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易卜生翻译与研究
2020-06-04刘娅
刘娅
摘要:自20世纪初易卜生及其作品传入中国,其思其作被中国学者、艺术家反复研讨、搬演、教学、传播,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易卜生翻译与研究更是数度出现热潮,除了涌现出一批关于易卜生的译著,在易卜生戏剧的总体研究、文化学研究、伦理学研究、地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态学研究、诗学与美学研究、接受学与比较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出现大量成果,形成“中国易卜生学”的基本格局。然而,关于易卜生的翻译和研究仍有很大空间:首先是需要从挪威语原著译出《易卜生全集》;其次是对中国易卜生戏剧演出史进行系统地研究;再次是建立系统全面的中国易卜生研究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研究;此外应密切关注国外研究动态,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
关键词:易卜生;易卜生翻译;易卜生研究;中国易卜生学
无论在挪威文学史还是在世界戏剧史,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都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之后,近百年来易卜生的作品得到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现代剧作家群体产生了重要思想启迪和艺术示范作用。无论是欧阳予倩、田汉,还是洪深、曹禺,他们都曾宣称自己要做一个“中国的易卜生”。历经几代人的研究、阐释、创化、演绎、教学、传播,易卜生的思想与艺术,已成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国人的精神与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在易卜生翻译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呈现出百花齐放、星火燎原之势,值得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与研究。
易卜生在中国的接受情形,谭国根在《易卜生在中国(1908—1997):关于评论、翻译和演出的释评性文献》中曾进行过初步的统计。而在1997年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国学者对易卜生的研究逐渐走向国际,也更加多元化。据统计,新时期国内关于易卜生的译著与专著有三十多种,其中译著17种、专著及论文集20种(英文著作3种)。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显示,以“易卜生”为名,按“篇名”检索,有论文526篇。以“易卜生”为名,按“篇名”检索,有博士论文8篇、碩士论文43篇,研究的对象以易卜生对国内作家的影响居多,也涉及其诗歌与后期戏剧。何成洲在《新中国60年易卜生戏剧研究之考察与分析》一文中,对新时期以来部分易卜生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笔者撰写此文亦有启发。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易卜生作品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易卜生作品翻译充满生机。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易卜生文集》(8卷本)包含易卜生25部剧作,除采用翻译家潘家洵的全部精当译本,并加入了此前缺漏的剧本译本,还收录了易卜生部分诗选及文论译本,附录了6篇国外学者“论易卜生”的文章和《易卜生年表》,是相当全面地介绍易卜生及其作品的重要文集。此后,国内各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一系列易卜生的生平和剧作选集: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易卜生戏剧选》(潘家洵译);2004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易卜生精选集》;2006年易卜生逝世10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易卜生戏剧集》(3卷本),收录了潘家洵、萧乾和成时翻译的易卜生剧作16部;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易卜生戏剧选集》。
除了易卜生剧作的翻译,国内学者还翻译出版了易卜生生平、书信演讲、诗歌及国外学者研究易卜生的著作和论文。1982年中华日报社出版《易卜生传》(爱德伍德·贝尔著,杜若洲译),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戏剧大师易卜生》(哈罗德·克勒曼著,蒋嘉、蒋虹丁译),2005年海燕出版社出版《易卜生》(明斯基著,翁本泽译),对易卜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进行了介绍和评述。198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易卜生评论集》(高中甫选编),汇集一些从各个角度分析和评论易卜生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28篇。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易卜生书信演讲的著作,涵括了易卜生从青少年时代到老年的近三百封书信和十余篇演讲,对于深入了解易卜生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精神个性、核心思想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3年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易卜生诗歌译介与研究》(袁艺林著),翻译了约翰·诺瑟姆英译本《易卜生诗集》168首诗歌,为国内易卜生诗歌和诗剧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此外,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阁楼里的女人——莎乐美论易卜生笔下的女性》(马振骋译)展示了女作家路·莎乐美对易卜生戏剧人物的诗性阐释。