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概念叠加的类别及其限制

2020-06-04李冬梅

现代语文 2020年3期

李冬梅

摘  要:概念叠加是指两个及以上同义或近义成分共现的结构。从语义上看,汉语概念叠加涉及的语义范畴主要包括程度、范围、时体、关联、来源、否定、语气等。在以上语义范畴中的两个同义成分也并非一定能够叠加,即使可以叠加其顺序也具有某种强制性。概念叠加的限制有能否叠加的限制和叠加顺序的限制。合法或高频的概念叠加结构需要在韵律、句法或语义某一层面上“同中有异”,一般情况下,整体的组合意义以叠加中的前者为侧重点。近义概念的频繁叠加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关键词:叠加;经济性原则;反预期

一、引言

概念叠加,也被称作同义连用、同义反复或语义冗余,是指同义、近义或具有蕴含义的成分在句法中共现的结构。例如:

(1)可惜,仅仅才培训了两三个月,楼盘便要开卖,他们必须上阵了。①

在例(1)中,“仅仅”和“才”都表示量小,单独使用“仅仅”或单独使用“才”,句子的合格性或逻辑意义不受任何影响,“仅仅才”就是概念的叠加。从表面上看,概念叠加违反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没有实现表达形式的最简化。不过,经济性原则暗含两面性,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Martinet)认为,省力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交际的需要,二是人类想将其心智和身体活动降到最低程度的特性。也就是说,经济性意味着效果和数量的最佳结合点。繁复的表达形式必然帶来特殊的交际效果[1](P54)。一般认为,概念叠加表示“强调”[2](P108),即通过重复说明相似的意思,以达到强调的效果。不过,这一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并非所有的同义或者近义的词语都可以叠加以表示强调,如“很”和“非常”都表示程度高,但却不能形成“很非常漂亮”或“非常很漂亮”结构来强调程度高。其次,可以叠加的概念间可能存在语序制约,如“但是却”成立,“却但是”不能成立。再次,“强调”本身是一个宽泛概念,强调的对象以及目的都值得在当前理论背景下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本文以概念叠加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副词、连词叠加结构为剖析重点,首先根据其语义和语法性质对其进行分类,然后重点探讨制约概念叠加的可能性及叠加顺序的因素。

二、概念叠加结构的语义分类

从语义上看,汉语概念叠加涉及的语义范畴主要包括程度、范围、时体、关联、来源、否定、语气等。下面我们分别梳理各语义类别下常见的叠加结构,并适当观察这些叠加结构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下简称CCL)中的使用频率的差异。

(一)程度

现代汉语中最高级和较高级以及绝对程度的高量均无法形成副词叠加结构,不能说“*最顶漂亮”“*更加愈发漂亮”“*特别很漂亮”。程度语义类中可能发生叠加的结构主要包括较低级和超量级两种类型。一是较低级与低量词汇的叠加,主要是“稍/稍微/稍稍”与“有点、一点、一下”的共现依赖。二是超量级的叠加,主要是程度补语“慌”与程度副词的叠加,以及固化结构“太过于”中“太”与“过于”的叠加。例如:

(2)每次睡觉起来都是觉得特别饿得慌。(网络语料)

(二)范围

范围义包括全称范围和限定范围,这两个次范畴都会形成各自的语义叠加结构。

1.全称范围

全称范围义的叠加大致包括三种。一是全称代词与总括副词(尤其是“都”)的共现,如“所有X都”。二是总括副词“都”与其他总括、协同副词叠加,如“全都”;除“都”外,其他总括、协同义副词间很少叠加,如“一律通通”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料库中未检索到实际用例。三是全称代词之间的叠加,如“所有一切”;除此之外,其他全称代词间很少叠加,如“一切全部”也未检索到用例。

2.限定范围

在限定范围副词中,“仅仅”与其他词叠加能力最强,位置也比较自由,而且大多形成了连读的韵律性语块,如“仅仅就”“就仅仅”等;“只”与其他词叠加时,语序倾向于“X只”,如“才只”合格,但“只才”不合格;“就”一般倾向于“就X”;“才”和“就”二者结合可能性最小,“就才”在CCL中只有1例,“才就”则没有用例。

(三)时体

时体范畴中经常叠加的义类有以下四种:

1.仍然义

仍然义副词可以分为“还/还是”和“仍然/依然/仍旧”两组,组间叠加的合格度远高于组内叠加。与“仍然”“仍旧”叠加时,“还”可前可后,倾向于前;而“还是”则强烈倾向于后置。

