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对于现代人的生命启示
2020-06-04赵珩鑫
内容摘要: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许三观卖血记》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之一,主要讲述社会基层人物许三观多次通过卖血度过生活苦难的故事。本文主要分析许三观卖血的根源、过程、及其对现代人的生命启示。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向许三观一样,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善良、乐观品质。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 生命哲学 启示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之一,小说中的主人物许三观,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小人物,在多次的生活困难面前,选择通过卖血的方式来度过苦难[1]。小说围绕许三观生活苦难展开论述,通过一种“悲剧的喜剧式”手段,向读者展现许三观艰难困苦的生命经历的同时,让人们看到许三观面对苦难时候的坚韧生命力。分析《许三观卖血记》对于现代人的生命启示,引起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及其本质的深刻反思。
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卖血过程
1.主动卖血
许三观第一次主动卖血,是听到同村人说“有人要你的血说明身子骨结实,能卖血才能娶老婆”,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身子骨结实,另一方面是为了好面子在同村人面前证明自己,进而主动走上卖血之路。这是年轻时候的许三观,是一个对生命无知且愚昧的普通市井小民,从第一次主动卖血开始,为之后的命运发展埋下伏笔。许三观第二次主动卖血,是在发现妻子许玉兰与徐小勇曾是老相好且一乐不是自己亲儿子的事实后,产生的报复心理。他选择去卖血,用卖血得来的钱给林芬芳买补品。这个时候的许三观,渴望自尊,希望在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中找到生命的意义[2]。许三观在自己60岁也就是距离上一次卖血十一年之后,“为了想吃炒猪肝和喝黄酒而卖血,为了自己去卖血”。这个时候的许三观,已经摆脱贫困生活的困扰,想要为自己再卖一次血,但是在被采血人说“是猪血,不愿意再要”的时候,他瞬间感觉自己变成废人内心非常崩溃。他失去了原有维续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也是许三观认证生命过程的结束。
2.被动卖血
被动卖血是许三观卖血的主要形式,是因生活困境,在贫困、饥饿、疾病、压力下不得已的选择:儿子一乐在外面闯了祸为了赔偿别人医药费,许三观不得不被动卖血;上世纪80年代遭遇大饥荒,许三观一家人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许三观为了让家人可以吃饱喝足一次选擇去卖血;儿子一乐二乐到农村插队,为了让儿子有个好的工作安排,许三观再次卖血;儿子一乐生了一场严重的大病,为了给儿子治病救命许三观多次卖血。每一次许三观被迫卖血的过程,无不引起读者唏嘘,人们在感叹许三观悲惨命运的同时,也感受到这个市井小民身上的坚韧、顽强,以及“抑己利他”的高尚品质。许三观的被动卖血,不是为了自己,更多是为了家人,为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是许三观卖血的动力,也是他生命的重要责任。
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卖血根源
1.个人欲望引起
欲望是人的本性,是人们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及渴望。欲望其本身没有善与恶之分,合理的欲望能够催促人积极奋斗、努力前进,但许三观卖血根源之一在于个人的欲望。一是为了满足他“好面子”的欲望。“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文化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许三观是一个底层社会的市井小民,为了向同村人证实自己“身子骨结实,身强力壮”,踏上第一次卖血之路。二是出于“报复”的欲望心理,许三观在娶到许玉兰之后,才得知她之前和何小勇是亲密对象,出于报复心理,许三观卖血换钱讨好林芬芳,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3]。
2.生活困境所迫
许三观生活所在年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期间正值中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的浮躁、膨胀缺陷暴露无遗。许三观和诸多社会底层人民一样,保守贫困、饥荒的困扰。为了让家人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许三观多次走上卖血道路:为了赔偿儿子医药费卖血、为了让家人吃顿饱饭卖血、为了给生产队儿子补充营养而卖血、为了救治有肝病的儿子卖血。因生活的压迫,在饥饿、贫穷、疾病面前被迫卖血[4]。
3.社会环境导致
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状态,许三观在一个充满暴乱、社会运动、文化大改革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当时的社会普遍困境。因混乱的社会环境,导致许多平民百姓受害,导致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底层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可言。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缺乏抵御的能力,只能凭着顽强的意志力、在忍耐中生存。在这样艰难的社会环境下,底层市民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言变卖,只能卖力气、卖血。
