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城市的过疏化现状、成因及启示

2020-06-04焦必方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九州规模人口

焦必方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谈及日本城市,人们通常首先会想到的是人口“一极集中”的东京。以2016年4月1日为例,新宿、千代田等东京都23个中心城区,聚集的人口数就达9,357,221人,约占该年日本人口总数的7.4%。这些区虽无“市”的称谓,但确是日本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作为日本城市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日本在涉及行政区划时惯常使用的“市町村”中的“市”。这些“市”散布于日本全国各地。2016年日本市町村总数为1718个,其中“市”790个,“町”745个,“村”183个(1)引自http://uub.jp/rnk/cktv_j.htm,日本【全国の市区町村】人口·面積·人口密度ランキング。但这里的日本总人口数是2016年10月1日数据,约126,933,000人。引自http://www.stat.go.jp/data/jinsui/2017np/index.html。。本文对日本城市过疏化现象的考察即以这部分“市”为研究对象。

一、 日本城市的诞生及城市数的演变

(一) 早期的日本城市

1889年(明治22年)之前,日本唯有町村而无城市。1888年,全日本共有町村71,314个(2)焦必方、孙彬彬著 :《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当时,日本的町村主要是一些自然村落(3)古代日本的町与村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地理位置上町通常是位于诸如“大阪城”、“岐阜城”之类的“城”边较为平坦的地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劳动的场所。鉴于町村数过多,规模不大,功能有限,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建立现代地方自治制度,以便于落实教育与税收、规划土木工程建设、展开困难救济、进行户籍登记等,于1889年开始推行“市制及町村制”。

该制度实施时,日本采用了以每一地区建立一所小学为目标,以小学所需人口规模为导向的做法,因而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町村合并浪潮。这次合并,时间短,速度快,后人称其为市町村的“明治大合并”。合并中,部分町村经合并被国家直接指定实施了“市制”,所以,1889年底,在全日本町村数降为15,820个的同时,首次形成了东京市、大阪市、京都市、名古屋市、神户市、横滨市、金泽市等“市”,共计39个(4)整理自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8%82%E5%88%B6,维基百科。。

(二) 伴随市町村结构变动而逐渐增加的日本城市

据资料,日本“町村”的分类数据始于1922年。该年,日本共有市町村12,315个,其中“市”91个、“町”1,242个、“村”10,982个。此后,在城市化进程中,随日本市町村总数或快或慢地有所减少的同时,市町村数量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又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市町村合并,分别使日本的城市数在短期内激增。如1953~1961年的“昭和大合并”,日本市町村总数由1953年的9,868个降为1961年的3,472个,市、町、村在市町村总数中的占比分别由1953年的2.9%、20.1%、77%转变为1961年的16%、56%、28%,城市数由286个增加为556个。再如2000~2009年左右的“平成大合并”,日本市町村总数进一步由2000年的3,229个降为2009年的1,772个,市、町、村在市町村总数中的占比又分别由2000年的20.4%、62%、17.6%转变为2009年的44.2%、45%、10.8%,城市数由671个增加为783个。2016年4月,日本市町村总数为1718个,其中“市”790个,占46%。(参见图1、图2)

二、 日本城市的过疏化现状

日本自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在人口向工业地带与大城市集中的同时,也产生了部分地区的过疏化问题(5)关于日本的过疏化问题,可详见焦必方 :《伴生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过疏化地区现状及特点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日本早期的过疏化现象主要存在于“町村”,然而当前城市的过疏化问题也日益显现,出现了日益增多的过疏化“市”(以下,过疏化“市”一律简称为过疏化市)。

作为过疏化地区市町村的认定条件,日本自1970年以来在连续制定的4个有关过疏化地区振兴方面的法规中均有规定,主要包含人口与财政实力两个方面,且随时间推移作相应调整(6)4个有关过疏化地区振兴方面的法规,分别是《过疏地域对策紧急措置法》、《过疏地域振兴特别措置法》、《过疏地域活性化特别措置法》、《过疏地域自立促进特别措置法》。前3个有效期均为10年,第4个则在10年到期后被延长,并多次修正。。以人口认定条件为例,仅就涉及1970年至2015年时间段的相关条件而言,据日本2000年颁布并经2017年修订的《过疏地域自立促进特别措置法》规定,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皆有可能被日本政府认定为过疏化市町村。这些条件主要是 :(1)1970年至2015年的45年间,人口减少率在32%以上;(2)虽上述45年间的人口减少率只达到27%以上,但65岁以上者在市町村人口中的比例达到36%以上;(3)同样,虽上述45年间的人口减少率只达到27%以上,但15岁以上30岁以下者在市町村人口的比例低于11%,等等(7)引自日本总务省 :《過疎対策の現況》平成29年度版。。