2.短时义

短时义副词在叠加时,“才”倾向于在前。“刚刚才”已经形成韵律语块,“才刚刚”可分读也可连读;而“才刚”一般需要分读,作为副词叠加的“刚才”则是不合法的。

3.时间副词与体标记的叠加

如“已经X了、都X了、曾经X过、正X着、正在X着、在X着”等,这种叠加结构在语料库中的共现频率非常高。

4.重复—接续义副词

“还、又、再、再次、重新”都可以表示动作重复和接续进行,可以共现形成叠加结构。其中,“又、再”之间及其与其他副词结合的能力较强,“还”则相对较弱。

(四)语气

语气的叠加中较为常见的是意外义和强调义的叠加。

1.意外语气

表意外的“还”“竟(然)”“居然”“呢”等可以互相叠加。除“呢”外,“还”共现能力最强,并且倾向于后置,与其他词能形成韵律性语块,如“竟然还”“倒还”等;“居然”“竟然”二者之间则很难形成叠加结构。

2.强调语气

“偏偏”“就”等加强说话人语气的副词可以形成的组合如:“偏偏就、恰恰正”等,其中“就”的结合能力较强,且倾向于后置。

(五)关联

关联义词语的叠加包括在前后不同分句中的叠加和句内的连用叠加。

1.不同分句间的呼应式叠加

从语义上看,一个关联词即可说明复句间语义关系,但汉语习惯使用两个标志相呼应,从而形成叠加。如“因为X,所以Y;虽然X,但是/可Y;如果X,那么/就Y”等。

2.句内的连用式叠加

1)转折

转折连词有“但、但是、可、可是、然而、不过”,转折义副词有“却、反而、倒”等。转折连词可以与转折副词叠加,尤其是副词“却”与各连词共现频率更高。在形成的叠加结构中,连词必须在前,副词必须在后,如“但却”“可是却”频率较高,而“却但”“却但是”都是不合法共现结构。转折副词间可以互相叠加,彼此语序不固定,“却”略倾向前置。转折连词间不能叠加,“但不过”“但可是”都不合法。

2)递进承接

表示递进或承接的连词有“而且、并且、那么”等,副词包括“还、就”等。与转折义类相似,递进的连词和副词可以叠加,且语序须是连词在前而副词在后;副词之间可以叠加;连词之间则较少共现。

3)假设

假设连词“如果”“要是”“万一”之间可以叠加,如“如果一旦”“如果要是”等。其中,“如果”强烈倾向前置,如“如果一旦”在CCL语料库中有129条用例,而“一旦如果”仅有3例。

(六)来源

在所有介词中,最容易发生叠加的是来源义介词“从、自、打”等。其中,“自”与其他词叠加时强烈倾向于前置,如“自从”“自打”共现频率非常高,但“从自、打自”在語料库中都未发现实际用例。“从”和“打”之间则没有明显的优势语序,“从打”和“打从”的使用频率非常接近。除来源义外,其他介词在双音化过程中,似乎更倾向于合并“着”“了”作为词内成分而形成双音词,如:“向着、沿着、顺着、趁着、为了、为着、除了”等。是什么诱因使得来源义介词不使用体助词“着”“了”而必须叠加从而实现双音化,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七)否定

学界对否定叠加的关注度一直较高,江蓝生(2008)例举了“差点儿没VP、难免不VP、没VP之前、除了X之外”等几种否定叠加结构[3](P483)。否定叠加属于冗余性叠加,即否定词是否添加不影响句子的逻辑意义,“没VP之前”的逻辑意义等同于“VP之前”,“差点没VP”的部分实例的逻辑意义也是如此。

以上主要根据同义叠加所属的语义范畴对其进行分类,可以看出,即使在上述语义范畴中的两个同义成分也并非一定能够叠加,即使可以叠加,其顺序也具有某种强制性。这些成分不能叠加的条件与原因是当前概念叠加研究的薄弱之处,下面将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三、概念叠加的限制

(一)能否叠加的限制

并非所有的同义词都可以叠加,我们认为叠加的前提是“大同”中所具有的“小异”。“大同”指二者的共有义项,“才”可以表示数量少、时间短,也可以表示条件、辩驳语气,但是在叠加结构“才刚刚”中,“数量少、时间短”是二者共有义项,这也是二者叠加的基础。“小异”则包括以下差别:

1.语法位置差异

A和B两个成分虽然语义相近,但由于句法性质的差异,在结构中各有不同的句法槽,二者就可以在不同句法位置互相呼应,从而形成框式叠加或者形成跨层的链式叠加。汉语中这种叠加数量非常多,如“像X似的”“所有X都”“已经X了”“因为X,所以Y”“除了X以外”。再如“但是却”作为链式叠加,其实最初也是不同语法位置的成分间的框式叠加。例如:

