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4邓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发展策略高校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当代传播迫切需要寻求新形式、新载体,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大势所趋。高校作为培养输送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根据地,建设高校融媒体中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选取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中心为案例开展调研,分析高校媒体矩阵的发展历程、现状及不足。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需贯彻融合型思维,通过精简机构整合校内平台资源,大胆起用新技术,打通高校间信息流通的壁垒,解决高校与学生家长间沟通无门的现状,实现内外传播双突破,兼顾提升高校对内、对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高校;发展策略

1. 高校融媒体中心概念与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端使用得到广泛普及,当代传播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寻求新形式和新载体实现资源整合,进一步深挖传播力和影响力。融媒体理念应运而生,致力于把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拥有共同点、且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媒体形式进行全面深度整合。

2018年8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理念,融媒体发展驶入崭新的时代。高校融媒体中心理念引申自县级融媒体中心,力图将国内高校现有媒介组织和新媒体资源全面整合,立体创新校园媒体的传播矩阵,提升校园媒体在师生之间、在社会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再整合、谋创新的过程,并非另起炉灶。高校融媒体中心以现存校园传统媒介为基础,整合校园广播、报纸、电视台的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着力推动校园新媒体形式的扩张发展,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以新媒体平台为主要阵地,构建新型融媒体机制,建设校园融媒体平台。在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贯彻融合型思维,通过精简机构,大胆起用新技术,从而打通师生之间、高校之间、家校之间的信息流通壁垒。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大势所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对内、对外的传播影响力。对内提升传播效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思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风学风,形成校园凝聚力;对外着力塑造高校新形象,扩大高校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2. 高校媒体中心发展现状分析

新闻中心模式是升级校园媒体传播力的初步构想。国内部分高校在新媒体崛起之初便准确把握媒体发展态势,贯彻融合性思维,集中人力、物力和媒体平台探索校园媒体的新路径。

2.1 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中心发展现状

重庆工商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校之一,同样是最早使用融合媒体思维发展校园媒体的高校之一。因此,选取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中心作为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的对象。

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中心,下属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是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全媒体团队。其前身是重庆工商大学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BBS论坛、校报记者团四大组织,规模高达300余人。主要负责运营和维护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账号等校园新媒体平台,协助运营校报、校园电视台及学校广播台。新闻中心设有六个部门,分别是主播部、新媒体部、采编部、设计部、影像部、综合部。新闻中心和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学院之间保持高度密切联系,通过报道各类校园活动,反映学校改革和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成果,展示高校师生的独有风采。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中心采用分管协作、统一筹划的运作模式,面对校内师生和社会大众,新闻中心是一个整体、一种声音,初具高校融媒体中心特色。新闻中心不仅承担着校内各项重大活动新闻报道任务,例如运动会、暑期三下乡活动,还同时联动校园多媒体平台,助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起校园媒体的核心影响力。

2.2 新闻中心模式存在的不足

毋庸置疑,新闻中心的运作模式是校园媒体向前迈进的关键一步,但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些许不足。首先,新闻中心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人才短缺、成员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新闻中心的主要参与成员来自新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对新闻传播领域兴趣浓厚的学生,成员们往往凭借着对新闻的热情和好奇投入到组织中来,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和非专业性,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新闻中心内部“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没有组织性和强制性,成员间互相学习的过程容易变得过于散漫,学习效果往往难以保证,缺乏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加之新闻中心属于非盈利性、有专业门槛的学生组织,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不强,人才资源一直较为短缺。

与此同时,新闻中心在组织结构中存在协调不足、供需错位的问题。新闻中心的日常运作中,对外是一种声音,对内则分工明确。可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成为最受关注的媒体平台,机构设置与人才流动成为中心发展的新难题。受限于固有分工思维,具有采写能力和摄制能力的成员依然留守传统媒体阵地,新媒体部门中独立发展采写组与图像组,其组织结构上的重复累赘不言而喻。组织内无法协调部门间合理使用人才、运用资源,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加剧运营成本。新闻中心在运作中展现的不足与欠缺,究其根本是对媒体融合思维的理解贯彻中出现偏差,媒体中心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规整合一。

3. 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面对新时代媒体融合的潮流,校园媒体同样无法置身事外。顺应媒体发展新特点,掌握传播新模式,合力构建高校融媒体中心是大势所趋。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需要贯彻融合媒体思维,扩展高校媒体影响力辐射范围。

