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少儿语言训练”小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0-06-04郑雅馨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孩子口才能力的关注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共识。针对当前少儿语言培训的课程和师资需求,从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少儿语言训练”小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内容安排、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以期满足少儿语言培训教学的需要,并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元化、多方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 语言训练;专业;教学模式;课程构建
[作者简介] 郑雅馨(1990—),女,江苏扬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助教,硕士生,研究方向: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有声语言传播、戏剧影视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9-0189-03 [收稿日期] 2020-02-17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专业。从1963年成立中国最早的播音专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到现在各类高校争相开办,短短五十年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蓬勃发展、日益壮大。但伴随着现代广播电视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传媒类专业的建设发展、师资队伍,特别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播音学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性质概括为脚踩四条船:新闻、语言、艺术、技术”[1],“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1],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使命正深刻触及影响着各个学科,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生产行为方式。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力的获得必须在实践训练中得以提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孩子的“口才”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甚至部分家长把孩子的“口才”等同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才艺去培养,以期在性格塑造、思维拓展、人际社交、辅助升学方面为孩子提供助力。相应地,少儿语言培训机构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之也带来了培训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等问题。来自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2018年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此类少儿语言培训机构的师资多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从业主持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和学生、幼儿师范院校教师等,不仅未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课程标准,培训教师也未受到针对少儿口才的专业化系统培训,所以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良莠不齐。笔者还对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数据表明,毕业后从事少儿语言培训(含自主创业)的学生已经超过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四分之一。此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校生亦有利用周末、寒暑假期在外兼职从事少儿语言培训,且非零丁数目。综上,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针对当前少儿语言培训的课程和师资需求,增设了“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并从小课的模式构建、内容安排、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以期满足少儿语言培训教学的需要,并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元化、多方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实践参考。
一、“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堂部署——四位一体
1.模块一:理论先导。少儿时期是个体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共安排128学时,分4学期开设,每组授课人数8~10人。首先在理论输出方面,补充了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语言学、儿童文学等理论知识,每个知识单元分学期各安排8学时。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以中国大学MOOC(慕课)、微课、国家精品课程等视频教学为辅。立足于先培养学生了解少儿的语言规律、认知方式,并将发音、吐词、语用能力等纳入理论范围,获知正确的少儿语言学习理念;再指导学生培训少儿养成科学的语言学习习惯。如,面对木讷、腼腆、胆小的孩子,部分家长送其学习口才的目的在于性格重塑和思维训练,此时便需要理论架构作为专业基础去开导启发,而不是简单的語言疏导。又如,日常相处以爷爷奶奶为主的家庭,老年人口音方言现象较多见,这种由不准确语音环境对语言启蒙产生的影响,如果生搬高校课本中的语音发声理论去硬套在少儿语音纠正上,则过于晦涩难懂,此时便需要从少儿独特的心理特征与真实的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中寻求良方,加以科学引导。
2.模块二:作品输出。此模块为“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的实践教学部分,包括儿歌(绕口令)、朗诵(讲故事)、相声小品、舞台剧及模拟主持五个板块的作品输出。这部分内容的选择主要来源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每学期15学时的学习和训练,以教师示范、要点讲解、模拟练习、展示纠正、熟识记忆为主。由于少儿语言训练主要在课外进行,在课后实现与家长的良性互动就尤为重要,也可作为少儿语言作品输出部分的协助、监测及反馈。故“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在每学期均设置了一个“特色目标”,且为进阶式目标,从“国学经典”到“儿童文学”,再到“儿童情商和行为管理”,最后是“定制式的各类主题”(节日、科学、环保等)。如,“国学经典”目标是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及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中华经典文化内容,通过筛选、编排、精加工后融入上述五个板块。引导孩子熟悉、喜欢、热爱经典,不单纯是形式上响应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更是将文化传承与具体教书育人结合,让孩子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不断增强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使中华文化的国学之光从照亮少年儿童开始。
3.模块三:实况观摩。美国教育家Edger.Dale认为“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除自身的直接经验获得外,便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2]。少儿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学生从学习到教学之间的跨度,并非书本和作品能够给予,所以“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每学期均安排了6学时的实况观摩教师上课环节。学生观摩的课堂实录有精心选择的各大学习网站的视频,有喜马拉雅等音频网站的音频,还有国内几大连锁口才机构(小喇叭、口才星、神墨等)的教学视频等。为保证效果,需要将这些视频根据难易等级,对接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需求,认真筛选后供学生观摩使用。目的是为帮助学生积攒教学经验,学习教学方法。如,学生理论学习后已经认识到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中鼓励式教育的“威力”,但在具体教学培训时却无从下手,通过观摩,学生便可以获取各种教育经验,对如何去鼓励不同年龄的孩子,用什么语言表达实施鼓励孩子,用何种行为让孩子感受到信任,怎样在游戏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等问题,得到启发与参考。
