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
2020-06-04卜繁明巩晓莹赫蓉蓉
卜繁明 巩晓莹 赫蓉蓉
[摘 要] 《英美文学》课是一门蕴含了西方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思想的典型的文科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与通识课,探索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从必要性、目标、方法与途径等几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进行了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其他文化通识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意义。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化教育改革下的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理论的建构及实践研究”(17CYYJ09);山东体育学院院级教改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教改探索”(2019CMXY)
[作者简介] 卜繁明(1979—),男,山东济南人,山东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9-0299-02 [收稿日期] 2020-01-15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实现。进入新世纪,课程育人的重要性被不断强调。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1]。
二、“英美文学”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英美文学”课多以文学史的形式介绍各个时期的英美作家,他们作为作家的同时也是思想家、哲学家。在此意义上,“英美文学”课讲授的又是一部英美文明史和思想史。“英美文学”课除了作为一门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在很多院校还作为一门通识课供全校各专业选修。这样一门以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内核的课程,很容易使同学们在学习后产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认识,甚至盲目的认同感。
三、“英美文学”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原则
“英美文学”课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并非改变其专业课的内容与性质,而只是为思政元素在“英美文学”课中找到一个载体。对于“英美文学”课而言,并非所有章节都能承载思政元素,都必须机械、教条地进行思政教学。在能融入的章节,思政元素也不应喧宾夺主。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句评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多个章节,几门课程所形成的合力,将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简而言之,“英美文学”课实施课程思政就是通过润物细无声、水滴石穿的方式在“英美文学”课上将思政元素渗透进学生们所学的专业课知识中去。
四、“英美文学”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
“英美文学”课开展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英美文學”课的授课内容中发掘和导入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在学生学习专业文学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英美文学”课中导入思政元素的方法与途径
1.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授课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导入思政元素。虽然英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西方的价值观,但东西方文明在价值观领域也存在着广泛的交集。例如,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作家托马斯·潘恩的代表作《常识》体现了被压迫和剥削人民对君主制的憎恶和对民主与自由的渴求;殖民地时期的另一位作家,美国国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代表作《富兰克林自传》在讲述其人生奋斗与成功经历的同时,也宣扬了善与美的道德真谛,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富强、敬业、诚信的思政元素。
2.进行批判性教学。英美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有其积极意义。但任何文明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与历史背景,其蕴含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并不具有天然的优越性与普遍的适用性。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后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片面的盲目崇拜,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辩证的历史观,“英美文学”课的授课教师应进行批判性教学。例如,教师在分析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不仅要分析女主人公由罪人转变为天使的成长经历,也要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清教徒统治下的马萨诸塞殖民地所推行的政教合一的政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对清教徒产生全面的认识:清教主义不仅有早期在《富兰克林自传》中所体现的勤劳、节制、回报社会等美德,也有在《红字》中所展现的虚伪、残忍、专制的一面[2]。
3.进行对比分析教学。英美文学向我们展现了英美国家的文明史与发展史。与英美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同,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师在讲授英美文学作品时,在有可比性的前提下,可以在历史背景,人物分析等方面联系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提升道路自信。例如,英国文学中爱尔兰作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其中不乏斯威夫特、乔伊斯、叶芝等世界文学大师,在讲授爱尔兰作家作品中所反映的对英国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民族意识时,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复杂的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史及爱尔兰人民的抗争史,使学生认识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走的是一条建立在殖民掠夺和剥削压迫基础上的道路。再比如“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贯穿了多个时代,在多部作品中都有体现的主题。其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具代表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述美国梦的来源和历史变迁,并结合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人生,剖析那个年代美国梦破灭的原因。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中国合伙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文学作品,概括总结出中国梦与美国梦在历史背景、实现方式和最终目标上的差异,使学生们在认识到美国梦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明确其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基础上,号召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爱国情怀,将自身梦想与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做到使命在肩,奋斗有我[3]。
六、結语
在“英美文学”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不是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想政治课,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出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刘峰.从《红字》人物形象塑造看霍桑的清教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2-105.
[3]郭玥,王秀红.“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对比研究——以《伟大的盖茨比》与《中国合伙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219-222.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U Fan-ming1, GONG Xiao-ying2 ,HE Rong-rong1
(1. School of Sport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2, China;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lu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200, China)
Abstract:"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 typical course of arts incorporating the thoughts of western history, culture, arts and philosophy, which serves a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and a general course for all the other majors.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teachers of this course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it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ethical education based on core socialist values. From the aspects of necessity, objective, method and path,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research also is of great exemplary significance to other general cultural courses.
Key words:"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re socialist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