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作龙香双凤拨:苏轼的琵琶情怀
2020-06-04许多忠杜小帆
许多忠 杜小帆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苏轼“琵琶词”中描摹琵琶乐妓、琵琶乐曲和弹奏琵琶技艺等角度考察苏轼的琵琶情怀。通过“琵琶词”刻画出琵琶女容貌姣美、技艺超群、多情哀怨的形象特征,表现出琵琶音域宽广、旋律动人、曲调丰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琵琶 琵琶词 情怀
苏轼对琵琶的钟爱,从其创作“琵琶词”的数量便可见一斑。据笔者检索统计,在《全宋词》中涉及“琵琶”意象的词作有250余篇,苏轼创作的“琵琶词”就有9篇之多,流传下了《虞美人·琵琶》《诉衷情·琵琶女》《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菩萨蛮·述古席上》等琵琶佳作,更有通篇描写琵琶乐曲的《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等名篇,因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魅力,无论是寄托相思之情,描摹哀怨忧愁之态,抑或吐露曼妙风趣之感,琵琶皆能尽得风流,可见,琵琶是最受苏轼青睐的乐器。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对琵琶乐曲独道的体悟,一次次细腻而又深情的描摹琵琶、琵琶乐妓、琵琶技艺,抒写琵琶情怀。本文试将苏轼“琵琶词”从内容角度分类,来探析其琵琶情怀。
苏轼“琵琶词”按照描写的内容加以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描摹琵琶乐妓的“琵琶词”
苏軾“琵琶词”对琵琶乐妓千娇百媚形象的倾情描摹,侧重于对琵琶乐妓外貌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举例如下:
1.外貌描写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诉衷情·琵琶女》)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鹧鸪天·佳人》)
裙带石榴红。……长在环儿白雪胸。(《南乡子》)
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菩萨蛮·述古席上》)
《诉衷情·琵琶女》一词中,“肤莹玉,鬓梳蝉”,从正面着笔描写琵琶女肌肤洁白如美玉一般洁白无瑕,鬓角也经过了精心修饰,如一枚秋蝉的羽翼栩栩如生的点缀在鬓角。“绮窗前”,雕刻精美的窗户作为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空间环境,进一步反衬出琵琶女的美貌,娇美的容貌和优雅的环境等实写的笔法并不能将琵琶女和一般容貌姣好的女子区别开来,结尾处将明月人格化,像是“素娥”特特随人,又好似“婵娟”刻意与之争奇斗艳,更加衬托出琵琶女倾国倾城的容貌。《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则惜墨如金,没有从正面描写容貌、装饰和环境,仅用“醉脸春融”四字描摹其神,弹奏琵琶的少女双颊绯红,娇媚却不庸俗,靓丽却不妖艳,使人如沐春风。“斜照江天一抹红”,看似是景语,却饱含深情,与琵琶女绯红的双颊相得益彰,表述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鹧鸪天·佳人》运用白描手法,正面描写琵琶女的服饰和容貌。“罗带双垂”,腰间的丝带自然垂落,明人沈际飞云:“‘画不成三字精。仙染与俗墨异”。“殢人娇态”,正面描写琵琶女姿态轻盈迷人。“酥胸斜抱”、“天边月”,琵琶斜抱在胸前,宛如天边的一轮明月。“玉手轻弹”、“水面冰”,纤纤玉指轻轻弹奏琵琶,声音清脆悦耳。前三句从视角着笔,后一句从听觉着笔,描摹出一位雅致窈窕的琵琶女。《南乡子》采用“石榴红”的裙带和“白雪胸”等视觉色彩强烈的语词刻画琵琶女形象。《菩萨蛮·述古席上》则用想象的笔触,深入琵琶女的闺阁之中,描写枕上泪和眉心晕,塑造了一位重情重义的琵琶女形象。
2.心理描写
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诉衷情·琵琶女》)
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
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鹧鸪天·佳人》)
一点灵犀必暗通。何处遇良工。(《南乡子》)
《诉衷情·琵琶女》一词中,“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把闺阁中女子微妙复杂的情感凭借琵琶的曲调传达出来,“分明”、“都向”表现出琵琶女技艺的精湛和幽恨的深切。这两句从心理描写着手,触碰到了琵琶女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减字木兰花· 赠小鬟琵琶》中,“已属君家”表明小鬟对心上人已经芳心暗许,“从容等待”一则因为她处于豆蔻之年,二则与心上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鹧鸪天·佳人》中“事”有“无限”之多,“情”有“许多”之众,“四弦丝竹苦丁宁”,“苦”字将琵琶女愁苦哀怨的情态愁态形象的再现出来。《南乡子》中“一点灵犀必暗通。”巧妙化用“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处遇良工。”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困惑。
二.描摹琵琶乐曲的“琵琶词”
苏轼“琵琶词”中对于琵琶乐曲的描摹,是通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象物体来表现抽象的音乐体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可感的比喻,来展现琵琶乐曲的独特魅力,琵琶女技压群芳的弹奏技艺。笔者将苏轼“琵琶词”对琵琶乐曲的描摹,分为整体描写和局部描写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1.整体描写
