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地方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2020-06-04

海峡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专业课程

(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是各级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持,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末我国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2004年至今,我国已有17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然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行业用人难的供求矛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未能紧跟行业的发展趋势,严重脱离行业市场发展需要,过度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大量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当下行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就必须转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思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乘着地方大力开发文化产业的东风,全面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以“服务地方”作为目标突破口,从地方文化产业的特色及需求出发,重新规划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框架,结合地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具体项目,探索构建与地方发展双赢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服务地方是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实践教学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在于,通过实战操作训练将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职业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因而,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与行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优势,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相结合,走“服务地方”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之路。

1.1 “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与2018年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都明确指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方向。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把提高服务地方能力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坚持“办学定位服务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科学研究围绕地方、文化传承引领地方”,推动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努力构建以知识、文化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校企发展共同体,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能级。这一政策落实到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就是要求在教学中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将地方文化产业的相关活动作为专业实践的训练平台与指导方向,密切关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开设研究地方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强与地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形成合力,在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同时,培养一批与时俱进的专业实用型人才。

1.2 地方需求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

早在2004年,教育部设置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之初,就明确了其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方向。然而,从这个专业十几年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各高校对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不一致。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面极广,高校在创办这个专业时,不免与其原有的文化、艺术、管理等教学资源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向上,往往偏向从师资力量与科研方向出发去制定特色,而忽略了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日新月异的文产人才市场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相背离,不仅不利于专业自身的发展,而且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近年来,随着各地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一些高校开始积极调整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地方需求正起到了“靶心”性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未来的趋势,反映了现阶段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知识构架与职业能力,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调整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新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优势,对地方文化产业人才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为高校培养定制型特色人才提供了客观依据。因而,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当紧紧把握地方需求这个靶心,重新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方向。

1.3 “服务地方”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拓展的基础保障

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必须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与地方文化的开发创新相结合,建立校非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策划运营和管理,在实践中进行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与行业相关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或者横向课题等形式,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地方文化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它们不仅能为专业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切实参与到地方文化开发与运营管理的具体项目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而且有着与高校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繁荣的意愿,然而因此,成为专业校非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与拓展的最佳合作伙伴。“服务地方”的目标正是双方得以合作并互相促进发展的基石,必须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困境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广播电视、广告、设计创意、旅游文化、知识产权、文化贸易与资源开发等相关内容,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复合型学科。在理论教学上,各个学科相对比较独立分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将学生所学的各方面知识综合起来,完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各个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纷纷开设专业实践课程,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定位模糊

对很多学科而言,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应用。因而,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始的绝大多数实践课程也是以这个目标为中心,在某个理论课程上完之后,开设一两门实践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与应用。比如上完“新闻学”的理论课,再下学期开设一门“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实践课,来完成一个体系化的学习。这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并不能完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诚然,近几年来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交叉学科的实践课程,可是这些课程在设置上往往以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作为出发点,将其以横向或纵向的形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只强调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应用,而忽略了日新月异的文化产业对人才市场的其他需求。比如现在很多高校文产专业都有开设“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这门实践课程,将艺术学、传播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作不同程度的融合,但是由于各个高校文产专业基础与优势不同,这门课程的内容也不尽相同。高校首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办学优势能教什么,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实践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

2.2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十多年来,也逐渐摸索出一套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方式,即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以案例分析、仿真模拟、小组作业为主,课非调研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进行策划、营销、管理的模拟训练。这种教学方式曾在一段时间内,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持久的新鲜感与成就感,由于缺乏互动交流与成果转化,长久以往便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打击,很多学生应付了事,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在小组中“蹭作业”,不愿参与其中,严重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现阶段,在政策鼓励下,虽然一些高校也开始积极创建校非实践基地,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专业教学实践从校内走向校非。但是,大多数实践基地并未形成与实践课程无缝对接的教学机制,其作用仅局限在挂牌应付检查和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场所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

