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中的应用实践
2020-06-04陈秀花
[摘 要] 通过对红河卫生职业学院2017专药7班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平行班级17专药8班为实验组,对应内容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收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P<0.001),问卷调查的8项指标,实验组对新的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因此,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表达、应用知识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药用植物学
[基金项目]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中的应用(1352135)
[作者简介] 陈秀花,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9-0232-02 [收稿日期] 2019-09-04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的学科,是药学、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检验技术等的基础。这门课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用植物的形态学基础、药用植物的分类、药用植物的显微构造、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四大模块,为学生将来从事识别、栽培、开发、利用药用植物奠定基础。四个模块中重点内容是药用植物的分类,所以课题组在重点模块的菊科、玄参科、桔梗科、葫芦科、百合科、薯蓣科、鸢尾科、天南星科、姜科、忍冬科的内容采用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有帮助。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统的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丰富的植物标本等直观教具已经普及,相比过去,学生已经能直观、丰富地学习药用植物学,但教学方式仍较单一,每堂课上教师仍然是主体,教师讲一节课,学生听一节课,偶尔有讨论、提问。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被灌入知识。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然未得到明显改善。一学期的药用植物学教学结束,学生只学会了课本上的药用植物,而自然界中蕴藏的植物资源是很丰富的,所以能具备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学生将来遇到未知植物需要自己认知未知植物时,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就非常重要。所以笔者从传统教学的缺点出发,引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终端和信息技术手段进入教育领域,Ipad、微视频、云课程、慕课等形式的技术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方式,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1]。“微课”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率先提出并开展研究实践。国内最早介绍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2]。他将微课定义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其主要内容是10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微课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没有的优点:内容短小精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3]。翻转课堂比较通俗的说法是,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传统教学环节,课上只是获取知识,课后巩固、消化吸收知识,而翻转课堂优势在于将传统的教学翻转为: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课堂上只讨论疑难、探究知识、检测把握程度、内化知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2],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做到角色的改变,教师只是学习的助手,学生才是主体。现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总结如下,为翻转课堂模式在药用植物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4]。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实施对象为我校2017级专科药学8班,为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三年制相比较差,所以列为实施对象,以期能重点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
(二)方法
同样的内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1.课前。(1)教师准备微课、检测习题、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放到云课堂;(2)学生收到任务后,先自主学习微课,完成习题,并在云课堂讨论疑难;(3)教师通过云课堂了解学生学习微课的情况,根据学习情况给平时分,关注学生讨论;(4)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课堂上要讨论、探究的问题。
2.课中。(1)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行评价;
(2)对课前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辅助学生内化知识;(3)为学生答疑;(4)安排学生讨论问题,给出要探究的问题;(5)通过给出未知药用植物,让学生判断属于哪一科,再次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6)师生互评。
二、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结果
(一)期末考试成绩
课程结束后,以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教学效果评价[5]。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使用同样的期末试卷,成绩见表1。由表1可知,对照组成绩为48.12±20.58,实验组成绩为61.02±15.71,对照组平均成绩为48.12,低于实验组平均成绩,经t检验,得t值等于3.3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的。经标准差的比较,对照组的标准差20.58,高于实验组,说明对照组的学习成绩差异较大,实验组成绩比较集中,整体水平良好。
(二)问卷调查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多个能力培养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对比两组学生对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学习兴趣、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对未知植物科属的判断能力多方面的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反映好于对照组。
三、討论
药用植物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会识别课本上的药用植物,还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对未知植物具备自学能力,笔者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中。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兴趣、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对未知植物科属的判断能力,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学资源设计,利用资源能力也得到锻炼,值得进一步应用分析。但任何新方法的应用及推广都会遇到一些难题[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同样也存在一些改革的难点。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受传统学习模式影响较深,短期内,不可能轻易地彻底翻转过来。另外,有些课程,内容整体性较强,不易分割成多个知识点来录制微课,所以各个学校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药学人才。[3]
参考文献
[1]方其桂.微课制作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方其桂.翻转课堂与微课制作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陆叶,刘春宇,吴文倩,等.微课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4(26).
[4]胡炜彦,于浩飞,杨淑达,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1):135-138.
[5]贺百花,易鹊.智能手机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93-94.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Micro-lectures in Medicinal Botany
CHEN Xiu-hua
(Honghe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Honghe, Yunnan 6611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carried ou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t is Class 7 of Grade 2017 of the pharmacy specialty in Honghe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 8 of Grade 2017, which serve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s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micro-lectures. Students' examination scores and questionnair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01). According to the 8 indicators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s a higher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new teaching mode. Therefore,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micro-lectur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ies of self-study, expression, knowledge application, etc.
Key words:micro-lecture; flipped classroom; Medicinal Bot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