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宝贤堂法帖》观李清钥书法审美与交游圈
2020-06-04雷琛
雷琛
摘 要:康熙五十七年(1718),太原知府李清钥主持刊刻了《古宝贤堂法帖》,旨在复古意,其中特别刊刻了晋世子朱奇源(《宝贤堂集古法帖》刊刻者)一帖。该帖集录的古今人墨笔大多为铁岭李氏家藏,虽有谬误,仍不失为一件珍品,更是与《宝贤堂集古法帖》一同被视为太原文风文脉的见证。关于李清钥的记载,仅限地方志书和《李氏谱系》中的寥寥数笔,故作此文,探析李清钥的书法审美和与清代文人的交游,还原其人物形象。
关键词:《古宝贤堂法帖》;李清钥;书法审美;交游圈
1 《古宝贤堂法帖》概述
明弘治二年(1489),由晋世子朱奇源主持刊刻的《宝贤堂集古法帖》问世,带动了明代中期书法风格的转型,为明代太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康熙五十五年(1716),时任太原知府的李清钥偶至太原城隍庙,见庙前临街处的真武阁内并无帝像却以之命名,遂向白头庙庙祝询问,方知此处本有帝像,不过在50年前已经迁移至府署罢了。李清钥因此事有所发悟,于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他将家藏古今名人墨迹甄选刊刻,并附晋世子朱奇源一帖,名为《古宝贤堂法帖》,旨在不忘旧也,并复古意。
《古宝贤堂法帖》现存4卷36石,收录书家一为以褚遂良、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朱熹为代表的13位清以前书家,二为以查升、傅山、嵇曾筠、庞垲、陈奕禧为代表的13位当朝书家。该帖刻毕后,即与《宝贤堂集古法帖》合放于太原府署后圃,后又一同辗转于三立书院、督军府、傅公祠等地,1980年移至永祚寺。
2 李清钥生平
李清钥(1669—?),字叔达,号林庵,别号北门,铁岭人,李成梁宗族后裔,李庆祖之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监生授直隶保定府深泽县知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静海县知县;康熙四十二年(1703),提升南路黄村捕盗同知,诰封奉政大夫;康熙五十年(1711),遵例捐升知府;康熙五十四年(1715),补授太原府知府,刊刻有《古宝贤堂法帖》。李清钥卒年不详,但乾隆元年(1736)尚有其书迹存世(图1),可知其卒年应在乾隆元年之后。
铁岭李氏原籍朝鲜,明初游至铁岭一带。据《李氏谱系》①记载,铁岭李氏第一世为李英,因军功授铁岭卫指挥佥事,其子李文彬有五子,分别为李春美、李春茂、李春芳、李春芙和李春蓉,显赫一时的宁远公李成梁即出自李春美一支,李清钥为李春茂一支。李春美一支因明王朝衰亡而被波及,在战乱中死去不少族人,余者或迁居京师等地,或留守铁岭周边。清初,李春茂一支勃然兴起,以李思忠为代表的李氏子孙广为朝廷所用,李思忠堂侄李辉祖之子李锴以诗文著称,堂侄李庆祖主持编修了《良乡县志》,庆祖之子李清钥主持刊刻了《古宝贤堂法帖》,皆对清代文化发展和后世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3 李清钥书法审美及交游圈
在《古宝贤堂法帖》中,除刊刻有历代名家墨迹之外,还有不少李清钥所题跋语,我们从中可窥探其书法审美及交游圈。
3.1 书法审美
《古宝贤堂法帖》共收录陈奕禧墨迹19件,紧随其作品之后有李清钥题诗一首:“虚堂临帖想神情,最爱陈君笔墨精。备得诸家挥洒意,大成能集压群英。”①(图2)这是有关于他对陈奕禧书法尊崇最直接的记录。
陈奕禧早年书法圆润秀雅,章法疏朗阔绰,颇具香光气韵,这与董其昌曾客居海宁陈家多年有关。后来他改向米芾学习,尤重结体变化,此时他书法的章法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随后陈奕禧又上溯晋人书法,在清初崇尚董其昌书法的风气下,他通过身体力行的临古得到时人认可,掀起了一场香泉体风潮。李清钥作为其追随者,他的书法疏宕秀逸,用笔率意自然,处处流露出他的精鉴与颖悟。