2.3 师资能力不足

师资问题是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属于新办专业,大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师是从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跨界而来,自身普遍缺乏交叉学科的背景与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因而,即使在理论教学上可以得心应手,也无法掩饰其在实践教学上的弱点——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缺乏感染力与掌控力,对实践操作的指导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对实践结果的评价缺乏全面性与实用性。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专业实践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教师教得不深,学生学得不精”,严重制约了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2.4 评价体系滞后

教学评价是实践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动力与依据,对实践教学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尚不健全。据了解,高校目前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主要依赖于教师评分与学生教评两个机制。教师评分机制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是对学生完成作业质量与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教评机制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评定,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从这两个评价机制的运作形式可以看出,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只能单纯地反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培养的学生能力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些更为关键的问题并不能直观体现出来。

这种评价机制很容易让专业实践教学陷入自我满足的状态,看不清非部的变化形式,固步自封地抓教学水平,抓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完全忘记了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偏离了教学改革的方向,限制了教学改革的效率。

综上所述,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并未完全发挥其作用,不仅制约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无法为地方市场提供急需的文化产业人才。

3 构建满足地方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体系

为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上应当转变思路,深化改革,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及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及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努力构建一个以“服务地方”为中心、实践内容清晰定位、实践方式项目带动、实践教师双师双能、实践评价多方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参与地方文化产业建设,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个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括“一个中心、两个机制、三个平台、四个重点、五种能力”等五个部分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架

3.1 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服务地方”为中心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体系。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各个地区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挖掘与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特色城市品牌的树立、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案例支撑和实践机会。因此,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应当牢牢抓住“服务地方”这个中心点,全面部署开展工作。在对地方文化产业的特色及人才需求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规范制定专业实践的人才能力培养方向,开发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实践课程,加强与地方文化产业相关机构的合作,完善校内非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地方项目引入教学实践内容,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强化地方文化产业需求能力训练,从而为地方文化产业提供定制型适用人才,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机制”

“两个机制”是指通过建立校内实践教学与校非实践教学两大机制,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应当分为专业基础技能实践与专业能力拓展实践两大板块。高校一方面要应充分利用本校专业实验室与基础实践课程,积极构建以锻炼学生基础技能为目标的校内实践教学机制;另一方面要努力发展校非实践基地与地方横向合作项目,积极构建以拓展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校非实践教学机制。两种机制优势互补,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素质能力,培养适合地方文化产业市场所需要的实用人才。

3.3 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主要包括实践实验室平台、实践工作室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共建。其中,实践实验室平台主要是在现有的多媒体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影像拍摄实验室的基础上,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完成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和开放性实训任务;实践工作室平台,以校非实训基地及地方横向课题为目标任务,鼓励学生成立项目组进行实操训练,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创新创业平台则是指为学生能力创新、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门实训空间,以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目标,由专业教师带队,引导学生以地方资源特色为出发点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

3.4 攻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四个重点”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应当对以往的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针对实践内容清晰定位、实践方式项目带动、实践教师双师双能、实践评价多方有效四个重点,逐个突破。一是以“服务地方”为切入点,结合地方文化产业特色及需求,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发和专项实训任务的制定,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二是改变传统案例教学、仿真模拟的教学方式,以具体的商业项目作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项目思考、策划与实施,带动专业实践教学进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三是引入当地政府或企业一线精英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网络教学指导平台,对学生的实践内容进行实时指导,与此同时,鼓励本校专业教师前往企业锻炼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共筑“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四是改变过去主观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起教师评价、企业指正、学生反馈的多方专业实践课程评价系统。

3.5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五种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坚持“服务地方”基本方向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地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地方具体文化产业项目的参与运作,整合多学科的优势,促进交叉专业的融合,强化对学生知识应用、实践动手、创新思维、沟通(团队)协调、自主学习等五种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能够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不仅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成为了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当抓住机遇,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紧密结合地方专业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教学改革,落实“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地方需求,构建以“服务地方”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地方市场急需的实用复合型人才,共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