4.模块四:模拟说课。“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把模拟说课列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纳入课程考核体系。让学生参与讲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检验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效果。此模块每学期设置3学时,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实战演练的机会。由于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3]。因此学生演练前须提交教学计划书、课程安排说明等。模拟说课中专业小课组学生及教师则充当“小嘉宾”适时“发难”,共同完成抗干扰训练。模拟说课后随堂开展评议和讨论活动,并将结果记录到条目丰富的“模拟说课评教表”中,交予说课学生,使其及时修正完善。通过学生参与讲评和师生间互动,可以将教学由单项传递转变为双向学习,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是专业小课组学生间的互评,在有意识地给他人纠错的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有效形成了“学生备课—学生讲课—学生及老师评课—学生总结修正”的良性闭环,真正实现了把教学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二)课下增补——多措并举
尽管“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开设4个学期,安排了128学时,但就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少儿语言教育培训者而言,课程时间的安排仍较短暂,知识的系统性讲授还不够深入,因此课下增补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概括来讲,主要分为“提供学习途径”和“提供实践途径”两部分。提供学习途径即教师提供与课堂内容相匹配的音视频学习资料库,以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网、各大微课网站、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为主,喜马拉雅、得到等音频App为辅,补足课堂教学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定期组织课下交流分享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小课组内的学习效能,并提供相关专业参考书目拓展辅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术研究兴趣以及提供校内外专家讲座或相关活动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实践途径包括组织学生到正规的少儿口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专业见习和实习,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定量要求学生观看动画片,并以与孩子交流为实践结果呈现,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最终以短视频提交。此外,还定期提供幼儿话剧、舞台剧的信息,使学生有亲身感受学习的机会等。
(三)课程考核——作品展示
“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的考核改革了原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突出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强调过程考核的常态化,确保课程考核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时段,从而实现考核方式多样性。具体而言,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50%和期末考核50%构成。平时考核除基础的出勤、课堂表现外将70%的比重放在了课后作业完成的考核上,即对课下增补部分的反馈,确保对课后增补教学环节的有效监管。期末考核则包括模拟说课和汇报展示两部分,各占50%。模拟说课前文已阐释,不再赘述。汇报展示主要是以专业小课组汇报演出的形式呈现,各小课组自行准备2~3个精品节目。在节目准备过程中,小课组成员要完成作品选择、角色分配、活动排练、服装道具准备、音视频制作、集中展演等一系列任务,教师根据各专业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比较打分。无论模拟说课,还是汇报展示,这种作品化考核方式的背后是学生屡次排练后的业务精进,是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锤炼,是将有声创作主动权交于学生的教育用心。
二、“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教学模式的不足
“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必然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改革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小课的课程体系构建仍需要进一步论证,且要用学生、市场、学术三个因子的比较分析,学生要体现其适应性,市场要反馈其合理性,學术要支持其科学性,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虽然经充分调研,但究其源头并非一个“标准”,这还需要更多教育者、从业者、学者权威合力去研究论证。二是专业小课的考核方式还需要不断完善,期末无闭卷笔试考核方式尚不能对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作出全面客观评价,作品化考核方式还存在着主观片面和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以能力为本位,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的多维评价体系并未真正建立。三是如何把学生精准地投放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将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实训实践转化到学生的最终就业、创业中去,这也是目前专业小课教学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产教融合,没有合作共赢的平台予以支撑,“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依然会艰难前行,任重道远。
三、“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教学模式的思考
“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从内容到实践都需要诸多学科专业的支撑,鉴于这种独特性,可以建立跨学科专业的融合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扩大优势覆盖范围,借助其一级学科及相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优势资源,建立共享体系,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抓手,促进各类资源跨院部、跨专业、公开共享,优势互补,将融合性体现在教学、实习、实践的各个育人环节,化繁为简,量身定制。同时,打破一名教师仅负责1门课程实施的思维界限,采取“以多供一”的方式,联合专业教师共同打造“少儿语言训练”课程,使课程的专业领域涉及更广、内容更精、容量更大,充分彰显融合课程的特色及优势。
此外,儒家的教育观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适用于专业小课教学恰如其分。一方面,应积极呼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联合相关高校制定标准去避免少儿语言教育市场的“乱象”和规范专业小课教学的内容安排、实践路径等,同时还要抵制千人一面的人才复制,只有个性化的培养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少儿语言训练”专业小课教学在建立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打破年级界限,发展双向专业互助小组。横向上,将专业小课组成员分成若干组,在课外知识增补、作业完成方面,群策群力。纵向上,建立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的互助小组,定期组织交流讨论,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导指引、帮扶低年级学生,共同关注专业发展,共同进步成长。
參考文献
[1]姚双喜.播音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E.Dale.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M].New York,Holt,Rinehort and Winston,1969:11.
[3]张天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mall-course Teaching Mode of "Children's Language Training" of the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 Specialty
——Taking Kewen College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ENG Ya-xin
(Kewen Colleg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ttention to children's eloquence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ore and more parents. Based o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and teacher needs for children's language trai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thinks about the mode construction, content arrangement, and practice path of the small-course teaching of "Children's Language Training" of the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 major, in order to meet the children's language training and teaching need. I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s professional diversified and multi-directional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language train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