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2020-06-04王欢芳
王欢芳,陈 惠,宾 厚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412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都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把立德树人的要求纳入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关注并评价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德性挑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基于此,如何从教育出发来提高全民族的德性修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软实力,这已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现今随着我国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迈入研究生培养大国行列,我国高等院校主要施行“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但目前的导师考核制度仍存在如导师职责模糊化、导师评价科研化等不足[1],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难度。因而,立德树人视角下,探讨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立德树人思想深入发展、丰富研究生导师考核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增强研究生道德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的内涵和要求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的内涵
立德,是指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是指培养高素质人才。立德是树人的手段与目标,树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么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当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即由研究生导师来直接指导、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思想道德及生活等多方面,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在践行立德树人的原则下,不仅要指导、监督及引领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更要注重研究生人格培养。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旨在突出“德”在研究生导师考核中的地位,进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从立德树人视角来定义研究生导师考核,既是对原有研究生导师考核内涵的丰富与完善,又是新时代下研究生导师考核内涵新思考的一种体现。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的要求
坚持包括我国发展道路不动摇,党的教育方针、路线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在内的四个不动摇,是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研究生导师职责包括提前设计教学课程与规划,制定培养方案、招录学生、指导毕业论文以及指导学生思想和生活等。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第一,要求导师自身不仅要满足政治素养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三大基本素质条件,更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实现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研能力协调发展的目标。第二,要求作为研究生第一培养责任人的导师,要坚持在工作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以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己任,不断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优化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实现研究生培养的供需匹配。第三,要求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要积极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反馈与评价机制,并在教学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体现立德树人,真正地实现对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实时有效反馈与评价。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时代重任,其思想素养、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工作责任感直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影响。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重点从导师的职业道德、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来建立完善,从而为日后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见表1)
表1 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一)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师德”的组成部分,立德树人是师德中教师职业角色的重要体现。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习近平指出,“教师既要成为传授理论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三位一体的‘大先生’”。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考核的评价应包括导师师风师德事迹的党报报道、导师被评为优秀教师或劳动模范两个二级指标,并下设两个三级指标。强调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导师而言,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是其基本素质的一种体现。导师坚定地支持党的执政方式、继承并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提升立德树人意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充当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筑梦人和引路人角色。同时又起到教育研究生崇德、厚德,促进研究生德性成长的作用,推动形成良性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对研究生而言,习近平曾指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定者、培养全过程的参与者与监督者、培养结果的考察者,对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与影响。加强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既体现了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同时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能力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导师指导下的负责制,导师的创新能力、指导风格等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导师的科研能力是导师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故对研究生导师科研能力的考核是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最稳定的部分。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科研能力考核这一一级评价指标下设一个二级指标科研成果,同时下设有四个三级指标,分别是课题层次(国家级、省级、市厅级)与数量、论文发表质量(CSSCI及以上)、获技术专利层次与数量、科研获奖(论文、专利、课题)层次与数量。习近平指出科研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因而导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科研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导师科研能力考核的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进而助力课程体系改革,推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终在某种程度上让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三)教学水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国家的希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教育的希望。良好的教学水平是研究生导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研究生而言,导师是其发展的指引者,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即为提高导师的教学素养与水平。导师教学水平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水平。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教学水平考核的评价体现在研究生、同行、领导三方主体对研究生导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导师的教改成果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学生、同行、领导评价等级等四个三级指标。导师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导师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局把控,从而更恰当合理地制定满足不同研究生需求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方案。故对研究生导师教学水平考核的评价,是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究生培养
“导师负责制”下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导师对研究生负有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责任,相应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师培养水平高低的体现。立德树人视角下从研究生培养这一维度来考核研究生导师,旨在打破传统的研究生导师考核过于看重导师自身科研能力的单一评价指标现状,推动建立研究生导师考核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这一导师考核一级指标,由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学习成绩、实践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研究生升学及就业情况六个二级指标构成,并下设十个三级指标,是导师指导下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反映。研究生是导师开展指导工作的直接受众,对导师指导水平和效果有着最直接的感受。从研究生培养维度来评价研究生导师考核,有助于激励导师优化提升自身指导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相长,形成“1+1>2”的良性育人效应,更好地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促进立德树人优秀传统的传承。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保障实施对策