3.1 构建新型校园媒体矩阵

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需要兼顾新旧不同的媒介形式,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以新媒体为主要阵地,大胆启用新技术,构建新型校园媒体矩阵。面对现存的传统媒体形式,辩证的保留和创新势在必行,高校中的报纸与广播肩负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拥有固定的受众群体,是无可取代的。其完整精良的团队组成是高校融媒体中心人才资源的坚实保障和重要来源,广播音频与报纸刊登的内容只需要改变形式,同样可以作为新媒体平台的推送内容。通过开通网络广播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可以促进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使优秀内容走出去。

面对成长为当代传播主要阵地的新兴媒体,需要合理巧妙地聚力发挥。当前高校新闻中心对新媒体使用的普及率较高,“两微一端”兴起后,高校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用以构建宣传学校形象,希望在网络力量助推下打开传播格局。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依旧在于内容,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壮大,需要借力传统媒体人才,将报纸、广播内容充分融入网络语境,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共建。此外,短视频作为当前最受关注和欢迎的媒体形式,其影响力不可忽视。高校融媒体中心可以通过开通官方账号,为学校打造新型宣传视频,号召学生参与其中,发动最广大力量构建校园文化,为对外传播创造平台和机遇。

3.2 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立足点在于传媒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高校融媒体中心需要构建核心人才团队,首先要秉承融合媒体思维选拔培养人才,中心成员应具备采、编、摄等多方面能力,不对工作内容进行强制区分,培养综合型人才。其次,要依托学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通过聘请具有新闻从业经验的教师对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对摄影、采写及新媒体传播进行授课。同时,在组织内部实行科学的考核制度,表彰优质内容,鼓励中心成员在报道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呈现更多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高校融媒体中心想要突破枷锁扩大影响,还需要自上而下发挥师生力量。在全民皆记者的時代,传媒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组织以内。放宽眼界,鼓励每一个在校师生成为校园新闻的传播者。师生们不仅可以通过投搞形式,在报纸、广播、微博上发表原创内容,还可以通过个人网络账号实现校园形象跨圈层传播,使得人人都是融媒体中心的一份子。

3.3 突破固有限制传播格局

长久以来,校园媒体的传播受众局限于在校师生,传播范围与传播力有限。随着得到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多,信息获取门槛不复存在,想要了解高校资讯的群体不断扩大。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正好弥补这一片空白,突破固有的传播格局。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对外传播,可以重塑高校形象,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通过新媒体平台,学校拥有展现自身魅力的途径和舞台,能在招生工作的开展中发挥巨大作用。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同样使得高校之间构建起交流的桥梁,学校之间通过融媒体中心铺平学生层面的沟通壁垒,通过建设高校传媒联盟促进高校间信息互通,增强学术交流。高校融媒体中心同样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关心子女的新平台。进入大学校园,家校之间常常处于“失联”状态,伴随着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在家长群体中普及,为信息传播开辟新路径。高校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家校联络打开新局面。

4. 结语

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之举,也是高校探寻自身发展的科学之举。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洪流中,校园媒体需要通过构建新型校园媒体矩阵、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固有传播格局来创新传播力,克服当前在组织结构、人才资源上存在的问题。建设高校融媒体中心,对内有利于帮助高校提升传播效率,形成校园认同感与凝聚力,构建家校联系的新渠道;有利于增强高校间沟通交流,促进形成学术共同体与传播共同体。同时,高校融媒体中心兼顾对外传播,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从而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模式、关键环节与路径选择[J].编辑之友,2019(03):44-49.

[2]朱春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坐标、发展机遇与路径创新[J].新闻界,2018(09):21-27.

[3]陈瑞涵,陈猛,周鸿.文化育人视野下对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的思考[J/OL].新闻世界,2019(01):36-38[2019-04-23].

[4]张雅雯,杨丹宁.融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新闻宣传组织建设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中心为例[J].视听,2018(09):228-229.

作者简介:邓宇,男,汉族,四川绵阳,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方向:影视传媒与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融媒体中心发展策略高校
文化育人视野下对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的思考
统管新闻阵地 统战新闻媒体 统领新闻舆论
融媒体中心为县级传统媒体带来的改变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之思考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