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缝合会阴技术在阴道分娩中的研究
2020-06-04王明喜冯丽芳周华姣
王明喜,冯丽芳,周华姣
(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产科,广东 东莞 523710)
在尽量限制会阴切开面积与深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转缝合会阴技术,但目前关于此技术在会阴创伤缝合中的应用研究还较少,故本文对125例阴道分娩患者的会阴缝合方法进行研究对比,为优化会阴缝合技术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125例阴道分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会阴缝合方法,将进行传统缝合的6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60例进行翻转缝合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平均年龄(29.2±2.6)岁;平均孕(39.3±1.1)周。试验组年龄平均年龄(29.7±2.8)岁;均孕(39.5±1.2)周;平均(64.1±5.4)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冲洗消毒会阴切口,用2-0号肠线(抗菌微乔线)从切口内顶端0.5~1cm处连续缝合阴道黏膜至处女膜内环处打结;间断缝合肌层,充分止血和关闭死腔。
试验组:将传统缝合路径翻转,使用2-0抗菌薇乔缝线从裂伤底部进针,在伤口的右侧边缘出针,再从左侧边缘进针,从裂伤底部出针,线结包埋在黏膜组织内部,避免恶露浸润和线结反应;缝合皮下组织时,在真皮层下方潜行约1cm,最大程度减张;皮内缝合皮肤,使用3-0快薇乔缝线,第一针线结打在皮下组织层,从皮肤裂伤的顶端出针,进行皮内缝合,保证表皮充分向上翘起后打结。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产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会阴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3.1软件校正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处理;“n(%)”形式录入计数资料,并以x2检验;“”形式录入计量资料,结果用t检验;检验水准:P<0.05示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后VAS
对照组产后VAS评分(5.24±1.02)分,显著高于试验组产后VAS评分(3.76±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3,P<0.01)。
2.2 会阴愈合情况
对照组会阴愈合率83.08%,显著低于试验组会阴愈合率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会阴愈合情况比较()
表1 两组会阴愈合情况比较()
组别 甲级愈合 乙级愈合 丙级愈合 愈合率(%)对照组(n=65) 25(38.46) 29(44.62) 11(16.92) 54(83.08)试验组(n=60) 34(56.67) 23(38.33) 3(5.00) 57(95.00)x2/z 2.175 7.280 P 0.038 0.007
2.3 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46%,显著高于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产后VAS评分显著高于试验组。这是因为翻转缝合会阴技术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黏膜、肌层、皮肤组织间的张力,进而降低伤口受压时的剪切力、牵拉力,更利于切口的早期愈合[1]。有不同研究[2]指出,会阴愈合不良主要与产妇体质量、产程、羊水污染等有关,且进行切口缝合时,缝线不宜过紧过密,组织间不留间隙既可。这提示我们在选择合适的技术缝合会阴切口时,还需加强产后清洁护理,防止分泌物浸泡伤口,保证会阴不受阴道、尿道、肛门等部位的菌群感染。
直肠损伤是会阴切口缝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多因缝线穿透直肠黏膜而引起,可直接加重局部疼痛、红肿,引起肛门坠胀,也可引起切口二次裂伤,甚至会致会阴局部膨起变薄,形成一条裂痕而难以修复[3-4]。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仍有会阴裂伤和切口感染(愈合不良)情况发生,这考虑与翻转缝合会阴技术操作熟悉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