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软实力提升探讨
2020-06-04梁妙荣
梁妙荣
摘 要:高校教师软实力是一种持续的职业能力,但是传统应试教育、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以及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软化等,影响着高校教师软实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软实力,需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科学的教师评定考核机制;教师也要不断反躬自省。
关键词:高校教师;软实力;职业能力
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的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如学历、职业资格证、职称等级等,是一种相对固定、静态的、显性的存在形式。而“软实力”则是指除了硬实力外的个人素质,包括个人的品德修养、敬业精神、团队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是隐性的、持续的职业能力。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量的拥有强大“硬实力”的博士研究生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在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和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高校教师的质量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之间,特别是高校教师的软实力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期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高校教师软实力是一种持续的职业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教师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需要自己具备雄厚的实力,这种实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教师胜任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本领特别是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和效率。研究生毕业时,个人拿到的毕业证书、硕士或博士学位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等,这些只能说明其经过了这几方面的理论学习程度和基本操作能力。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硬实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等硬实力,这是教师的基本功。高校教师的软实力是其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是一种影响力和吸引力。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还包括个人品德修养、深厚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思维情感等,而且随着职位的提升,这些软性技能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来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固然重要,而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有了这种实力,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就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职业变动,对于胜任工作乃至于脱颖而出的助推作用则尤显突出。所以,提升高校教师的软实力,更重要的是赋予其一种持续的职业能力。
二、制约高校教师软实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软实力”是教师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的内在品质与格调。但是,長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以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软化等,制约了高校教师软实力的提高。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高校教师也是从接受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逐步成长起来的。不可否认,他们也受到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只关心那些与考试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忽视其他知识以及情感、意志等培养。学生进入大学后,许多高校一直比较强调“硬实力”,再加上受市场经济功利思想的影响,导致很多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学一门专业技能而获得谋生的本领,只要拿一张大学文凭,自己就是社会的有用人才,自然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英语要过级、计算机要过级,要拿到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没有硝烟的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进入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大多学生又忙于发表论文、完成实验等硬性学习任务,仍然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固态知识的增长,对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最终成为掌握了某种技能的工具,而忽视了自身软实力的培养。近年来,拥有高学历的高校新进教师大多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的培训,影响了其职业能力的发挥。
(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
当前,一些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重科研、轻教学”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使“重硬轻软”现象比较突出。重学历学位,轻人格品行;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著作、项目的数量和级别,轻学识修养与发展。在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过程中,过分凸显学历学位和职称级别、课题奖项的级别、论文的级别和数量等硬实力的权重和地位,对于无形且难以量化的教师的学识修养、人格品性等软实力于无形之中被弱化甚至被遗忘。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一方面又把可以量化的科研成果当成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的硬性条件。科研与奖金挂钩,与职称相关。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表彰很多,但是奖励很少;科研方面的成就几乎都是重奖。科研评价差的教师,教学再好也很难晋升;相反,科研成果显著的,哪怕教学评价差些也容易晋升。这样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使不少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得过且过,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一些老师“只看科研成果,不管教书育人”,也根本谈不上提升教学水平。这些不仅影响了教师软实力的提升,从长远看,也会严重影响了学校基本职能的全面发挥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软化
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对学生的学业、价值观、为人处世等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全国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理论素养较之从前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与日俱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他们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旗帜下,高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历、注重科研成果等硬实力,较少注重一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品德修养等软实力。一些高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部分教师素质低下、道德缺失等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都有待提高。
三、高校教师软实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软实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高校和教师自身都需要通过努力,提高软实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单一依赖专门的“思政课程”来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提出,“挖掘专业课程与综合素质课的育人效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就是说,在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深挖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基因”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大学所有的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所有的教师都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理念特别是“价值引领”始终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的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使所有的教师在知识传播中突出价值引领,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发展,师德为要。教育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累积,而是人的灵魂教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由衷关爱和对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应,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融。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先进的理念提升自己,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成为高尚品德的示范者和践行者。无数的事实证明,只要教师能够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影响感染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激励学生,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这既是教师软实力的影响过程,也是教师软实力的魅力传播和完美体现,对大学生软实力的提升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使其自觉地塑造和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三)制定科学的教师评定考核机制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不仅与教师个体的努力程度有关,更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定机制有关。教师个人素质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统一体,教师软硬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成效。过度功利化、指标化和数量化的评价体系,这种“重硬轻软”现象,给那些潜心教书育人、师德高尚的教师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职业怠倦,不仅抑制、阻碍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难以使教师潜心治学并保持研究的客观性,最终必然会成为影响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以,高校要以凝聚人心为动力,注重教师的主体精神和生存状态,强化民主管理,走出“唯硬实力论”的误区,坚持“两手都要硬,两手一起抓”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教师评定考核指标。引导和鼓励教师建立和形成先进的、带有个性意义的理想信念、教学风格和学术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学识修养和品格修养,促进教师软、硬实力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四)教师要反躬自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思维情感是教师作为人类魂灵工程师的首要内在和光芒体现,是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人格魅力和思维情趣的首要源泉。反躬自省,本质上是主体自主发起的一种意识活动,自己做自己的监督者,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丰富自我反观实践,发现问题,凝练提升自己的新思想、新理念。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渊博的学识修养,必然产生才学魅力和磁场吸引力。教师自己对教育、对教学中某些要素、对教育教学活动结构的独特的整体性认识和理解,是其真正本领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和反映。一个有思想、有魅力、有精神感召力的教师,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人工智能新时代,面对“刷屏”长大的一代,教什么、怎么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认真反思,敢于学习和改变,主动适应新技术对教育的变革。这要求老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在“博、深、精、活”上下功夫。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业、勤业、守业、精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超越自我,不断进行改进、创新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充满新时代特色和气质的教学风格。对照师德规范,常反省多修正,力争德与位配、德与身齐。以言、行、身、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成长为品行端正、师德高尚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