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写作资源开发

2020-06-04王海燕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岭南作家

王海燕

内容摘要:在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怎样开发地域文化是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分析写作文体中的散文写作我们会发现一些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写作缺失个性、写作技能不足、写作内容空洞。分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写作资源的开发,以杨石、杜埃的散文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写作主题和素材的选择都带有明显的岭南特色。在50到60年代初,岭南的广东的作家群将南方地域的景色和民俗人情结合起来,他们的创作曾活跃一时,有“岭南散文”的说法,其中包括秦牧、陈残云、林遐、杨石、杜埃等作家,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风情和地域景象成为了这批作家笔下的描写内容和对象。

关键词:岭南 地域文化 散文写作 资源开发

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岭南“山颂”

我们知道作家的创作与本土本乡地域文化关系密切,文学史上以地域所形成的流派和作家群体有很多,如京派、海派、陕军、鲁军、湘军等。地域文化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资源,从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观念等都影响到作品风格的形成。建国后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具有岭南特色作家群,在以岭南风土人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某种创作共性后却又有着各自的艺术风格。

作文散文这一文体,学生在写作过程常常苦于不知如何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文章,使得其作品出现了千人一面,感情空泛无病呻吟、题材老旧表达晦涩等问题,怎么开发写作课程资源,在地域文化的视野下以杜埃、杨石的散文为例来说明其作品题材和素材的选题上怎么体现岭南地域文化。

杜埃原名曹伟美,1914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莒村,他的创作多以岭南的山水景物为题材,以抒情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一幅幅清新、素净的图画,独具魅力的粤东苍山奇异景色,总是引人遐想的,在以山水等景物为载体来传达作家的感情的同时也展现了岭南风光,而同样是出生于大埔的作家杨石的作品也多对岭南风土进行介绍,在写作过程如述家常、娓娓道来,语言平易朴素,在展开对故事的叙述中,十分注重对当地生活风貌和人情的描写,从而传达了特定的地域文化。

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风情和区域景象使杜埃的创作带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作者因为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间,所以他笔下多有山景,在很多篇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倾注的深厚感情。

同样出生于广东大埔的杨应彬,笔名杨石,他的家乡是粤东大埔,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从其散文集《岭南春》,诗词集《东湖诗草》、《东山浅唱》等都可以看到家乡对他的影响是长远的,所以他的作品并非单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很自然的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在里面,使得情景很自然的交融在一起。根据作家的立场和审美纬度,有意的选择岭南特色的景物来进行描写,借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艺术地再现了岭南地域环境。

是的,岭南地区山川秀丽,地杰人灵、名家辈出,气候多雨湿润,由于中原的历次大量移民南下和海外贸易交往增多的影响,促使岭南文化有了开拓性发展并具备了兼容并包的特点,加上岭南由于地理环境便利,很早就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这从同样是出生于大埔的杜埃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创作有着共通之处却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走进他笔下那曲径相连,峰峦环抱、绿树掩映的美丽山村,你不禁会为这种清雅和谐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般的风光所赞叹不已,他的文章常常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经历,从他写山的景色中,我们常常可以领悟到革命历史文化,从“山”这一共同的景物中,作者是把自己的生命感情都融入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因此和杨石相比,杜埃更多的是注重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杨石则更侧重于对岭南风土的介绍。

岭南地区河流众多,自然风光婀娜多姿,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的奇景,更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杨石在桑塘篇里面写到“从粤、粤湘边界开始,五岭山脉象翻腾鼎沸的浪涛,以急陡的坡度直泻南海。到了珠江三角洲,剩下星星点点的山峰和岗陵,浮沉在云水低迷的沧海里。”文章笔墨张驰有度,浓淡相宜,在布景构图中处处可见山奇水秀,似乎在不经意的揮洒间处处可感受到葱茏的的绿色和朦胧的水气,在岭南,四季轮回的痕迹好象已经被悄然淡化了,生活节奏的缓慢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因此显得比较放松,在这片土地生活着的杨石在这些蓬勃生机的风景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在长期的生活体悟和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在明丽质朴中却透出一种诗意。