三.《许三观卖血记》对现代人的生命启示
1.保持善良
许三观虽然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市井小民,但善良却是他的本性。首先,许三观是一个虽然愚昧但是心地善良的男人,在丝厂当送茧工,勤恳的工作,为自己从情敌何小勇手中抢过徐玉兰而感到自得,内心朴实善良一览无遗。其次,许三观还是一个善良的丈夫,与妻子许玉兰之间没有太多甜言蜜语,但是无论遇到什么困境一直相互搀扶,当许玉兰犯事被拉到街上批斗,所有人都指责许玉兰是破鞋,儿子都嫌弃的时候,许三观仍然为她送饭、维护她、打热水为她泡脚。此外,许三观还是一个善良的父亲,及时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许三观仍然视如亲子保护他。善良是许三观的本质,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温情、力量,尤其是在哪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善良在这个社会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品质,现代社会“善良”成为一个经常缺失的品质,应该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品质。
2.保持乐观
余华在塑造许三观人物以及命运线路的过程中,完全契合“苦难”的主题,面对生活、物质上的苦难,许三观通过卖血来解决,但是精神上的苦难,许三观是靠“乐观”在支撑。在别人看来,“卖血就是卖命”,但许三观却没有把卖血看做是太悲凉的事情,反而乐观的认为只有身子骨结实的人才能卖血,认为“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呢,在地里干半年的活也就挣那么多,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水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里的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还是那么多......”。虽然这是许三观愚昧的想法,但也是他在苦难面前一种乐观的心态。在别人议论自己的儿子、妻子的时候,许三观总是找到精神胜利转变法,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如此艰难的许三观尚且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生活在优越现代社会的我们,在苦难面前又如何不能选择乐观对待?
3.保持坚韧
在苦难面前不屈服,在压力面前不屈服正是许三观这个草根阶层的生命力表现,不可否认许三观是一个守旧、不思进取、小人之心的普通市井小民,但是草根阶层的坚韧品质也非常值得赞扬。一方面,忍辱负重是中国底层人民的一种乡土特质,在战争动乱、贫困饥饿、阶级压迫面前底层人民选择“逆来顺受”,将忍耐作为安身立命之道。在巨大的生活苦难面前,许三观仍然热爱家人、热爱生命,当家人遇到苦难的时候立刻变得强大起来,即使是卖血甚至卖命,都顽强应对。正是因为他坚韧的品质支撑他一直走下去,支撑整个家庭的生存。因此,苦难会摧残人们的身体、心灵,但是只有不放弃、保持坚韧,才会爆发勇气与后劲。
四.总结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采用一种诙谐、幽默、平和且温柔的方式,描述着许三观经历的巨大苦难,描绘在复杂且动乱社会年代下底层市民应对苦难的坚韧、顽强,展现草层阶级顽强的求生欲望,揭露社会荒谬的同时展现许三观在苦难面前乐观、善良、顽强的生命哲学。许三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一共有11次卖血经历,从最开始的主动卖血寻求生命认知,到后来的因承担责任而被迫卖血,这是一个从主动到被动卖血的过程,也是许三观命运发展的过程。《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许三观,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保守贫困、饥荒的困扰,这是当时社会多数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写照,卖血也正是起源于这些生存的困境。从许三观卖血的经历,以及许三观卖血根源的分析,看到血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是许三观的生命哲学,这些对于现代人的生存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强,张娟娟.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性格[J].农家参谋,2019(03):250.
[2]汪洋.论《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59.
[3]翟星宇.论《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艺术[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8,26(01):76-80.
[4]李文昕.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对民间伦理的认同[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124.
(作者介绍:赵珩鑫,海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汉语言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