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实践探索
2020-06-04白璐
白璐
摘 要:通过文献参考法,以心理辅导的积极影响为依据,研究心理辅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心理辅导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与方法,为大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心理辅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辅导是指具有资格证书的教师帮助有需要者正视、认识、欣赏自己,并让其摆脱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改变不良倾向,树立正确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勇敢迈向自我的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活动。心理辅导者应维护来访者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建立和完善心理保健体[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科,本文将结合思政和心理相关学科知识,以爱国主义为基点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心怀远大抱负,端正政治态度,从而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做一个合格接班人[2]。
大学生自杀、犯罪行为通常是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及道德问题等共同造成的。本文通过文献参考法,以心理辅导的积极影响为依据,探讨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与方法,为大学生身心问题的解决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一、心理辅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是建立在心理之上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就必须摆脱对教育者权威角色的定位,主动与学生交朋友。通过心理辅导减轻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压力,使教师能真正融入学生的世界,并借鉴心理学的行为训练方法,潜移默化地推进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健康发展。心理辅导在此过程中能发挥提前预防和抵御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的功能,为教育内容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因此,这两种教育模式的结合不仅利于学生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亦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潜能的激发,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校学生偶尔发生很多偏激行为,后果可能很严重,其影响因素很多,有自身成长环境因素、生活背景因素及內心因素等,在众多影响因素当中最关键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如果教师忽略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心理,直接进行统一方法的说服教育,那么将不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对说服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显露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教师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教师使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辅导应遵循的原则
(1)专业原则。把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政治素养,还要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心理辅导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作,需要活动的组织者具备基本的专业资格能力。因此,团队领导者必须接受相关专业培训,事先制定周详的实施计划,才能在活动中做到完美无缺。
(2)平等原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主,而大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阶段,灌输极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而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团体在活动阶段保持愉悦的心情,形成良好的秩序,不断凝聚团队力量。因此,团队组织者应尊重每一位参与者,激励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与他人交流沟通,共同在团队中成长。
(3)预防与发展原则。预防是初级功能,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展开针对性的辅导;发展是高级功能,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现实和自身实力,指引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积极关注,在日常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未雨绸缪,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对应的辅导活动,对于已经偏离正常态势的学生,教师要怀有耐心,安抚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并对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时刻关注,逐渐克服心理障碍。
(4)保密原则。保密原则是教育工作者在辅导过程中须遵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因为在活动中,学生团体因为信任组织者才把自己不被人知道的隐私暴露出来,如果组织者和其他成员总是肆无忌惮地讨论个人的隐私,必然会造成受访者的恐慌,从此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帮助,也影响了心理辅导员的形象,造成活动难以维持下去。但隐私的保密也是有限度的,一旦当事人的情况显示他的行为对他自己或者别人有危害时,一定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妥善处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应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各具针对性的方法技巧,但是并不是所有方法都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选取二者互通之处,在结合各个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应用的心理辅导的方法。
(1)团体讨论。团体讨论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心理辅导方法之一。它的主要优势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对待老师给出的问题,能积极与人沟通交流自己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团体讨论的主要功能是可以使每个成员对活动产生兴趣,扩宽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能够理性地给出别人意见,同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但在使用该方法时,教师一定要严格控制人数,以15人以下为标准,学生最好围坐一起,保持面对面的交谈,同时教室的选择也要相对安静一些,防止因外界干扰打乱活动秩序。运用此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讨论事件的理解,有效地与别人沟通和表达自己,在不断交流中提高合作能力和心智水平。譬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破冰活动,以“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主题,通过心理辅导的团队讨论这种形式,把学生关于自己的迷茫和困惑,以及高中到大学过渡期间的各种不适表达出来,打破孤立的僵局,在给别人鼓励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加深同学的友谊,使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活中。
(2)角色扮演。它是应用表演的一种情景模拟,能够让团体在角色演绎过程中自我学习与消化,把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压抑的情绪通过此种方式得以释怀。把这种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结合,通过情景剧模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事件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使学生能够自如处理人际关系和沉着应对困难。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模拟情景要求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要太大太空;同时注意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提高他们相互认知、有效合作的能力,加强他们的情感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最后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学生需要的器材。运用此法,能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氛围中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角色的扮演对内容了然于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不顺利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不重视,对教师工作的不尊重,针对该问题可以让平时表现差的同学和教师角色互换,学生情景模拟教师上课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明白教师工作的不容易和反思自己平日上课的做法,改变不合理行为,消除对课堂内容的排斥。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强化有不当行为的团员达到恰当目标的治疗方法。行为训练主要有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和放松训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适应行为,找到针对的方法。不过,在训练中教师要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不可一蹴而就,要放平心态,在必要的情境中给予示范活动,鼓励学生去自我表达;同时,针对优秀成员要及时鼓励,不断强化此过程,让学生内化于心。行为训练在新生适应问题和学生奖罚问题上有广泛的应用,运用此法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有效发展。如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一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阅读书籍,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和每日必完任务,定期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及时完成的同学以资奖励,对不认真的同学可以实行适当的惩罚。通过行为训练使成员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三、心理辅导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一)增加公开课、讲座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部分学生群体遇到的困惑和不解,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如学习、考研、爱情、就业、出国、人际关系等方面,是教师和辅导员都普遍重视的内容。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可以多开展一些类似讲座形式的专题传授课,如樊富珉教授讲的公开课《积极心态、幸福人生》在课堂中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为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
(二)完善教育队伍的专业化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不仅要学生承担日常的思想引导,还要分出更大一部分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应该在此基础上,从人员编制的制订和教师职务聘任上,形成和培养一支少量、精干的专兼职教育队伍,以全面学科的发展为目标”。
学校可以定期聘请外校教师来进行专业辅导,解答老师对于本门课程的疑惑;还可以在学校成立教师互助小组,针对共性问题可以总结经验,形成学校独有的教学理念,针对个别老师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加强之间的交流合作;学校还应该增加经费,鼓励老师去别校参观,增长学识和经验,支持相关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并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提高教育队伍的专业化。
(三)协调学校与家庭关系
首先,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无数案例也表明,家庭的教育方法、父母的文化素养、老辈人的传统思想对一个人的生存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许多家庭解散,离婚成为一种常态,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发育上受到影响,不合理情绪又没有得到及时疏解,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还有一些家长只顾自己的事业,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加上不正确的教育,片面追求高分,忽略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把孩子当成学习的工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建議,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
其次,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氛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个性的情怀、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但是,由于高校日益商业化,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追求学术成就,造成学生缺乏信仰、浮躁心理的出现。因此,高校应加大文化建设力度,营造适宜的心理环境,多开展班级活动,锻炼个体的合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基本诉求。教师应积极配合学校活动,通过一些隐性因素影响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情感上的焦虑等。
最后,要想真正提高在校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不能只追求单方面联系,要加强沟通,调动一切合理力量,对发展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沟通协调方案,学生、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沟通协调方案,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推动孩子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