参话头、参念头、观呼吸开始。以少林小洪拳为例,我们会发现短短的一套拳竟然有六个缩身动作,缩身不仅突出展现了少林功夫架势小的特点,还昭示了攻防的意义:身形愈小,目标愈小,愈不易被对方击中。这和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最终进入清净无我的禅修理念相同。少林武术的传承过程中,以武入禅、以禅演武,动静结合,很容易参悟并行,勇猛精进。

佛教追求的是了脱生死,武僧战场搏杀只有生死两忘才能克敌制胜。习武者得到佛教禅师的指导,更容易万念归一,进入更高的武学境界。

佛教徒之间虽然没有俗世血缘关系联结得紧密,但是其强大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其包容天下的情怀,能够不断接引后学、一代代传承不绝。明末清初文人褚人获有感于此,在《坚瓠集》中把少林寺和宋代名将杨业家族的武功传承作了详尽对比后,扼腕长叹道“世有千年僧寺,无千年宗族”!

源远流长的历史传说,丰厚的文化积淀,加上神秘的东方信仰,让少林武术在流传1500年后依然灿烂夺目、出彩世界。

仅就国内而言,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人口仅70余万,而常年在登封学武的外地、外籍学员一度竟达10万之众。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4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遍布欧美和亚洲,洋弟子日渐增多。

子孙堂的传承方式让少林功夫绵延不绝

对于中国武术来说,会写的人多不会练,练得好的多不会写。再加上父子相传、门户宗派相守,这对武术的传播多少不利,以至于很多门派的武术因人而兴、人亡而绝。

据中国传统武术史学家于志钧所述 ,20世纪30年代全国传统拳种套路有2000多种。到了20世纪80年代仅剩280多种,而且其中一半有名无实或无传人会练。

武术拳种套路的消亡有多重原因。火器的盛行让武术的格杀价值大大削弱,并逐渐退出战场,战乱及天灾人祸让武术的传承举步维艰。相比之下,佛教丛林少林寺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武术的承继、发扬、传播提供丰沃的土壤。

1275年少林方丈福裕圆寂,后人把这位少林寺创建750年后去世的方丈誉为开山祖师并非笔误。福裕不仅确立了少林寺的曹洞正宗地位,还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引入到少林寺的宗法传承中来。他模仿血缘和父系祖先联系,在寺内建立了师徒即父子的传承体系。为了方便记忆传播,他以诗歌的形式将七十字辈确定下来。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这首偈诗不仅是福裕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能引导后人参悟禅机、传播教义,还可以让出家于少林寺的僧人按此顺序取法名并传宗接代。之后,少林寺各家庭首领纷纷在寺外建堂门,形成了众多的门头房。各堂门自成一家,有自己的耕地、房屋、祖祠,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少林师徒之间日渐情深,但佛教的宽容又鼓励寺僧突破世俗宗族的限阈。

专门研究中国禅宗思想史的日本明治、昭和时代的曹洞宗学者僧忽滑谷快天认为,少林在儒学化、入世化道路上走得最快、最远。少林寺的这种儒家子孙堂宗法传承方式兼顾了家族、门派、佛教等不同传承方式的优点,让少林寺的法脉延续、武术传承充满生命活力,绵延至今,蔚然无碍。

当代少林寺方丈行正曾说过,一处拜师、百处学艺、博采众长。其实,这正是少林武术传承千年的秘密所在:在少林寺內部,武术并不限于师徒相传也不受制于门头之别。“民国”后期的少林寺住持贞绪是南院永化堂僧人,按照辈分,他比下院清凉寺的恒林足足高出七辈,但仍向恒林学习武功。西院的行章、永祥,下院炒米寺的德根都比贞绪低二至四辈,但都是贞绪的武术弟子。

千百年来,少林寺一直是不分门头、不看辈分,技高者皆可为师。“文革”结束后,当代少林武术的传承完全可以用命若悬丝来形容。为了接续香火,当家僧行正除了让自己的皈依弟子郝释斋、刘安民(永安)代师授徒外,还礼请民间少林拳师吕学礼到寺院里协助开办武术班。同时也鼓励曾经跟随释德根、吴山林学过武术的石喜文开办武术学校、编写武术教材。不久之后,少林寺还俗僧人永祥、素云重新回到寺内,与素喜、德禅一起授徒传武。

1986年7月20日,行正发起成立了少林寺拳术研究会,德禅出任名誉会长,行正、素喜、王长青、郝释斋任副会长,王长青兼任秘书长,延常、郝释斋任副秘书长,理事分别是素云、印松、永信、永梅和永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武警总队等十一个单位的武术同人当天来到少林寺祝贺。北大的李世信、清华的王志中还向行正赠送了“彗心流芳”的匾额。

少林武术的当代传承因此呈现出春风吹又生的蓬勃生机。

从历史上看,镖行和反清复明的地下教会是武术广泛传播,并产生拳种的主要原因。盛极数百年的非家族、非军旅武术传播,随着镖行的消失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逐渐失去载体。

少林寺不会陷入这样的困局。七百余年来,少林寺一直延续着宗法传承制度,在功夫传承上,也沿袭着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每年,少林僧众都坚持举行扫塔祭祖、供奉各自门头祖师等法事活动,继承传统、秉持宗风。

如今,少林文化,尤其是少林功夫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正在被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度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诹祺)

作者简介:

岳晓锋,河南登封人,青年少林文化研究者,河南省作协会员,兴趣广泛,尤喜文史,多年以来,对少林文化研究有特别关注,近年来,更专注于少林现当代史研究,著有《少林龙之门》《当代少林十讲》《少林往事》等。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编辑部的故事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寺2》立项拍摄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少林武术之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