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个案研究
2020-06-04黄云杨会芹孙早迪
黄云 杨会芹 孙早迪
[摘 要] 孤独症儿童目前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围绕这一群体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音乐治疗这一学科在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仍相对较少。
[关键词] 音乐治疗;孤独症;人际交往;干预研究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黄云(1983—),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治疗、音乐教育;孙早迪(1986—),石家庄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教育(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9-0092-02 [收稿日期] 2019-08-15
一、孤独症儿童与音乐治疗概述
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二、个案干预研究
本课题选取一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个体与团体相结合的音乐干预治疗。
(一)研究对象
果果(化名),女,2012年出生,由母亲带大,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父母无既往病史。三岁半时医院诊断为自闭症,不喜欢别人碰触,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不喜欢与人交流,存在沟通障碍,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听从教师的简单指令,和同伴基本没有交流,参与活动时较为被动,喜欢安静地听音乐,很少唱歌词。
(二)研究方法
奥尔夫音乐治疗法,由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于德国。该方法是把音乐、舞蹈、语言、节奏融合在一起的音乐行为教育法。后来其中的奥尔夫即兴创作被运用到音乐治疗中,成为“奥尔夫即兴创作音乐治疗”方法,也被称为“临床奥尔夫的音乐治疗”。聆听法,通过各种听音乐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都设有短期目标,根据果果的具体表现确定其“靶行为”和“靶目标”。
(三)研究工具
1.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测量。(1)打击类乐器:鼓、铃鼓、大鼓、响板、三角铁、碰铃、沙锤、梆子。(2)键盘类乐器:钢琴。
音条类乐器:铝板琴、木琴、钟琴。(3)音乐感受力表现:拍手、跺脚等简单节奏练习、唱简单的儿歌、模唱简单类儿歌、跟随快节奏的乐曲即兴舞蹈、跟随慢节奏的乐曲即兴舞蹈、跟随儿歌做简单的歌曲表演。
2.评估量表。(1)《音乐治疗评估表》,包括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认知能力、情绪、交往及使用乐器的情况等部分。(2)《音乐治疗活动记录表》,记录每次果果上课时的具体情况及主要课上内容。(3)《个案资料调查表》,包括个案的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程度、主要监护人等的基本信息情况。
(四)研究过程
1.前期评估。正式制定治疗方案前,课题组对果果进行了2周共3次的观察评估,主要针对其乐器使用情况、交往能力、情绪、认知、音乐感受能力方面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只记录果果的表现情况。根据前测结果,将果果的长期目标确定为:(1)通过音乐治疗训练提高果果的语言表达能力;(2)促进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能和同伴们一起进行简单的游戏。
2.干预过程。本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共实施二十四次干预,下面对这四个阶段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描述。
第一阶段:治疗初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第1~4次)。果果第一次和妈妈进入治疗室,神情略显紧张,拉着妈妈无目的地四处走动,直到看到打开琴盖的钢琴时才停住脚步,并尝试着用手去触摸琴键。治疗师趁机唱起《你好歌》,果果有些惊讶地看着治疗师唱歌,在老师的示意和妈妈的帮助下,可以跟着治疗师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握手和拍手。当老师拿起三角铁时,果果没有主动上前拿,只是注视着老师的动作。当老师将乐器送到果果手里时,果果没有反抗,并尝试着敲击了几下乐器,之后的半节课果果一直拿着三角铁边走边敲,有时敲敲墙,有时会用三角铁敲敲琴键。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师曾在钢琴上弹奏果果喜欢的歌曲《找朋友》,果果会站在钢琴边用三角铁敲琴键。第三次来到治疗室,果果略微熟悉了些环境,第一眼看到了钢琴,很快坐到钢琴前并打开了琴盖开始弹奏。当治疗师唱起你好歌并伸出手握住了果果的手时,果果经过犹豫但最终没有抽回手。但在唱名字環节果果并没有做出应答。治疗师拿出非洲鼓边拍鼓边演唱歌曲《来敲鼓》,歌词中有唱到请果果来敲敲鼓,果果似乎没有听到老师的歌声,自己一直在胡乱的弹钢琴,未做出应答。