二.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岭南历史

大埔县处于粤闽交界的万山丛中,在大革命时,潮梅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这个山区的人民也参与了革命运动,在成立农协,演戏、唱歌和宣传打土豪、减租息的活动中,并且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埔北一带与闽西接壤,烽火相连,所以很多边缘乡村都成为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站,负责运送药物、食盐和通讯器材到中央苏区去。可以说,通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埔的革命历史是很丰富的,所以作者对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红堡垒》是作者1956年回乡后写的,里面描写到那被白蒙蒙的雾气裹着的崇山峻岭,并闪着银光的雨粒打飞腾着在雾气中飘洒下来的景象,在峡谷中穿行的那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使人进入到粤东客家人集居的苍山奇异的景色中,激起读者对岭南风光的向往之情。在描写客家人生活的山区环境中,这里的山不似北方的那种高山大川,少了那种宏大的气势,但与其质朴、简陋相比,却多了一种繁茂丰富,在那一波接一波层出不穷的山嶂中,也多了一种秀丽与内涵。由于写作背景是在50、60年代,所以文章的基调是明快激扬的,是充满希望的,粤东地区多山区,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作者颂山的主旨是在颂“人”,通过“山”的这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达与其相通或相似的精神、思想。“由于时代的限制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需要,这一时期的‘诗化散文所接纳的象征,几乎都是显在的公共性象征。换言之,这类散文中的象征几乎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比兴构成,其“意义”和“意义的表现”过于浅显明确。”因而杜埃的作品也有存在过于浅显的缺陷,写景散文写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生活环境,因而不可能只是单纯写景,写作总脱不了巨大的政治色彩。不同时期的作家处于同样的地理空间进行创作,而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形成的一系列的作品,在“物是人非”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域空间的贯穿性,而“山”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意象”,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就常常被赋予了明显的象征意义,代表着革命人民的坚强和不屈。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又使得作者的写作具有了特别的岭南风格,我们不是绝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但不可否定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但人们的活动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文学的地域特色。由于客家人是居山而住的,他们原本是中原一带居住的汉人,因战争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它主要是以土楼、围龙屋、以及华侨归国建的洋楼为代表的建筑物,这些房子他们居住的环境,体现着客家人的精神和客家文化。作者在《老贫农们》里,作者写到自己故乡的外祖伯婆家:“望着这熟悉的,不见一丈见方的小灶间,一口大铁锅,一个大水缸,一张衫木矮床,灶口那当凳子用的木头墩子,还是照样搁着。紧连灶间进去,便是黑洞洞的卧房,里面农具、粮食、衣柜、木柴、腌咸菜用的瓮和一些坛坛罐罐。”这是几十年前极富粤东山区居住特色的环境,可见其艰苦质朴的生活条件。

作家杨石在岭南春中写到“数九寒天的北国风光,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在祖国的岭南,虽然也薄带寒意,却仍是千山滴翠,百花争妍。”作家对南方的山水风景表现起来是得心应手的,秀丽的景物在作品中不仅是情感的简单符号,还成为了特殊的审美形象的再造,负载了地域的文化。

杨石散文的笔调是朴素而自然的语言风格,从写物而转入人,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中看到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从日常事物或者山水景色中发现其宏大意义,主要是抒发个人激越的情感,如从竹子的坚韧联想到它在革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在他的爱竹里面说到“我常和小伙伴们攀竹,捡竹壳,或者捉笋虫,挖笋子,嬉戏于竹林茅舍之间。”在一幅人和自然的和谐的画面中,人和竹子好象已经是融为一体。从竹子的传说到亲眼看到“苦力”用竹杠抬东西的惨况联想到竹子在穷人身上都有着压顶泰山般的重量,后面又写到和炮楼敌人战争中的我军靠着竹云梯胜利的事迹,结论是竹子从过去和苦难人民一起肩负重担到今天支撑着革命人民完成新历史使命。由于作者本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见识,经历过动荡的时代,在建国后,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安稳的局势使得作家在写作过程常常流露出澎湃的激情和自豪感。他善于利用物象来营造整体和谐,并多以物象来带出人物和场景,以精神的契合点来表达人物精神。

三.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岭南风土人情

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多相同的之处,以广东为例,全年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充沛,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因而我们可以在作家笔下看到这样一幅农业丰收图,“在粤东的揭阳岭、粤中的罗浮山、粤西的云雾山之线以南的地区,更是生气蓬勃。柑橘丛中,绿里透红,一串串果实压弯了枝丫,坠向地面;香蕉园里,硕大的蕉叶一忽儿半遮着蕉弓,一忽儿又甩开阔大的水袖,迎风起舞。”在这里出现了地域文化景观,气候特征,突出岭南的气候四季如春,温润多雨、物质丰富等特点,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温润和谐而又热闹生猛的景象,在此生活的人们更是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是相互发生影响和作用的,岭南地区四季如春,气候温和湿润,因而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性格上都比较温和而少尖锐的对立,重人情而显得比较中庸,在杨石的文章中我们看不到矛盾激烈的张力,多是从美丽的景物开始,从秀丽的山水入手,再转到对人或事的描写,以青山绿水同伴来冲淡悲痛的情感,给人以安慰,这是作家本性使然,但也是离不开地域的影响。

