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0-06-04杨月元曹志强
杨月元 曹志强
摘 要:“互联网+”创业具备进入门槛低、所需资金较少、易于市场推广等优势,使其成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的首选,但是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存在创业的意愿低、创业的能力不足、创业的环境不理想等问题,应构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网络等“五位一体”的培养途径,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愿、创业率、成功率及存活率。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38
201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834万,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作为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自主创业的潜在主力军。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在“互联网+”创业具备进入门槛低、所需资金较少、易于市场推广等优势的情况下,开展“互联网+”创业是众多大学生创业尝试的首选,如,微商、电商、直播等。在“互联网+”创业开展如火如荼之时,《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低,其比例仅为2.7%,而且三年后仍然坚持创业的人比例在下降,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和零售业。基于此,本文探索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其创业意向的因素分析,提出提升其创业能力的策略,以期拓展和丰富大学生创业理论,有效推动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进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面临的问题
1.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的意愿低
应用型本科大多分布在非省会地方城市,相比大城市以及省会城市,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意愿、创业率以及成功率更低。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有些学校甚至一个班大半学生的家庭为国家认定贫困户,无法为其创业提供充足的启动资金。农村家庭供养学生上学已经掏空了家底,对于学生创业并不支持,甚至抵触,迫切希望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找到工作,获得经济收入,在养活自己的同时反哺家庭。并且学生的父母及亲戚大多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创业者甚少,不能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引导和相关经验。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的影响,本身个性相对内敛,缺乏足够的自信,不能完全发现自身的优点及魅力,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上处于劣势。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在“互联网+”方面更多的是购物娱乐体验为主,对“互联网+”创业只停留在听说阶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中国,获得学历的高低所带来的工作机会、薪酬等方面的差异,驱使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考取研究生取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的动力强劲,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深造。这些使得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在校及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往往是找工作,或者考取研究生,开展“互联网+”创业的意愿低。
1.2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的能力不足
应用型本科大学基本上都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设了创新创业、职业生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创新创业比赛、技能比赛等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由于大学专业授课教师大都缺乏创业经验,企业指导老师授课制度实施过程存在困难,致使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依然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模拟内容偏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提升程度不高。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涉及“互联网+”创业的内容较少,并且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于学生而言只是为了修足学分,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效果并不理想。应用型本科大学中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和技能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学生能够在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但是由于知识视野及专业知識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在比赛中指导老师往往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团队则沦为辅助,这种“主谓颠倒”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有限。
1.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的环境不理想
应用型本科大学普遍设有校级领导主管的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实践基地等平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分配了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尽管如此,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的环境仍不理想。大学生创业园、实践基地等平台要对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生进行筛选,受众面相对较少,虽然对外开放,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熟悉了解具体情况,宣传和传播力度不够;有些项目创意十足,但是项目的持续发展后劲欠缺,存活下来的项目很多都是指导老师坚持下来的;有些创新型项目随着创始人毕业离校就会消亡,或者脱落基地参与市场竞争就会显现弱势。学校对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会通过公告、开会、微信、QQ等方式一再进行解读,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当地创业政策特别是创业扶持贷款等政策仍不了解,对创业协会、创业论坛的参与度极低,这使得大学生创业基本上依靠自身或团队本身单打独斗,创业过程中的艰辛致使创业的存活率低。
2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提升策略分析
创业艰辛,但是坚持下来取得成功,收益显著。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5届本科生创业者三年后的收入为11882元,高于同届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7441元,并且创业的就业带动效应明显,应构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网络等“五位一体”的培养途径,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愿、成功率及存活率。
2.1 加强引导,提升创业意愿
大学生的个人家庭背景和特征直接影响其“互联网+”创业意愿,应加大对于“互联网+”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加深大学生家庭对于“互联网+”创业的认同感,提高家庭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支持度,解决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返乡创业,助力农村脱贫攻坚,振兴家乡。同时,具有良好创业特征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互联网+”创业,因此,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创业特征。在大学期间,鼓励学生多参与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体育团队赛事,在锻炼身体、开阔身心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荣誉感;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灵活运用视频及事例开拓大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创业讲师讲座、创业者经验分享、创业沙龙以及企业进高校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及深造后依然能够进行创业。
2.2 培养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
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容相融合,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学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现实中进行实践。政府引导,学校组织,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网络连接,让创业家们以便捷的网络,高效的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政府和学校改变方式方法,让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收益,如高校的科研成果合作、人才培养合作等,以此提升创业家授课的积极性与热情。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积极运用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申报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项目,参加全国“互联网+”创业、青春创客、“挑战杯”等创业类比赛,并且在比赛中以大学生团队为主导,指导老师引导,提升大学生参赛团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其创新意识、创业风险担当能力,提高其创业能力。
2.3 创造环境,提升创业存活率
“互联网+”作为新业态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及规章制度条例,规范和维护互联网环境。特别是当地政府,应在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出台更多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尤其是在贷款优惠及创业指导服务方面,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有效配合,加大对于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于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园、实践基地等创业平台的建设,注重提升创业平台的有效利用率,利用好其桥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不仅应关注到其成功率,还需要紧密跟踪,注重其存活率。在“互联网+”创业过程中,鼓励大学生组建团队创业,多种方式参与创业协会、创业论坛等,即能学习交流创业经验,与其他创业者建立友好关系,又能掌握创业及行业的最新前沿动态,把握创业的最新资讯。
参考文献
[1]杨剑英,胡译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高教学刊,2018,(22):28-31.
[2]陳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8,(33):121-122.
[3]刘裕,刘俊俊,项光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5):86-92.
[4]杨月元.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国贸专业教育的融合探索[J].江苏商论,2018,(5):52-53.
[5]占成.“互联网+”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3):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