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特派员模式机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2020-06-04李建奇董秀娟刘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乡村振兴

李建奇 董秀娟 刘学

摘要    在总结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已取得工作成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存在的支持政策少、选派难、服务领域不全面、规范的组织考核制度和财政经费保障缺乏、激励支持机制不健全、典型事迹宣传普及差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政策保障,以平台载体建设创造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条件,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机制,强化科技特派员激励措施,以技能培训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加强典型培植、宣传引导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机制创新;乡村振兴

山东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创新、科技惠农”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1],健全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组织化管理的特色产品产业,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精准扶贫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在人才选派、政策支撑、过程管理、项目引导和宣传激励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整合科技资源。2019年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6 724名,实现8 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覆盖;初步探索出科技特派员不同的扶贫模式和服务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对加快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2]。

1    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及经验

围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工作将科技服务渗透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典型,增强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了农村科技工作重心下移,增强了基层科技部门工作活力。

1.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环境重实效

很多市、县形成了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相继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村建设“农科驿站”,形成了市县乡村一体、多部门联动、左右贯通的组织管理体系。为了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9月山东省科技厅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若干措施》,搭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以科技特派员专长为基础,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为主要内容,积极构建平台服务体系,完善支持保障制度,推动地方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1.2    严格选派标准,优化队伍结构

明确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方式要求和工作任务,逐步完善选派制度,按照技术水平领先、实践经验丰富、热爱农技工作等标准严格遴选,使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进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完善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设置“推广+X”模式,实施严格考核、动态监管,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完善科技服务机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组建一批觉悟高、本领强的科技服务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平台载体作用,引进推广新品种、转化应用新成果,制定产业生产规程。

1.3    着力抓好队伍,推动能力建设

通过巡回讲座、现场答疑等方式,引导科技特派员由产前单一技术指导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服务延伸,把示范基地建设成科技示范服务的窗口。运用市场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实现由零散间接的科技服务转变为全程直接的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指导转变为既注重技术指导又注重利益捆绑,由单纯的示范行为转变为既重示范更重带动。鼓励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以技术、管理和资金参股等形式,依靠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组建科技扶贫服务队;建设线上“科技特派员之家”,完善科技特派员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构建特派员服务新模式。

1.4    强化政策保障,抓好培训提升

为使广大科技特派员“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聘请专家定期对科技特派员开展知识更新、经营管理和创业指导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农科驿站的管理能力[3]。通过制定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工作目标、工作台账,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交流、集中培训、发明白纸等多种技术服务方式,培养科技示范户和乡土人才,全方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

1.5    深化产学研合作,夯实工作基础

通过举办科技成果专题对接洽谈,实现高校院所人才科技资源与地方贫困村镇重点产业有效结合;整合本地科技力量,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有效提升科学种养水平[4]。通过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扶持,以各具特色的“星创天地”“农科驿站”为载体,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办示范基地或兴办科技型企业,通过与种养大户、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或大力推广企村合作、院村合作、校村合作,将优质科技人才资源导入农村,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

1.6    以团队平台载体为支撑,创新服务模式机制

建立市、县科技特派员联系镇街制,创新工作机制、服务模式,由“选派人员”单一模式发展为“人才团队派出+基地平台+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协同推进复合新模式,由解决单一的“生产指导、辅助创业”问题转变为以“产业实践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注入科研助農、科技兴农的新动能。把重点产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发展相结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或“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或通过“公司+特派员+农户”的龙头企业,或“特派员+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机制,为科技特派员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形成经济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品牌优势产品。以农业科技园区、农科驿站、星创天地等平台建设为有效载体,组建不同模式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出“园区+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创新创业推广服务模式[3]。

1.7    加强资金支持,强化保障管理

建立财政投入体系,安排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项经费。对科技特派员申报省、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示范项目,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2019年山东省科技厅设立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项目,为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推广活动提供经费保障。积极协调争取创新创业贷款扶持,开展技术、管理培训,开展巡回指导和跟踪服务。

1.8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营造精准扶贫良好氛围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科技特派员的先进事迹,在《山东科技扶贫工作简报》及省科技扶贫云平台等媒体发布科技特派员的典型事例。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于2019年11月14日在济南召开,科技厅对山东88名科技特派员和35家组织实施单位进行了通报表扬,大力弘扬科技特派员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标杆精神,积极营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2    科技特派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支持政策少、选派难