20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易卜生——艺术家之路》(比约恩·海默尔著,石琴娥译),广博而深入地论述易卜生写作生涯各个时期的作品,对易卜生复杂多变而富有挑战性的戏剧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2016、2017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易卜生的工作坊》(汪余礼、黄蓓译著)和《易卜生评传》(埃德蒙·葛斯著,王阅译),通过介绍国外学者对易卜生的评论和研究,为国内学者进行易卜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还有大量关于易卜生其人其作的论文被翻译过来,如1995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易卜生研究论文集》(孟胜德、阿斯特里德·萨瑟编选)和《二十世纪的西方易卜生批评》(艾罗尔·杜尔巴赫著,戴丹妮译),分别介绍了从西方早期到当代的易卜生研究方法,对西方的易卜生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马丁·艾思林的《易卜生与现代戏剧》则指出易卜生的作品对现代戏剧各流派的发展都有所贡献,可以被视为整个现代戏剧运动的首创者和源头之一。①
从以上易卜生相关翻译统计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易卜生作品及相关研究的翻译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其某些剧本的翻译,而是扩展到了对易卜生诗歌、文论、传记及其书信演讲的翻译,给中国学者和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更完整、更加多面化的易卜生,也为易卜生研究提供了更多更直观的素材。除此之外,相关译著还涉及到西方对易卜生的研究和评论,介绍了西方学者对易卜生研究的现状和观点,也让国内学者能够有所了解和借鉴,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易卜生研究接轨。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易卜生研究
中国现代文化对易卜生思想接纳、融化的重点,经历了从“个人主义”、“反叛主义”、“人道主义”到“自审主义”的嬗变。最初易卜生是作为一名具有先锋意识的思想家和革命批判者传入中国,十分契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反法西斯主义和追求个人自由。因此,易卜生更多的是被当作一名社会问题剧作家和现实主义大师而得以传播与被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易卜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有了更广阔、更多元化的探索,在易卜生戏剧的总体研究、文化学研究、伦理学研究、地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态学研究、诗学与美学研究、接受学与比较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一)易剧总体研究
中国学者研究易卜生,最初主要关注的是其“社会问题剧”和社会哲学思想,侧重对其中期戏剧中的社会批判内容和社会思想进行研究。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茅于美《易卜生和他的戏剧》,对易卜生及其作品进行了总体研究,除了对易卜生的生平作了详细介绍,还对易卜生戏剧的思想、艺术成就展开了深入的分析。2002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王忠祥的《易卜生》,该剧融汇了作者长期从事易卜生研究的重要心得。新时期以来,学者们更加关注易卜生的中期社会问题剧,如王忠祥的《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举隅》认为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体现了易卜生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何成洲从“语言形式、结构技巧和美学观念”等方面分析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对中国话剧所产生的影响②;周凌枫则指出“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并没有过时,在今天同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③。除了其社会问题剧,研究者还特别关注“易卜生主义”。在《关于易卜生主义的再思考》一文中,王忠祥认为所谓的“易卜生主义”,其实是一种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一种审美的人文主义。汪余礼强调易卜生的“自审精神”,在《易卜生晚期戏剧与“易卜生主义的精华“》和《重审“易卜生主义的精髓”》两文中,他从易卜生戏剧的内在精神与艺术追求两个方面,重新考察“易卜生主义”,认为易卜生晚期戏剧更能体现易卜生主义的精华,进而指出“自审 ”是易卜生主义“活的灵魂”,易卜生最精粹之处就在于灵魂自审和艺术自审,“双重自审”使易卜生晚期戏剧达到了“现代主义与先锋主义完美结合的境地”。
(二)易卜生及易剧的文化学演究
易卜生不屬于某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 而属于所有的时代和全世界,对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对中国的现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多次召开学术会议,探讨易卜生及其作品所具有的文化意义。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易卜生与现代性:易卜生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易卜生与现代性:西方与中国》,分“易卜生与现代性”、“易卜生与中国”和“易卜生作品新解”三个版块,对易卜生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探讨。为纪念易卜生逝世100周年,2005年5月,在武汉召开了“易卜生戏剧的自由观念——中国第三届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视野下讨论易卜生戏剧与妇女解放、道德进步、政治独立、经济改革之关联等学术问题,“涉及到易卜生戏剧与中国自由进步、同国际学术界的联系”等话题。2009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跨文化的易卜生国际研讨会”,讨论易卜生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研究和传播,交流从不同文化视角研究和改编易卜生作品的成果。此外黄小苹、李贵苍以会议论文集《易卜生与现代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话语分析,从政治话语和遮蔽/解蔽话语两个角度,分析易卜生戏剧在现代自我话语中的跨文化重构,反思现代自我话语给易剧重构带来的启示。李银波、苏晖的《论德国文化对易卜生戏剧创作的影响》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德国文化对易卜生戏剧创作的影响,认为其戏剧具有鲜明的德国文化烙印。