(3)我记得那时候我很高兴,但是我的爸妈却哭了。

“但是”是连词,其句法位置在句首;“却”是副词,占据动词前位置,二者形成“但是S却V”的句法共现顺序。只是当主语S省略后,“但是却”可以形成连用式共现,并随着语用频率增加而逐渐固化为语块。

2.韵律差异

韵律差异在链式叠加中最为常见的是三音节,它形成1+2或者2+1参差性韵律结构,如“竟然还、才仅仅、但是却”等。韵律差异仅仅是一种趋势,而非必然,汉语中还是存在1+1(如“但却”)或者2+2(如“如果万一”)的叠加结构的,但它们在数量上不如三音节结构占优势,而且在稳定性上也不像三音节结构易结成韵律性语块。如“才只”或“就只”必须分读,而“就只有”“就只是”“才只有”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连读语块。

3.语义差异

1)实虚差异

概念叠加的两个成分往往表现出意义和功能的实虚差异,这既包括本身词类不同带来的语法意义实虚差异,也包括词类相同但意义仍有实在和虚化的差异。前者如“好像X似的”,其中的“好像”具有副词/动词词性,而“似的”则是更为虚化的助词。后者如“还仍然、一律都、才刚刚”等,其中的“还”“都”“才”是单音节副词,义项繁多、意义空灵、主观意味强,“刚刚、仍然、一律”则相对义项较少,意义实在,更具客观性。

2)角度差异

除实虚差异外,共现的叠加成分侧重从不同角度说明同样的意义。如“才刚刚”中,“刚刚”强调时间,而“才”强调对比;“仍然还”中,“仍然”强调一直不变,而“还”强调“要变而未变”;“仅仅才”中,“仅仅”强调数量少,而“才”在表示数量少的同时还要强调对比。

综上所述,两个近义成分在某个或多个角度具备差异时,才更易形成概念叠加结构。就此来说,语义或语法性质都比较实在的近义成分之间,恰恰很难形成叠加或者共现频率很低。如“一律都、通通都、一齐都”共现频率相对较高,各级正反序叠加在语料库中都有百例以上;而“通通一律”仅1例,“一律通通”甚至没有用例。“一齐”和“一律”、“居然”和“竟然”以及“而且”和“并且”等带有相同语素的近义结构,则更是除极特殊语用条件外,几乎没有共现的可能。总的来说,将概念叠加称为“冗余”,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如果两个近义成分符合“大同小异”的准入限制可以进行叠加,那么,是什么决定二者的叠加顺序的呢?当二者可以逆序共现时,其所构成的同素异序组合之间是否具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下面将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二)疊加顺序的限制

叠加成分间语义相近,由什么来决定二者的顺序呢?如果从韵律上来看,是“1+2”还是“2+1”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我们选择了15对三音节链式叠加,其中,倾向“2+1”有8对,倾向“1+2”有7对。由此可见,韵律并不能作为影响叠加顺序的主要因素。因此,其限制动因还应该从句法或语义/语用上去探究。

1.叠加顺序的句法限制

句法应该是影响叠加顺序的首要因素。如果二者本身句法位置不同,那么,叠加顺序与其本来的句法顺序应保持一致。如“但是却”,“但是”作为连词本身就应处于主语前的句首,“却”则是处在主语后、谓语前,因此,其叠加语序必须是“但是却”,而不能相反;再如“全都”在语料库中有8003条用例,而“都全”仅有1例,这是由于“全”兼具代词和副词,而“都”只能是谓前副词,因此,尽管“全都”是作为副词连用,但“全”的代词用法间接影响了二者的共现顺序。

2.叠加顺序的语义限制

在多数链式共现中,两个成分处于相同的句法位置,二者位置往往可以互换,那么,互换以后在语义或语用上又有哪些不同呢?我们以“才刚刚、还仍然、一律都”三组副词叠加为例,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首先看“刚刚才”和“才刚刚”的差异:

(4)那是罗罗的广东崇拜者打出来的。我也是刚刚才看到。

(5)今天调了560箱到大运村和比赛场馆,一上午几乎就卖光了。我刚刚才给福建的生产商打电话,让他们再发1000箱货过来。

(6)山下四月份,花朵已经凋谢,而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7)问及此,史玉柱淡然处之:“我很少考虑这些问题,现在才刚刚起步。”

