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小麦穗期病害防控推广药剂残留风险监测与分析

2020-06-04徐炜枫闫晓阳葛玉林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农药残留小麦

徐炜枫 闫晓阳 葛玉林

摘 要:近年来,农业生产上陆续推广了戊唑醇、氟环唑、丙硫菌唑等单剂或复配剂用来防控小麦穗期病害。监测药剂残留风险,可为其安全科学使用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在兴化市,2019年在兴化市、姜堰区、句容市3地,分别开展戊唑醇、氟环唑、丙硫菌唑单剂或复配剂一次和二次施药,并于收获前10d和3d二次采集麦穗。检测采集麦穗结果表明,戊唑醇、氟环唑、丙硫菌唑3种药剂施药1次残留风险极低;二次施药,戊唑醇、氟环唑如果安全间隔期在34d以上,风险较低,如果在28d以上,则氟环唑有超标风险;丙硫菌唑二次施药,无论高中低剂量都有较高的残留超标风险。由此建议在防治小麦穗期病害需要施用2次以上药剂的情况下,第1次可以使用氟环唑、丙硫菌唑等药剂,第2次应避免施用丙硫菌唑、氟环唑等药剂,应施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残留风险低的药剂,以控制农药残留超标风险。

关键词:小麦;穗期病害;防治药剂;农药残留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530014

麦类赤霉病、白粉病是江苏省小麦穗期主要病害,特别是赤霉病流行范围广,全省各麦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病害面积占小麦面积90%以上,流行频率也较高。2010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几乎每年中等程度以上流行。为了有效控制小麦穗期病害的流行,近年来,生产上先后推出戊唑醇、氟环唑、丙硫菌唑单剂及其复配剂。由于江苏省小麦穗期病害多数年份流行程度重,生产上往往在小麦扬花期至收获期约50d内施药2次以上防控病害,这极有可能增加农药残留超标风险。明确这些药剂不同施药次数残留风险,有助于科学确定小麦穗期病害防治药剂配方,既保证病害防控效果,又防止残留超标。

1 试验设计

为了增加试验结果可靠性和互补性,本试验设计开展了3点2a试验。

1.1 兴化市试验点

1.1.1 试验药剂及剂量

2018年,搜集已登记含戊唑醇的16种防治小麦穗期病害药剂,分别为75%肟菌戊唑WP、50%百菌清·戊唑SC、48%氰烯·戊唑SC、48%甲硫·戊唑SC、45%戊唑·咪鲜胺WP、45%戊唑·咪鲜胺EW、45%戊唑·福美双SC、430g/L戊唑醇SC、42%戊唑·咪鲜胺WP、400g/L戊唑·咪鲜胺EW、35%戊唑·福美双SC、30%唑醚·戊唑SC、27%戊唑·噻霉酮EW、24%戊唑·咪鲜胺锰盐WP、14%井戊唑WP、15%井冈·戊唑SC,按照推荐剂量折算戊唑醇用量在90~200g ai/hm2之间。为了使试验具有代表性,试验用药剂量在90~200g ai/hm2之间选择高中低3个水平,对应试验用戊唑醇430g/L悬浮剂SC时,使用剂量分别为14mL/667m2、25mL/667m2、31mL/667m2。

2019年,试验药剂为戊唑醇和30%丙硫菌唑OD。

1.1.2 试验处理

2018年,试验地点在临城街道三王村,小麥品种为宁麦13。共设置430g/L戊唑醇悬浮剂14mL/667m2、25mL/667m2、31mL/667m2 3个剂量和分别一次、二次施药共6个处理,以及1个不施药剂喷水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30m2,3次重复,每处理小区间设保护带。施药时每667m2用水量为50L。小麦扬花期第1次施药时间是4月19日,第2次施药的时间为4月26日,2次采样时间是5月25日、6月1日。

2019年,试验地点在临城街道三王村,小麦品种为宁麦13。共设置430g/L戊唑醇SC 31mL/667m2和30%丙硫菌唑OD 45mL/667m2,设施药一次、二次共4个处理,以及1个不施药剂喷清水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30m2,3次重复,每处理小区间设保护带。施药时按每667m2用水量为50L。扬花期第1次施药时间是4月18日,第2次为4月25日,采样时间分别为5月28日和6月4日。

1.2 姜堰区试验点

1.2.1 试验药剂

2019年,试验药剂选择当地推广应用的2种药剂,分别是45%戊唑·福美双SC、40%咪酮氟环唑SC。

1.2.2 试验处理

试验地点在姜堰区罗塘街道朱云村,小麦品种为宁麦13。共设45%戊唑醇福美双SC、40%咪酮氟环唑SC,分别施用90g/667m2、50g/667m2,设施药一次、二次共4个处理,其中45%戊唑·福美双SC折算成戊唑醇有效含量202.5g ai/hm2,接近兴化试验点戊唑醇使用的高剂量199.95g ai/hm2。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30m2,3次重复,每处理小区间设保护带。施药时按每667m2用水量为50L。第1次施药时间是4月18日,第2次药时间是4月24日,2次采样时间分别是5月22日、5月28日。

1.3 句容市试验点

1.3.1 试验药剂

试验药剂为480g/L丙硫菌唑SC。

1.3.2 试验处理

试验地点为白兔镇行香村,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设置施药20.98mL/667m2、31.07mL/667m22个剂量和分别施一次、二次共4个处理,以及1个不施药剂喷清水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30m2,3次重复,每处理小区间设保护带。施药时按每667m2用水量为50L。第1次施药时间为4月18日,第2次施药为4月24日,2次采样时间分别是5月9日、5月22日。