目前,山东省认定备案的科技特派员大多是以兼职形式开展工作,缺少完备的激励、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措施[5]。因缺少组织、人社部门的参与,派出单位对该项工作重视不足;缺乏科技特派员的表彰奖励,尤其是缺少被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荣誉称号,挫伤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服务领域不够全面

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较为单一,多以提供常规性技术指导、咨询为主,在市场流通、创新创业、农副产品加工与品牌化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多元化的需求[4]。

2.3    缺乏规范的组织、考核制度

科技部门因机构改革人员减少,省、市、县三级沟通联络机制不畅,科技特派员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调度难、管控难,其认定、选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需加强探索[4]。科技特派员以兼职居多,工作开展不平衡,科技服务效果统计工作难度大。

2.4    财政经费缺乏保障

科技特派员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完善,大多兼职无偿服务,贫困村位置偏僻、条件艰苦,一些必要的经费和激励保障措施难以有效落实。贫困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而多数“星创天地”建设在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资金,先进的生产设备购买及优良品种推广实施困难[5]。

2.5    激励支持机制不健全

各级对科技特派员的激励、支持力度不够,难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与高校院所联系不够紧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不强。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政策不够,部分贫困村、农户存在将科技扶贫等同于物质扶贫的误区。科技特派员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创业经费不足,创业指导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缺少相应的投融资体制。

2.6    典型事迹宣传普及差

不少地方把科技特派员工作等同于科技扶贫工作,导致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错位,对科技特派员典型事迹、经验做法、模式创新的凝炼总结、宣传不够,尚未营造出全社会关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氛围。

3    加快科技特派员模式机制创新的建议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要求,山东省将实施政策细化、服务精准、组织关怀、专业提升、宣传激励等保障措施,加快科技特派员工作顺利开展。

3.1    加强顶层设计、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畅通选派渠道。科技部门加强与组织、人社、农业等部门联合推进,逐步实现对科技特派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激励、队伍建设常态化机制,精准实施科技帮扶和科普教育活动[5]。加强管理培训,探索利益捆绑机制,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

3.2    以平台载体建设创造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条件

学习借鉴福建省南平市等地經验做法,创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作用,推进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5]。引导科技特派员重点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倾斜,支持其公益性科技服务与创办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并举,选派科技特派员进驻农科驿站、星创天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其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载体。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和农村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推动特派员的科技创业和精准扶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互联网+”服务模式,建设集科技特派员管理、技术咨询指导、成果展示发布于一体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构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科技特派员交流合作、“点对点”式精准扶贫提供保证[4]。

3.3    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机制

与组织、人社部门协调,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的双向选择、日常动态管理机制。设立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绩效监督考核,建立健全量化考评体系。加强对特派员的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业务水平,推进科技特派员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创新工作管理机制[1]。

3.4    强化科技特派员激励措施

制定科技特派员资金管理办法,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在严格考核前提下,支持科技资金对科技特派员进行直接补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在奖项设立、省市科技计划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逐步形成财政、科技部门多方投入的特派员经费保障机制。围绕重点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探索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扶贫新机制,出台支持科技特派员成果转化的专项计划和创新创业奖补政策,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项目的倾斜支持力度。搭建科技特派员创业金融平台,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特派员金融支持体系[5]。

3.5    以技能培训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

分批次组织科技特派员能力素质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升其技术服务能力。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指导,积极在贫困村开展果树、设施蔬菜、种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本土人才或致富带头人[2]。

3.6    加强典型培植、宣传引导

认真总结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利用新闻媒体,设置科技特派员工作专栏,大力宣传科技特派员扎根农村、心系群众、奋发有为的先进典型,弘扬其无私奉献精神;组织召开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现场会、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表彰奖励一批优秀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服务队,积极营造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4    参考文献

[1] 李环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 助力打赢安徽脱贫攻坚战[J].安徽科技,2019(8):10-11

[2] 弓晓锋,曾国,刘振涛,等.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助力精准脱贫[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4):215-216.

[3] 侯智,张将.精准选派助扶贫科技服务结硕果:滁州市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显成效[J].安徽科技,2019(8):25-26.

[4] 穆光远,王琳,李刚.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以汾西县科技扶贫为例[J].山西科技,2019,34(4):17-19.

[5] 范守城,李娟,李俊.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研究[J].南方农业,2019,13(28):67-71.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