“刚刚”与“才”都表示“动作发生时间距离近”,但二者的意义还是有所差异。“刚刚”更侧重时间本身;“才”则侧重对比,强调事情进展“晚”。因此,更常说“你怎么才来”,而很少说“你怎么刚刚来”。例(4)、例(5)中的“刚刚才”很难替换为“才刚刚”,因为它只是强调动作发生时间距现在很近。例(6)、例(7)与之不同,它们除了表达时间距离近外,还在对比中表示某事比预期“晚”,这更接近于“才”的意义。由此可见,“刚刚才”更侧重“刚刚”,而“才刚刚”更侧重“才”。

再看“仍然还”和“还仍然”的差异:

(8)这个世界无论如何还仍然有明天。

(9)中国女排至少还仍然是我国三大球中惟一获得过世界最高荣誉的球队。

(10)第三关仍然还是守在门厅里的女秘书。

(11)而有些人则很“耐炒”,炒它十遍八遍,仍然还很新鲜。

“还”与“仍然”都可以表示“持续”义。“还”在表达不变的同时,往往暗含某事将要或应该变化的预设,与“尚”更为接近;“仍然”则不包含这种暗示,只是强调一直不变。在例(8)中,“还仍然有明天”意谓在其他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尚有一线希望;在例(9)中,“至少”也暗含了一个发展序列,同样强调“尚”的意义。因此,这两个例子用“还仍然”,也就是说,“还仍然”更侧重于“还”。例(10)、例(11)中的“仍然还”,都是更强调一直不变,而不暗含将要发展的趋势。这也正是“仍然”所侧重的意义。总的来看,“仍然还”“还仍然”在意义上都更侧重于前者。

对在语料库中使用频率大致相等的“一律都”和“都一律”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这种差异。“一律”和“都”都是总括副词,但二者的差异比较明显。“一律”常用于书面语中,而“都”则更具口语性。二者叠加时的语义模式,与“刚刚才”“仍然还”的模式基本保持一致。虽然二者可以经常互换,但“一律都”更侧重于“一律”,一般用于正式文体,强调其范围的无一例外,而且更常用于惩罚、禁令等对立立场表达。“都一律”则更侧重于“都”,更多地用于口语语体,语气稍为缓和,在立场上的倾向性并不明显。例如:

(12)对劫机犯和劫机未遂案犯,一律都要依法严惩。

(13)大到上千万美元的生意,小到几千美元的生意,都一律认真对待。

通过对“才刚刚/刚刚才”“还仍然/仍然还”“一律都/都一律”三组语块式链接叠加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看似无序、并列的叠加成分其实是存在主次秩序的,叠加的语块前面的成分更接近于结构的核心和意义侧重点,它决定了该叠加结构的基本语义。那么,后面的成分性质则需要重新进行认识,我们认为,共现频率越高、固化程度越紧密的概念叠加结构中,后面的成分就越接近于在前面成分语义基础上进行语用功能的调变的成分。也就是说,它更接近于语用成分,而非语义成分。这正与汉语语言系统的整体运作模式相适应,因为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虚词或虚缀都是后附式,其主流构成模式是“实+虚”或者是“核心语义+语用附缀”。

四、结语

本文对汉语中常见的概念叠加结构进行了分类梳理,探讨了制约叠加及其语序的因素。近义概念的频繁叠加是汉语的特点之一,这种叠加往往是非强制性的,这也使它与西方语言中的形态叠加具有较大差异。实际上,西方语言的形态本身即是一种叠加,如在“He likes this”中,“-s”作为动词第三人称形态与主语“he”相呼应,但这种叠加是一种语法的强制规则;而汉语是一种语用型语言,叠加并非确定语法关系,而是表达言者的态度、立场和主观性。尽管汉语叠加结构种类繁多,本文的考察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认为,只有在语用层面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叠加,也才能进一步探讨汉语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何雅文,许亮华.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模式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10,(11).

[2]马彪.浅谈同义反复辞格[J].求是学刊,2005,(6).

[3]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

[4]张炼强.羡余成分说略[J].语文研究,1990,(2).

[5]马清华.强程度标记的叠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Abstract:Conceptual superposition refers to the co-occurrence of two or more synonymous or synonymous componen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uperposition of adverbs, conjunctions and other function words. Firstly,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superposition from the semantic category, co-occurrence position, co-occurrence compulsion and so on,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superposition structure that tends to be legal or high-frequency, and considers that they need to be “different in the same” at a certain level of rhythm, syntax or semantics, and considers the overall combined meaning in general The former in the stack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superposition;the principle of economy;anticip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