第一阶段小结:在这一阶段中,治疗师对果果采取随意的态度,任由果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治疗室的乐器为果果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将果果的不安等其他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治疗师没有制止,并用即兴伴奏的形式对果果表示了支持。
第二阶段:玩转乐器,信任建立期(第5~9次)。第五次来到治疗室,果果对治疗室的环境已经较为熟悉。你好歌环节与老师握手时已不再排斥。唱名字时仍不会主动回答自己的名字,但在治疗师叫到果果的名字时,果果会抬头看一下治疗师。当看到桌子上的小乐器时,拿起了桌上的鼓槌,并拉着治疗师的手,示意治疗师坐到鼓前敲鼓,果果自己拿着串铃随手摇晃,治疗师会意,跟随者果果的节奏开始敲鼓唱歌。第九次来到治疗室,治疗师拍手带着果果唱你好歌,果果配合着治疗师拍了几下手,并跟着治疗师唱了最后一句歌词。当治疗师唱《哈巴狗》时,治疗师问小狗怎么叫?果果学小狗汪汪叫了两声,并笑着开始在地板上边爬边学小狗的叫声。治疗师唱《找朋友》时,果果一直在笑,当治疗师问果果的朋友在哪里时,果果手指门外笑,并未用语言回答治疗师的问题。
第二阶段小结:这一阶段中,治疗师与果果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不仅增加了果果的目光对视次数,还有了主动语言,虽然语言多以词组为主,但仍有了很大的进步,初步体验到了与人交流的快乐。
第三阶段:音乐能力发展期(第10~20次)。第十一次来到治疗室,治疗师打着拍子唱《你好歌》,果果跟唱了一句歌词便跑到钢琴旁边坐下开始弹琴。虽然弹的毫无章法,没有旋律感,但弹琴的认真劲儿真像是一个钢琴演奏家。治疗师将大鼓拿到果果旁边,并敲出较为稳定的四分音符节奏,果果也开始跟着治疗师弹出了四分音符的节奏型。随后治疗师将难度加大,连续敲出带八分音符的四拍子,果果也将此节奏型模仿了出来。第二十次来到治疗室,这是个体治疗中的最后一节课。治疗师带着果果唱完《你好歌》,开始弹奏《小猫咪》。果果不喜欢,说要听《哈巴狗》,并在地上打滚学小狗叫。治疗师弹奏《哈巴狗》,果果很高兴的拍手打拍子。在《虫儿飞》环节,果果会跟着律动慢慢摇晃身体。
第三阶段小结:这一阶段的课程让果果感受到了交流的快乐,越来越能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提高了果果的主动性。语言交流由词汇逐渐拓展到了简单的句子。
第四阶段:团体交流期(第21~24次)。自闭症儿童较为排斥交往,在为果果做个案的过程中,为了让果果能更好地与社会相融合,最后四次课程治疗师安排了果果和雯雯、浩浩一起做治疗。第二十一次课,果果见到有同伴很兴奋,在治疗师介绍完两个小朋友后,果果不停地喊着雯雯和浩浩的名字,并主动将小乐器送到两个小朋友的手里。第二十四次课,治疗师带着三个小朋友一起唱《你好歌》,并互相问好。治疗师带领三个小朋友一起做《围个大圆圈》的游戏活动,活动中三个小朋友要手拉着手一起围大圆圈和小圆圈,雯雯主动拉起了果果的手,果果并未排斥,并且很配合地随着治疗师唱了几句歌词。
3.干預结果。果果最初进入治疗室后在陌生的环境里会感到焦虑不安,尤其在妈妈出去后,她会高声叫着妈妈,无果后便会用手掌拍打自己的头部。果果最初对待乐器有些简单粗暴,使劲儿的敲打三角铁、用力地砸钢琴等。在和乐器对抗的过程中,当这些不良的情绪被宣泄后,也为果果接下来的人际交往打下了基础。
三、讨论及建议
1.对被试者采用先个体后集体的干预方法,可提高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干预过程中,治疗师先在个体治疗中对果果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当果果掌握了基本的交往能力后,再加入集体课中来。
2.音乐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音乐素材与音乐活动的难易程度要与研究对象的发展水平相符。果果属于学前期儿童,在曲目选择上应选取旋律简单、重复性较强的歌曲,必要时可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水平进行创编。
参考文献
[1]胡世红.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2]陈莞.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9.
Case Study of Music Therapy on the Interpersonal Abilities of Autistic Children
HUANG Yun, YANG Hui-qin, SUN Zao-di*
(School of Educatio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China)
Abstract:Autistic children are receiving extensive social attention at present, and psychology, pedagogy, medicine and other disciplines have had rich research results around this group. However, the research of music therapy in this field is still relatively few.
Key words:music therapy; autism; interpersonal abilities; interventio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