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2020-06-04储晨
储晨
[摘 要]预算管理是高校最大限度支持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广泛运用、中央及地方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双一流”大学及现代化大学建设快速推进,高校预算管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提出实现学校各管理系统与预算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體系、加强财务报销系统数据整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建议,旨在提高高校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预算管理;资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0.007
[中图分类号]G6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0-00-02
0 引 言
在教育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财务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肩负着更重大的历史使命。预算管理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支持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在有限的资金供给条件下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预算管理工作新思路、切实加强财务宏观调控和绩效管理、扩大资金有效供给,对高校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1.1 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财务工作方式不断革新,而预算管理方式的创新必然与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的应用使业务部门上报预算申请、填写预算绩效目标、中期预算调整等都得到更加规范化、痕迹化地管理,为高校加强预算分析、规范预算执行、改进预算管理机制提供了最基本的系统支持。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如软件管理、业务融合等问题,给高校在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能力、加强系统稳定性和实用性提出挑战。现阶段,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功能较单一,对预算编制、数据分析、执行监督、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功能,高校预算管理系统还将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进步、预算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
1.2 中央及地方不断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时代要求下,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等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强化责任约束,力争3~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高校应顺应时代要求,检视问题、立足实际,创新预算管理方式,加强结果导向,建立健全符合本校管理实际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1.3 学校高速发展与资金供需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来了高等教育发展转型升级、质量提升的新要求,高校不但要提供因招生比例扩大、规模不断扩大需平衡的软硬件配套资源,保障日常运行,更要加大发展性资金投入,支持学校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学,增强学校竞争力,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确保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有限的财政拨款资金难以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资金投入需要,给高校创新预算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绩效提出更高要求。
2 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2.1 预算论证不充分,部门联动性不强
预算编制涉及校内各部门经济信息、绩效目标等综合平衡和统一规划,但目前预算编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由于业务部门联动性不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财务预算编制往往参照基期数据,采用增量法结合定额管理的预算编制模式,对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变化和可能存在的浪费缺乏科学调节机制。业务部门提交的预算申请对各预算项的经济科目、测算过程、工作任务、执行进度、达成效果等规划不够详细,容易导致预算编制固态化、预算调整多、预决算差异大。同时,预算编制数据不合理会致使预算控制失去可操作性,预算考核标准脱离实际,进一步影响次年预算编制。
2.2 预算执行控制弱,缺乏动态追踪监督
预算执行力是发挥预算资源协调作用的关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预算调整频繁、期末突击用钱等问题,大大削弱了预算刚性,也难以有效反映经济业务开展情况,可能导致资源浪费问题。预算执行过程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定期沟通和追踪,对预算执行的监控着眼于预算执行进度的统计和预算调整的审批等方面,而对各部门经费管理方式、执行进度差异原因、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存在浪费迹象、支出测算差异原因等方面缺乏动态追踪和分析研究,对资金的用度、去向缺乏合理化分析,难以对预算执行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无法为以后年度预算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2.3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考核问责机制
预算绩效考核和执行结果运用是规范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力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对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核缺乏透明度和影响力,预算执行结果没有直接与预算增减挂钩、绩效目标的完成缺乏问责机制,直接导致部门预算执行的原动力不足。此外,现阶段的高校预算绩效考核体系普遍存在可操作性低、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等问题,缺乏一个纵向可追溯、横向可对比的考核指标体系,难以对各业务部门进行科学、规范考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强结果导向,力争3~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高校改革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3 高校预算管理改进措施
3.1 实现学校各管理系统与预算系统互联互通
随着信息化建设逐步融入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分别对国有资产、基础建设、科研项目、人事信息、学生信息、合同信息等设计了相应的管理系统。预算管理涉及学校各部门经济信息汇总和数据统计分析,与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相关信息联入预算管理系统,提高预算工作对数据与信息的掌握水平,有助于提高预算工作效率。一方面,要将预算管理系统与合同管理系统、人事信息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对接,时时查看准确、统一的基础数据、相关资金去向与规划进度,为预算编制提供支撑信息,为预算执行动态监督提供信息分析平台,便于形成资金使用动态走势图,发现预算执行异动。另一方面,将预算管理系统与财务报账系统联通,对项目收支情况进行全面追踪,实时分析对照预算测算明细与年度内收支信息,监控预算执行进度,为预算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项目管理者可通过联通后的预算管理系统查看自己的收支明细,对照预算绩效目标,及时调整支出规划,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自我监督。
3.2 将预算工作人员配置逐步向管理型倾斜
高校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相关工作主要由财务处预算部门牵头完成,很多高校预算部门还肩负各种项目协调、文件起草等综合业务,时间紧、任务重、人员配备不足。提高预算战略导向作用、增强部门联动性、提高预算绩效考核科学性等,需要长期与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做大量的动态监控、分析整理、对比测算、细化分解等工作,从而提出有据可依的资源优化配置建议,为决策者做出战略统筹部署提供有效信息,这就需要高校将一直以来较为薄弱的预算执行监控、预算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独立出来,设立专人负责各项细化管理工作,形成权责明确的岗位责任体系,加强管理型人才的配置和培养,破解“重编制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
3.3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强化预算约束力和执行力,需建立健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体系。高校现有预算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导致资金运行过程缺乏参照标准。近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了各项有关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文件,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修订原有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梳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考核、考核结果运用的细化规定,为各部门做好预算规划、合理制定绩效目标及自审自评等工作提供指导标准。其次,将学校战略目标与预算编制结合,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对各部门预算申报所需订立的工作计划、绩效目标和资金测算方式做出明确规定。再次,制定预算编制科学性论证机制,引入零基预算,定期对预算结构合理性进行论证;规范预算调整程序,对预算调整的可预见性做出區分化规定;建立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定期汇总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实时监控预算异动。最后,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建立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强调结果为导向的原则要求,将预算绩效考核结果与预算增减挂钩形成细化规定,并落实责任主体,建立绩效考核问责机制。
3.4 加强财务报销系统数据整合分析能力
财务报销系统的应用给预算执行分析提供了充分的存储数据,高校应以报销管理系统为基础,加强其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数据处理功能。一方面,统计、查询、整合各项目报销的资金量、用途、预算执行进度等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加强系统对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功能,建立预算项目执行数据的横纵向对比平台,充分发挥信息资产价值,实现预算执行过程的动态监控,并为优化资金配置提供合理可靠的数据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先梅.高校全面科学化预算管理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8(2):48-51,83.
[2]刘罡.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8(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