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思考》单元教学设想

2020-06-04江峰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议论文信息化生活

内容摘要:文化的发展,需要纵向的积累与创新,横向的沟通与借鉴。面对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全球化,人们更加需要丰富而深刻的思考。《文化的思考》,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智慧和视野,深化对文化的思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化 议论文 生活 信息化

一.总体目标实施

从广义上说,一切人类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都是“文化”。《文化的思考》,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第二册的第四单元,从体裁上说,属于议论文单元。学习议论文,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智慧和视野,帮助我们提高论说的技巧和说服力,深化我们对文化的思考。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理论高度阐释了传统的内涵和本质,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传统的两重属性,文章论证严密完整;《咬文嚼字》通过探讨文学现象、斟酌文字,倡导阅读写作中的谨严精神,对今天网络时代的学生们亦有警醒;《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通过流行的大众饮食文化看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小中见大,从现象到本质,立意深远,但今天则需重新审视地方化与全球化的复杂关联;《我若为王》所批判的皇权思想和奴才性格,放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虚拟想象的构思和大开大合的结构突转,深刻而尖锐的语言,堪称杂文中的经典。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和心灵的成长,从而达到文明和文化的人格建构,这便是鲁迅先生所谓的“立人”。

二.教学过程实施

高职一年级多为女生,他们普遍喜欢感性优美的散文,对于说理性的议论文兴趣不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设计,连接文本和课外资源,启发学生主动探究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就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

1.通过活动型情景导入,为教学创设愿景。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我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发觉“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学习任务。在《咬文嚼字》中,我将以成语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去试着解释“咬文嚼字”本身的意思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从学生喜爱的可乐薯条及圣诞节等流行文化现象入手,《我若为王》让学生想象自己有一天做了万人之上的君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就是道德信念。这些活动情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创设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动机,连通了对文本的探究,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化,理解文明。

2.优化、创新、科学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议论文大多由事及理,由浅入深。因此,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使学生能快速筛选出关键语句,理清作者的观点和思路。而从课题入手和突破,设置重点问题,整体感知,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文化》中,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又是文化传统,二者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作者的态度又如何,文章的脉络便一目了然。《咬文嚼字》首先从题目本身的意义出发,进而找到并理解课文中“咬文嚼字”的特殊含义,文章便是以此展开,即咬文嚼字是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以及怎么做。《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表达”便是内涵和特点的意思,那么麦当劳来到中国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不变,变与不变说明了什么,顺理成章引出“全球化”这一实质。《我若为王》从“若”字生发,我成为王后是怎样的情景,我的态度和感悟,继而思索王权的根源,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

3.配置资源,打通经验,实现文本、生活、知识的互动和生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为了将课文的原理更好的被学生理解和运用,我设置了较多的课外资源。在《传统文化》一课中,我补充了很多的图片来说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特点,用女性审美的变迁来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渐变性,用老北京的四合院和90年代的苏州小区来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稳定性),最后以当下学生熟知的蔡徐坤和当年的李宇春来讨论今天对于两性审美的变化。《咬文嚼字》中,为了说明课文的道理,我又补充了诸多的文学材料,用《西游记》当中观音和孙悟空的经典台词来揣摩不同的句式带来的不同情感,用鲁迅的《社戏》中等候“叫天”的一段来体会鲁迅有意“啰嗦”的意味,又让学生在贾岛“推敲”后紧接着去推敲“春风又到(绿)江南岸”……这样趁热打铁的效果,使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实用起来。在《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中,我同样用了大量鲜活的图片来说明麦当劳适应中国文化的表现,推荐学生观看影片《推手》,以便更好的了解课文所说的“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4.任务探究,深化文本,真正实现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所谓任务和作业,都是为了深化文本,实现课堂由内到外的的延伸和拓展。在《传统文化》的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任务,课文结束,我又布置了一份写作,就当下兴起的“汉服热”,发表自己的观点,将理论现学现用,锻炼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在学生对贾岛的推敲还意犹未尽之时,我便布置了一道“推敲再辩”的写作题,对古人甚至是朱光潜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质疑,而课后整理并展示平时所咀嚼到的好句子,进行互评互析,则真正实现了《咬文嚼字》的目的并提升语文素养。在《麦当劳》一课中,我设计一个实践性更强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去做一名常州地方文化的推广者,设计一份推广方案,此举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我若为王》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大胆例举今天仍然存在的“王权”和“奴性”,推荐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进一步理解鲁迅对“奴性”的犀利批判,“我若為臣”的写作题,激发学生逆向思考。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旧知和新知的融会贯通。《文化的思考》,为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文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实践当中去,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建构。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实施中,首先让学生快速筛选出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脉络和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和实践。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材料,如文学经典、图片、影像等。同时,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微助教,在平台上开启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性化的观点。比如在《咬文嚼字》当中谈到句式不同带来的感情不同时,有一个用“酒”、“喝”、“好”三个组句的讨论题目,所有的同学都可以自行组合,又调动了探究的积极性。而在讲到贾岛“推敲”的例子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讨论用“推”还是“敲”好的问题,我又采取了微助教的分组讨论的模式,大部分同学都根据诗歌前几句寂静的感觉认为“推”好,也有小组认为“敲”好且认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宜”等出乎意料又令人惊喜的答案。同时,微助教平台也很好的帮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如在《麦当劳》的课前,我就布置了一份“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的任务,如果在传统的课堂可能需要同学去制作ppt、卡片等,而借助于微助教,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来展示预习成果,非常便捷。《麦当劳》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布置了一个外国流行文化(如“韩流”)的分析,学生可以借助课文“麦当劳”的理论,也可以课后手机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将自己的成果上传到微助教平台,在第二节课进行展示。课前,我也在平台上上传一些预习资料,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背景,比如在上《传统文化》之前,我在微助教上传了李慎之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谈到80年代的“文化热”,在《麦当劳》课前上传了J.L.Waston的《美国文化中国制造》,《我若为王》的课后,我又给同学上传了鲁迅的《灯下漫笔》供他们延伸阅读。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应用,最大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拓展、深化传统教学。

当然,信息化只是辅助手段,如何恰如其分的运用,如何合理的分配时间,又如何让课外的资源更为精准得服务于文本,学生有没有真正得理解课文涉及的文化内涵,学完之后又建立了怎样的文化品格……借用朱光潜老先生在课文中的话结语:“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语文第二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江峰,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议论文信息化生活
议论文阅读专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