苏轼以全篇来描摹琵琶乐曲的词作,有两首,分别是:《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和《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通篇运用比喻描写琵琶乐曲。以“空床响琢”比喻琵琶音域空旷,清脆悦耳如打磨玉器,以“花上春禽”、“冰上雹”比喻其时而如春天花丛中的鸟鸣,清脆婉转,时而如落在冰面上的冰雹,繁密冷峻,以“醉梦尊前”和“风入坐寒”比喻其梦幻缥缈和凄清寒冷,以“春水流弦”和“霜入拨”比喻其流畅欢愉和萧杀肃静,以“月堕更阑”衬托其“宫高奏独弹”的高亢嘹亮。多年后苏轼在诗中犹然忆起当时在海州石室听弹琵琶的情景:“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和蔡景繁海州石室》),可见苏轼对琵琶艺术的钟爱与陶醉。《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一词是根据韩愈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夜深人静,灯火忽明忽暗中,一对青年男女柔声细语诉说衷肠,“弹指泪和声”可见,弹奏伊始,声调轻柔细腻而略带哀怨。“忽变”表现出变化之猝不及防和对比之鲜明,写曲调由低婉哀怨到气宇高昂,“回首”两句,以景语形容曲调之悠远缥缈。百鸟争鸣,唯独彩凤孤傲不鸣,高音突起,曲调转向艰险,像是从极高之山巅跌落极低之幽谷,至此,乐曲戛然而止。词的末尾部分,则从倾听者的角度表达了“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无泪与君倾”等异常强烈的感受,用以烘托琵琶弹奏者无与伦比的演奏技艺。苏轼运用大自然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无形的琵琶乐曲转换为有形的具象事物,该词虽是对韩愈诗歌的改写,却也融合了苏轼对琵琶乐曲的独特感悟和情怀。
2.局部描写
对琵琶乐曲的局部描写,也有精彩精美绝伦的词句。例如:“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苏轼《鹧鸪天·佳人》)“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诉衷情·琵琶女》)“拨弄么弦。未解将心指下传。”(《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或描绘场景,或描摹声音,运用白描、夸张等艺术手法,皆能形神兼备。
三.描摹弹奏琵琶技艺的“琵琶词”
苏轼“琵琶词”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技艺主要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加以展示的。
1.正面描写
拨弄么弦。(《减字木兰花· 赠小鬟琵琶》)
细捻轻拢。(《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愿作龙香双凤拨,轻拢。(《南乡子》)
《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中“拨弄么弦”描述弹奏手法。《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南乡子》中“细捻轻拢”、“轻拢”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轻拢慢捻抹复挑”,其中“拢”、“捻”是琵琶女在弹奏过程中运用的演奏技法,赞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2.侧面烘托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虞美人·琵琶》)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诉衷情·琵琶女》)
停杯且听琵琶语。(《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未解将心指下传。(《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
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菩萨蛮·述古席上》)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虞美人·琵琶》“定场贺老”引用唐代开元时期弹奏琵琶的高手贺怀智的典故,“七岁文姬”引用蔡文姬自幼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借用古代音乐额典故,表达他的音乐观。
《诉衷情·琵琶女》“小莲初上琵琶弦”借用北齐擅长弹奏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小莲”赞许琵琶女的技艺,“弹破碧云天。”一个“破”字,运用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强调其高超的弹奏技艺。《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中“停杯且听琵琶语。”“停杯”二字说明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使宴席上的众人不得不停下手中酒杯,侧耳聆听“琵琶语”,而“琵琶语”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弹奏琵琶的乐曲声比作琵琶在喃喃细语的说话。《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中“未解将心指下传。”琵琶女弹奏时将细密的心思通过弹奏琵琶传达出来,彰显了琵琶女的演奏水准。《菩萨蛮·述古席上》中“相思”拨断了琵琶索,可见相思之情的浓烈和炽热。《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从倾听者听完乐曲后内心的激动和坐立不安,展现出成功的弹奏琵琶所产生的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苏轼“琵琶词”中描摹琵琶乐妓、琵琶乐曲和弹奏琵琶技艺等角度考察苏轼的琵琶情怀。既刻画出琵琶女容貌绝艳、技艺超群、多情哀怨的形象特征,也传递了琵琶音域开阔、旋律动人、曲调丰富的藝术特征,正是由于苏轼浓郁的琵琶情怀,才能创作出千古传唱的“琵琶词”。
参考文献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校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简体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张志烈.苏轼全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3]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介绍:许多忠,青海师范大学校团委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杜小帆,通讯作者,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代课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