1.4 采样及检测方法

每小区采样用5点取样法采小麦穗,每小区采30穗,为防止交叉污染,采样同一种药剂处理的不同小区时,更换乳胶手套。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参照GB/T 20770,所有测定农药最低检出浓度均为10ug/kg。

1.5 判定方法

按照GB 2763进行残留限量判定。

2 试验结果

2.1 戊唑醇残留情况

兴化试验点施药后残留检测结果:2018年施药1次处理,第1次采样采收间隔期(PHI,下同)36d,第2次采样PHI为43d;施药2次,第1次采样的PHI为29d,第2次采样的PHI为36d。3种浓度水平中,戊唑醇低中浓度均无残留检出,戊唑醇高浓度31mL/667m2,施药1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2.3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0ug/kg;施药2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31.3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0.1ug/kg。

2019年,再次在兴化市进行戊唑醇高剂量31mL/667m2试验。施药1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5.9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0.0ug/kg;施药2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40.0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20.2ug/kg。高剂量无论施用1次和2次均未达到50ug/kg残留限量标准。

2019年在姜堰区的试验结果:施药1次,第1次采样的PHI为34d,第2次采样的PHI为40d;施药2次,第1次采样的PHI为28d,第2次采样的PHI为34d。施药1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20.6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7.2ug/kg;施药2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48.5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20.0ug/kg。姜堰区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在复配情况下,高剂量无论施用1次和2次均未达到50ug/kg残留限量标准。

2.2 氟环唑药剂残留情况

2019年姜堰区试验点,施药1次,第1次采样的PHI为34d,第2次采样的PHI为40d;施药2次,第1次采样的PHI为28d,第2次采样的PHI为34d。

氟环唑施药1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21.2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6.0ug/kg;施药2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51.2ug/kg,超过50ug/kg残留限量标准;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9.8ug/kg。即氟环唑施药2次,如果PHI为28d,有残留超标风险,如果PHI大于34d,则风险较低。

2.3 丙硫菌唑残留情况

兴化市试验结果,施药1次,第1次采样的PHI为33d,平均残留量18.9ug/kg,第2次采样的PHI为40d,平均残留量<10.0ug/kg;施药2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56.8ug/kg,超过50ug/kg残留限量标准,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21.1ug/kg。

句容市试验结果:480g/L丙硫菌唑SC,施药浓度分别为20.98mL/667m2、31.07mL/667m2,施药2次,第1次采样的PHI为15d,第2次采样的PHI为28d。低浓度施药2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132.6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54.0ug/kg;高浓度施药2次,第1次采样平均残留量276.0ug/kg,第2次采样平均残留量78.0ug/kg。无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2次采样的结果均超出50ug/kg残留限量标准。

兴化试验点和句容试验点,丙硫菌唑2次施药残留检测结果有差异的原因主要可能是以下2点:试验剂量有差异,兴化试验点使用30%丙硫菌唑,剂量为45mL/667m2,折算有效剂量为202.5g ai/hm2,句容试验点使用480g/L丙硫菌唑,折算制剂量为20.98~31.07mL/667m2,有效剂量为151.1~223.7g ai/hm2;采样PHI有差异,2次施药2次采样,兴化试验点结果在21.1~56.8ug/kg,句容试验点结果在54~276ug/kg,句容试验点结果均偏大,PHI在15~28d短于兴化的PHI在33~40d。由此可见,丙硫菌唑施药2次采收間隔期长虽然能降低残留超标风险,但仍不能完全避免超标风险。

3 讨论

小麦穗期施用1次氟环唑、2次戊唑醇,如果使采收间隔期保持在35d以上,各试验点均未出现超标的情况,说明小麦穗期按照一次氟环唑、二次戊唑醇的施用方法,且使安全间隔期保持在35d以上,氟环唑、戊唑醇残留超标风险是较低的。

丙硫菌唑施用1次,在施用202.5g ai/hm2剂量情况下,只要采样的PHI大于33d,残留风险较低。如果施用2次,残留风险虽然会随着安全间隔期延长而有所降低,但即使用151.1g ai/hm2低剂量残留超标风险也很大。

戊唑醇、氟环唑、丙硫菌唑3种药剂施药1次残留风险极低;2次施药,戊唑醇、氟环唑如果安全间隔期在34d以上,风险较低,如果在28d以上,则氟环唑有超标风险;丙硫菌唑2次施药,无论高中低剂量都有较高的残留超标风险。由此建议在防治小麦穗期病害需要施用2次以上药剂的情况下,第1次可以使用氟环唑、丙硫菌唑等药剂,第2次应避免施用丙硫菌唑、氟环唑等药剂,应施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残留风险低的药剂,以控制农药残留超标风险。

参考文献

[1] 求真.山东省少量小麦样品戊唑醇等农药残留超标[J].农药市场信息,2020(03):16.

[2]刁春友,徐炜枫,沈迎春,钱忠海,潘以楼.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降解速度及残留风险探析[J].现代农药,2017,16(01):41-42,46.

[3]亢晓丽.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23):133.

(责任编辑 周康)

猜你喜欢

农药残留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困境
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烟叶中的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