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新途径
2020-06-04张章
张章
摘 要:红色文物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富强的光辉历史,值得每个人铭记和保护。然而由于固有思维、资金、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在红色文物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一位文博工作者都需要深思的话题。作者就其所在单位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工作实际做一番简要探讨,以期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红色;文物;保护
新时代如何保护好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精神,是每一位博物馆人尤其是红色纪念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岗位实际情况,分析目前红色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的方式和方法。
1 存在问题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这是当代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波兰哥白尼大学的托马斯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资金、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忽视了馆内文物基本的防虫、防光和防尘等,更不用说防震、防雷等必须重视的方面了,红色文物的保护呈现的地区差异化较为严重,从总体上看的确不尽人意。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鄂豫皖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大门前各种“烧烤”“卤乳鸡”的招牌赫然醒目。在许世友故居,部分地面建筑已经损坏,墙上的泥坯已经脱落,地面上堆放着杂物,旁边还晾晒着衣物。与之相应的在文物的利用上也是偏向于单一化,大多仅停留在讲解或展板的输出上,认为文物利用就是把文物简单介绍出去就足够了。这种方式显然滞后于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也严重影响了红色文物的传承力,迫切需要转变这一现状。
2 创新举措
2.1 重预防,强整改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所以在保护和利用上要强调保护,在保护中更应该强化预防意识,将预防保护放在第一位。2018年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有关工作,其中明确提出各文物收藏单位要针对馆藏文物保管情况建立完善的预防性保护体系,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控,抑制各种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建立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使博物馆内文物的整体环境可以做到时时监测。渡江战役纪念馆在上级主管单位的支持下,就建立了这样一套系统,可以时时掌握文物的温湿度和空气情况,提升文物保护的等级,通过监测情况可及时参照监测数据,做好相应的调节工作。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提出预防为首的同时,还要注重整改,不能一测了之。只有根据相关数據不断改善文物保存的环境,才能将文物的损害减到最少,要采取一些物理性的手段来对监测的情况进行整改。
我们还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博物馆自身红色资源信息资料的网络平台,对红色资源进行记录与保存,使博物馆的红色资源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渡江战役纪念馆近年来积极构建文物藏品的数字化管理,通过相应的系统对文物藏品做到科学的归类和管理,提高了文物保护的安防级别。
2.2 从单一到多元
目前我们的文化输出大多还是依靠讲解员的单一讲解,通过讲解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但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多元化的展示手段。例如,在充分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展示形式;积极建设文物数字博物馆,采用三维立体的方式将文物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且数字博物馆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方便公众了解文物。
渡江战役纪念馆近几年来也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笔者将在此与同行进行分享。
首先,应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专业的讲解可以提升文物故事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进而为革命文物注入可延续的生命力。近年来,渡江战役纪念馆加强讲解员对党史、军史的业务学习,增强其分析、理解、评价历史能力的同时,强化岗位练兵,频频竞赛,使一支形象好、素质高的讲解员队伍成为活跃在馆内的“亮丽风景线”。
其次,加强馆内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水平,搜集文物征集中的资料,重点挖掘红色文物中感人的故事。同时再通过二维码的形式放入展厅相关文物的展板上,公众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文物的详细情况,呈现的方式也充分考虑公众的实际需求,采用了文物展示和语音两种方式。
再次,拍摄微视频,让讲解员讲述展厅中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物,拍摄时长5分钟的微视频,在公众号中展现给公众,不仅为游客营造了重回革命年代的红色人文及自然环境,还使游客体会到了红色文化独有的历史沧桑感和凝重感,其传播的范围和效果更为显著。
最后,从红色文物中找灵感,开发具有渡江特色的文创产品。目前我们正基于馆内文物,开发“子弹钢笔”这一独有的文创产品。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感兴趣的是具有历史积淀的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期许的也是将这种文化或情境的情愫带回家中。
3 总结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指出,必须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新时代博物馆需要扩大“保护文物靠大家”理念的宣传,不断提高人人保护文物的责任和意识。同时更要通过自我的创新和强化,让红色精髓真正走进公众的心间。
参考文献
[1]于晓敏.浅谈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中国民族博览,2017(5):220-221.
[2]马超.发展红色旅游 加强文物保护[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2):195-196.
[3]郑良军.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资源保护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4]单霁翔.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权益保障[J].四川文物,2014(1):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