(三)易剧易诗伦理学研究
注重伦理阐释与强烈的现实关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易卜生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聂珍钊《易卜生戏剧在中国及其伦理价值》一文,认为易卜生戏剧在中国传播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伦理价值上,离开了伦理思考就无法对易卜生戏剧进行深入分析;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是伦理道德剧,蕴涵着强大的道德力量④。邹建军《易卜生诗歌的伦理主题》一文,从伦理与道德的角度,深入探讨易卜生诗歌中的伦理与道德因素,及其对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⑤。杜雪琴、邹建军以易卜生长诗《在高原》主人公身上“五种伦理身份的纠结为着力点,分析其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困惑及其体现的悲剧精神”⑥。此外,还有不少论文从伦理学角度对易卜生作品进行细读,如曹山珂《人生长恨水长东——〈群鬼〉的生态伦理解读》、蒋文颖《女儿”或“妻子”:论海达·高布乐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杨革新《伦理责任与“生活的乐趣”:海伦·阿尔文的伦理困境》、李银波《易卜生笔下凯蒂琳形象的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袁运隆《从家族利益到国家政治——〈觊觎王位的人〉伦理冲突的核心》和段汉武《论海特维格之死——对〈野鸭〉的伦理学解读》等,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
(四)易剧易诗地理学研究
文学地理学批评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易卜生研究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邹建军、胡朝霞主编的《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易卜生诗歌研究》收录三十多篇论文,探讨易卜生诗歌中丰富的地理因素与浓郁的地方色彩,着重研究地理景观、地理意象、地理生态、地理空间、地理基因,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重要问题。杜雪琴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专著《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集中探讨了易卜生剧作中建构的五重地理空间与剧作中存在的深层问题。胡朝霞、邹建军关于易卜生长诗《泰尔耶·维根》中所呈现的“伦理景观”及其结构以及独特的审美意义的探讨,也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⑦。
(五)易剧心理学研究
易卜生戏剧一直与社会改革、社会批判之类的观念,密切相关。但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学者开始通过弗洛伊德的视角去解读易卜生后期那些往往使人陷入困惑的“神秘剧作”。李兵专著《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借用弗洛伊德的论点,解读了易卜生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转向“心理现实主义”的原因,以及这一重大转变的历史契机和个人复杂的内心过程。此外,有学者运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易卜生的作品进行了个案分析。如张春蕾的《穿越现实腹地的理想追寻》指出易卜生的《野鸭》开启了此后一系列心理戏剧和象征戏剧的源头;周馥婧从“女性的自我牺牲情结”这一心理现象入手,探讨了《玩偶之家》中的女性形象;王天璐对“幻想浪漫并且想要拥有独立权力的海达·高布乐进行了人格特征分析”;李定清以《布朗德》和《培尔·金特》两剧中主人公的自我精神建构过程为例,深入地解析了易卜生戏剧中“自我”观念的神秘性。
(六)易剧生态学研究
随着21世纪生态文学批评的兴起,学者们也开始从生态角度对易卜生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2009年5月,在武汉第一次召开以生态为主题的易卜生研讨会,围绕易卜生戏剧的生态思想、易卜生戏剧的生态伦理价值以及对易卜生戏剧的生态评价等议题展开,并出版《易卜生创作的生态价值研究:绿色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内学者对易卜生戏剧从不同生态角度进行了解读,汪余礼的《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生态智慧》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生态智慧,认为易卜生晚期戏剧凝聚了极为深邃的生态智慧和非常深远的人学关怀。他以《建筑大师》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为例,指出易卜生“主张艺术、哲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个新的范畴和新的生命力,从而为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天地神人的和谐整体中暗示了方向”。姜小卫则认为在《人民公敌》这部欧洲戏剧史上的第一部生态戏剧中,“易卜生展示了环境伦理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民主以及大众启蒙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揭示更为深刻的环境伦理观念”⑧。刘富丽的《易卜生诗歌的生态伦理意蕴》通过分析“绒鸭”、“鸟与捕鸟人”和“一朵玫瑰”这三首诗中的自然意象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内涵,解读了诗人身上那种超越其时代的生态思想。