作家杜埃也有很多地方描写到客家大埔的风土人情,也多次提到他们家乡的小吃,比如过年的酿豆腐、清明的野艾糍、端午的蕉叶糍,都是很有客家特色的菜式。客家人由中原南迁而来,寄住在五岭南北的闽粤赣地区。“山”字伴随着客家人,有所谓“无山不成客”一说,客家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不断迁徙,大埔全是山区,而且都是比较险恶贫瘠的石山。所以在崇山峻岭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中,成立了赤卫队,坚持战斗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劳动人民在山区也没有屈服仍然坚持战斗。作者表达了他对革命和人生的执著的信念,他的文章贯穿着的一条主线就是对故乡和人民的责任感。杜埃的艺术创作是很有特色的,有着浓烈的新颖的民族风格,作者在展开对故事的叙述中,十分注重对当地生活风貌和人情的描写,带有地方习俗的家庭摆设和食物,具有粤东地区的小吃和节日活动, 如具有浓郁的南方风味的咸菜和笋饭等都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到南国特有的生活环境中去,在对这些地方的风俗描写中,更注重的是要衬托出人民在革命的风浪中是如何坚持战斗和心灵的纯洁美好,他把对地方特色的生活画面都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中,这是他写作的一个特色。

因为长期生活在广东,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作家作品语言带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并采用了一些家乡的谚语就显的很贴切自然,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这样更加深了读者对粤东人情的印象。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气候湿热,长年繁花似锦。南方温润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人都不太适应太大的冲突,在性格上面也比较委婉,这体现在作者即使是描繪重大的战争时也不会有太多轰轰烈烈的血腥场面出现。在抒发感情的过程中,作家没有大波大澜的情感起伏也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只是在朴实的叙述中,借助对景色的描写,倾吐心中的激情。

这其中也有地域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明末清初以屈大均为首的岭南三大散文家,他们的创作对于岭南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屈大均的“独上罗浮最高顶,一声长笛月光斜。”《夜上飞云顶》陈恭尹的“不知何处云,飞作兹山石。”《游七星岩》,梁佩兰的“人行沙岸看枫叶,鹤立秋田啄黍苗。”《石门道中》。岭南三大散文家在抒写游记中,用词的明快简单,在惊叹岭南山水的奇和异过程中气势磅礴,意境开拓,并在其中寄托个人的遭遇或对现实的看法和感慨。这对后来的作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杜埃的写作中,他用词色彩鲜明,富有鲜洁清新的气质,在写景色中多有涉及到人情习俗。“在风光迷人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闽粤山林特有的诗意和秀丽。杜埃写山,多插入对人和事的描写,表现出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了其广博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艺术感悟。在描述闽粤山林特色同时,往往带有抒情和议论,他自觉的追求具有乡土小说风味的创作特点,在朴实、细腻的描写中体现了当时人物的命运遭遇和抗争。

杨石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个性化风格并地域特色,又由于其创作多在建国后,因而离不开其个人心绪、激情和压抑不住的欣喜心情的表达,而这也正好折射了时代的社会情感。以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他的作品多是描述岭南风土人情,绘出一幅幅风景独特的图画,其写作风格离不开岭南的地理、经济、政治、气候、民俗和宗教等的影响。人物的活动是突显在自然环境中,作者的情感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这种抒发往往是淡而有致,余味无穷的,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独特的岭南风景画。

岭南作家的出现为岭南文学增添了必不可少的风景线,同时也拓展了岭南文化的言说空间。而这些对我们在进行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所生活的环境,关注家乡的历史,体会风土人情,在散文的写作中以自己深切的感受,写出具有个性而真实的情感。

四.小结

从文化的角度来观照作品的山水景物、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名人先烈等,其语言朴质,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特有的岭南风景对作家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在作品中的是作家在环境制约下所呈现的美学特征。地域是一种限制,同时也造就了作家独有的创作特色,岭南地区民众的生活、习俗、思维、语言、审美、价值认同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都能使得作家的创作都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分析杜埃、杨石散文中带有浓烈岭南色彩的散文,探讨写作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之路,我们将得到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中国文论选[M].江苏文艺出版社,王运熙主编,1996

[2]岭南历代文选[M].广东人民出版社,仇江选注,1993

[3]饮冰室合集[M].中华书局,梁启超著,1989

本文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16-2020创新强校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YPJXGG_C170426.

(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岭南作家
作家谈写作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我和我的“作家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