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保障实施对策,突出从国家、学校、导师、研究生四层面来探究建立,进而推动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
(一)国家层面
第一,加强立德树人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是开展一切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原则。加强党对立德树人方向的引领,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先进性、前瞻性以及指导性。肯定立德树人思想的战略高度,即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核心、各高校立身之本、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把立德树人和教育各环节、各领域紧密结合,同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来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与管理体系,并要求教师教学、研究生学习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这既为高校切实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一定的目标要求并指引了方向,同时也为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贯彻学习和践行立德树人理论知识提供遵循。
第二,促进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国家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积极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和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促进教育评价导向科学发展,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基本上未对研究生导师考核的评价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如学科、身份等进行有效区分,而是直接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核的公正和客观,但考核标准过于统一也会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过于宽泛的考核标准则会使考核失去可比性,不利于学校整体精准把握导师情况,也使得考核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的标准而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国家应根据各地区、各高校、各学科特点,探索建立相应的“考、培、评”制度体系。同时立德树人本质上是复杂脑力劳动的一种,这使得导师的劳动价值与工作成效无法在短期内显现,故国家应对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和全程考评。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基于全方位、准确、客观地反映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全面考评与全程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促进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进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二)学校层面
第一,优化导师遴选制度和考核制度。导师是培育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第一守护人,是研究生思想形成的指导者、参与者和监督者,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重视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建设,严控导师用人机制,有利于促进导师遴选制度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进而增强导师质量控制的源头管理。立德树人视角下导师遴选应更强调人本化,包括对研究生思想上的引导与启迪、学习学术上的指导以及生活上的关怀等。同时高校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的相关机制,包括考核前的指导机制、考核中的过程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及考核后的动态反馈机制,实行对研究生导师考核全程的指导和监督,如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等方面,建立师德一票否决制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促进研究生导师考核的常态化、人本化、科学化。重视和优化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有利于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出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激励机制。一方面高校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目标,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体系改革中。除此,加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助力育人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创新建立研究生导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培训与评价激励机制,科学规范、引导、激励导师积极、高效、准确地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主要推行薪酬激励的导师激励方式,尚缺乏针对研究生导师关于科研能力评估、职业发展、成就感影响力以及所期望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以及系统性的激励体系如目标激励、个人发展激励、福利激励等。因而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要创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导师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高校营造促进研究生导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全方位育人环境,真正发挥出导师立德树人对研究生培养的正向效应。
(三)导师层面
第一,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习近平提出,教育的首要考量是培养什么人。研究生导师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勇担研究生成长成才领路人和系扣人责任,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倾注爱心、耐心、恒心、信心以及责心。导师应积极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努力构建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朝着更高水平迈进。这不仅应包括研究生学习学术方面的培养,更应包括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的教育,使研究生们树立肩负起民族复兴这一时代重任的崇高志向。具体来说,可采取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方式,如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团队间研讨机制等,增加导师和研究生间、研究生彼此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机会,既可以使得导师能及时准确把控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可以起到研究生间相互学习、分享、启发、督促、进步的作用。
第二,提升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教师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启迪和育人作用。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应涵盖思想政治水平、学术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感知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丰富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促进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实施与完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基于此,研究生导师要提高自身师德建设的自觉性,明确自身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增强立德树人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研究生德育与智育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生层面
第一,积极参与导师考评工作。当前我国各高校对研究生导师考核的主体大多为上级管理部门,研究生作为导师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却没有很好地参与到考评工作中。从研究生层面构建导师考核评价保障体系的目的,在于为研究生创造机会参与到导师考核过程中,研究生可依据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实事求是且公正客观地反馈导师的指导情况,充当导师考核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监督者角色,这既有助于激励导师不断改进自身指导水平,也为研究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校、导师为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各项制度建设这一事实创造了可能,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奋进意识。
第二,树立全面发展规划目标。作为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研究生群体,应明白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习惯。研究生导师虽负有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全面发展的职责,但作为全面发展主体的研究生本人,更应提高关于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提升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将自觉性原则内化践行于思想、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为使自己早日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