(七)易剧诗学与美学研究
国内易卜生研究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更加关注易剧的审美学研究,包括诗学研究与美学研究。2002年9月,在上海召开了“易卜生与中国:走向一种美学建构”国际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易卜生与中国——走向一种美学建构》。会上有学者指出,从艺术上接受易卜生并超越易卜生的戏剧艺术程式,是中国戏剧艺术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王宁在《易卜生剧作的意义重构》《作为艺术家的易卜生:易卜生与中国重新思考》《超越“易卜生主义”》《易卜生与世界主义:兼论易剧在中国的改编》等一系列文章中,从戏剧艺术本身来探讨易卜生的成就,提出“易卜生化”的美学建构这一命题,呼吁一种“美学转向”的出现。刘明厚《真实与虚幻的选择——易卜生后期象征主义戏剧》一书,在总瞰易卜生戏剧创作整体和欧洲象征主义运动的基础上,对易卜生后期剧作分别作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论析,认为象征主义戏剧是易卜生戏剧创作的又一个高峰。邹建军《易卜生诗剧研究》一书共收录易卜生早期诗剧研究论文36篇,主要研究对象为易卜生早期创作的11部诗剧,认为易卜生早期诗剧创作的实质,即民族浪漫主义与时代精神的诗剧化,以及凸显其讽喻现实、探究人性的历史性和哲理性的总主题。汪余礼《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阐析了易卜生晚期戏剧在审美形式上的独特创构和审美效果上的高妙境界。此外,汪余礼用审美感通学批评的视角与方法来解读易卜生晚期戏剧,出版专著《双重自审与复象诗学——易卜生晚期戏剧新论》,发现并着重论述了易卜生后期八剧贯穿始终的主轴(即“双重自审”),由此阐释了互文性与现代性等重要问题;他还提炼、抽绎出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论述了易卜生晚期戏剧所具有的独创性与先锋性问题。
(八)易剧接受学与比较学研究
研討易卜生与国内外剧作家的深层关联,尤其是艺术家易卜生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易卜生研究的又一重点。王忠祥《易卜生戏剧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对本土文学话语和艺术风格的革新所产生的作用;同时探讨了中国现当代作家是如何将吸收易卜生精神精华和弘扬中国文学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何成洲《易卜生和中国现代戏剧》一文,将20世纪易卜生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并从历史、文化和文学的角度讨论曹禺、田汉等中国戏剧家对易卜生的接受,深入地探讨了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关系。陈惇和刘洪涛选编的《现实主义批判——易卜生在中国》搜集了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关于易卜生研究材料,梳理了中国接受易卜生及其文学创作的历史轨迹。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易卜生在中国的接受现象的论文,如《鲁迅·胡适·易卜生》《从“启蒙”到“立人”:鲁迅对易卜生的接受》《曹禺与易卜生》等。易卜生与国外戏剧家的关系问题也受到了研究者关注,田民认为“莎士比亚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刻画对易卜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⑨;孙惠柱将同是挪威人却获得诺贝尔奖的比昂逊与易卜生进行了比较,指出“两人文体越是相似,他们个性和写作内容差异也就越明显”;杨挺指出“易卜生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和象征主义手法都对奥尼尔的晚期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吴学平分析了“王尔德接受易卜生影响的文化境遇与内在心理机制”;杨建认为易卜生是乔伊斯的“精神上的父亲”,对乔伊斯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易卜生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新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易卜生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建树颇多,易卜生的作品与思想研究已成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国际性易卜生研究学术会议,提升了国内易卜生研究的水平,也扩大了国际影响。中国的学界泰斗已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易卜生学”,与国际的易卜生研究也在进一步的接轨和融合。
三、易卜生翻译与研究的发展空间
易卜生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报刊到书籍到剧场、从北方到南方到中部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易卜生研究非常活跃,不少学者走向国际,在扩大国际影响的同时,也提升了国内易卜生研究的水平。在此过程中,王忠祥、王宁、谭国根、聂珍钊、何成洲、邹建军、汪余礼、杜雪琴等作为中国易卜生研究的领军人物,主持了多项易卜生研究项目,组织了多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中国易卜生研究及中国“易卜生学”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中国易卜生翻译和研究还存在不少缺失和不足,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从挪威语原著译出《易卜生全集》;对中国易卜生戏剧演出史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系统全面的中国易卜生研究数据库,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密切关注国外研究动态,在易剧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服务于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建设的同时,扩大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