李清钥在与文人的交游中,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也整理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如在排版的过程中,他选择将朱熹的两首诗作放在褚遂良与黄庭坚等先贤之前,对此他解释:“朱夫子生于赵宋而弁帖首,盖尧舜之道传于孔孟。孔孟之后,其不至长夜者,赖朱子一人。今已配享庙堂,固不宜在诸家后。”②此论体现出李清钥不仅学问博洽,而于易理尤邃。另外,在文徵明作品后,李清钥跋:“待诏笔法妙绝一时,其楷书秀润严整,行草苍劲无敌。而吴门射利者,多描赝本以欺世。此书乃先生自赋四季诗各一首,味其辞意,可见高人逸致,而观其字画,亦如对先民矩镬也。”③(图3)李清钥对文徵明楷书和行草的特征把握精准,不吝将其与古代先贤相比,足见其对文徵明书法的认同。若非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鉴赏水平,绝不会有如此精准的概述,也幸而有他不遗余力地探索,才有了《古宝贤堂法帖》的问世。
3.2 交游圈
铁岭李氏家族文化氛围浓厚,李清钥在这样的环境下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整饬庶务之余,他们之间亦时常进行往来。《古宝贤堂法帖》可以算得上是铁岭李氏与文人交游的一部分实录,在这之中当以与庞垲和陈奕禧的交游尤为显著。
3.2.1 庞垲
庞垲(1657—1725),字霁公,号雪崖,河北沧州人。以博学鸿儒召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工诗文词翰,善小行楷,参与纂修《明史》,著有《丛碧山房集》。
李清钥为其作跋:“雪崖先生,向与少司寇蒲阳叔为文字交,及余岂事虞丘、雪崖梓里,同更往来亲密,所刻《丛碧山房集》,久为世所诵习。”①按,少司寇蒲阳叔为铁岭李氏李辉祖,是李清钥叔父,生活于直隶完县一带。他与庞垲向有往来,后李清钥又随其学习,其胞弟李兴祖《课慎堂文集》中《答题雪崖中翰书》一文是两家交游往来的见证。
3.2.2 陈奕禧
陈奕禧(1648—1709),字子文,号香泉,浙江海宁人,王士祯门生,以翰墨、诗词著名,于秦汉唐宋以来金石文字收藏尤富,皆为题跋辩证。历任山西安邑县丞、保定府深泽知县、户部河南司主事、户部郎中、贵州石阡知府、江西南安知府②。著述有《虞州集》《春霭堂集》《绿荫亭集》《金石遗文录》等。
值得一提的是,陈奕禧著诗甚多,在山西任职时曾作诗“风流前代数贤王,逸翰流传万轴藏。欲访图书何处是?逢人犹说宝贤堂”③一首,以怀《宝贤堂集古法帖》。他逝世后,他的友人李清钥亦为表达对《宝贤堂集古法帖》的敬意,刊刻了《古寶贤堂法帖》,收录其书并作跋语:“昔公由深泽,令迁户曹越半载,而余亦令深泽,因与公篇扎,往来甚伙,且得目睹,挥毫亲聆雅尘奉以为绳墨者,已二十余年。”④(图4)陈奕禧任职深泽知县6年,他本与李氏家族有交集,在他卸任深泽知县的两年后李清钥继任,工作上的关系更为二人的交集奠定了基础。
康熙三十二年(1693),陈奕禧曾作《题自书后示姪钥》二首⑤送于其侄钥,出守石阡后又为其作《青县示侄钥》⑥一首。陈奕禧年长李清钥21岁,此处称呼李清钥为侄似很恰当,但缘何称其“钥”而非“清钥”,是否确为李清钥,笔者对此尚有疑问,故在此提出,以待方家指正。
李清钥上任太原知府之初便求访了太原名士傅山,在时人收藏了一众傅山大字草书中,他竟收获了一件傅山小楷作品,他本人颇以此为傲,特刻入《古宝贤堂法帖》,为后人研究傅山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历任河南巡抚、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嵇曾筠时任山西学史,对李清钥评价如下:“学问博洽,而于易理尤邃,世之览是帖者,倘由点画以窥意旨,而恍然有悟,于三才一贯之道,是则李君之心也。”足见李清钥刊刻《古宝贤堂法帖》的社会价值。
4 结语
《宝贤堂集古法帖》与《古宝贤堂法帖》是永祚寺的镇寺之宝。前者出自晋藩府,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选帖精良、刻工精美而影响深远。而后者不论是在选帖还是影响力上,都难以与之媲美。但它仍是清代山西文人圈的一个缩影,对山西书法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