日本过疏化市在城市数量、人口规模与地区分布上存在如下特点。

(一) 过疏化市在日本城市中的占比在提高

早期的日本过疏化现象,城市同町村比,过疏化市的绝对数少,在城市总数中的所占比例也较低。如1985年、1995年,被日本政府认定的过疏化市分别为35个和41个,在城市总数中的占比则分别为5.4%、6.2%。但2016年,日本过疏化市的绝对数高达120个,且在较前有所增加的城市总数中的占比也提高至15.2%。(参见表1)

表1 日本过疏化地区市町村占市町村总数的比例变化 单位:个、%

资料来源: 据焦必方 :《伴生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过疏化地区现状及特点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及https://ja.wikipedia.org/wiki/%E9%81%8E%E7%96%8E%E5%9C%B0%E5%9F%9F,维基百科“过疏地域”整理制表。

(二) 日本过疏化市的人口规模

1. 日本城市认定的人口规模标准

按日本《地方自治法》要求,现代日本町村由“町村制”改行“市制”的必要条件有 :一是集聚的人口达到5万;二是从事非农林渔业的人(包括他们各自的家庭成员)占总人口60%以上;三是在房屋等联排建筑形成的街区内居住的居民户数要占居民总户数的60%以上(8)维基百科,市町村,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B8%82%E7%94%BA%E6%9D%91。。

然而,平成大合并期间日本为鼓励市町村合并,在“町村制”转“市制”方面降低了人口数要求,规定凡符合其他条件,但人口不到5万,仅达到3万以上的,只要在2004年4月1日之前提出实行“市制”的申请,也可予以受理(9)引自焦必方、孙彬彬著 :《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如,静冈县御前崎町(原)和浜冈町(原)于2004年4月1日经合并设立了“御前崎市”。设“市”后,当时御前崎市的人口就仅有35,000人(10)维基百科,御前崎市,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BE%A1% E5%89%8D%E5%B4%8E%E5%B8%82。。

因此,理论上讲,目前日本城市的人口规模至少应在3万或3万人以上。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2. 日本城市的人口规模现状

笔者将2016年日本790个城市按不同人口规模分为16组,并由高到低排序形成表2。无疑,由表2可知日本不同人口规模组别的城市数、占城市总数的比例及聚集的城市人口数等信息。同时,由表2也可获悉,该年全日本3万人以下城市竟有95个,约占日本城市总数的12.03%。其中,位于北海道的歌志内市是当今日本人口最少的市。2016年10月1日该市人口仅3,426人(11)引自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市の人口順位》。。尽管现在日本有不少市已不符合人口规模条件的规定,但此类市的“市制”认定却并未因此而被取消,这与日本许多地方公共团体考虑到居民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未对这些市作“降格”处理有关(12)严格意义上讲,用“降格”一词并不合适,因为日本市、町、村均为独立的对等的自治体,“市制”与“町村制”之间的转换,无所谓“升”与“降”。。

表2 日本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数量、人口及占比(2016年)

资料来源:根据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市の人口順位》制作。

3. 小规模城市是日本城市的主体

由上述表2,人们不难发现,就上述16个组别而言,若以城市数占全部790个城市总数的10%以上划线,则2016年占全日本城市数总和78.8%的是人口规模在1.5万至15万人以下规模的“市”。这部分城市共计达622个,约占日本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三强。

在上述622个人口规模在1.5万至15万人以下规模的“市”中,人口规模在3万至10万人以下的“市”占了69.8%。因此,毫无疑问,就城市数量而言,3万至10万人以下人口规模的“市”绝对是日本城市主体中的主体。(参见图3)

总体而言,日本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大,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的城市很少,2016年仅28个,只占全日本城市总数的3.5%。其中,作为人口规模分组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一组,即200万至380万人之间组的“市”才3个,更是只占全日本城市总数的0.38%。(参见表3)

表3 日本28个50万人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2016年)

资料来源 :根据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市の人口順位》制作。

大量小规模城市的存在,与日本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对城市规模的定位及采取的渐进式与跨越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关。其一,如前所述,按日本《地方自治法》要求,日本对城市规模的定位即以5万人为起点,且一度调整为3万人。其二,因工业发展、人口集聚,部分城市在单个“村”的基础上经由“町”的发展阶段,继而演化为“市”。如日本的三鹰市就在“三鹰村”的基础上发展为“三鹰町”,继而演化为“三鹰市”的(13)参见焦必方、孙彬彬著 :《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2016年三鹰市人口为189,043人(14)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市の人口順位》。。其三,日本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间的发展差异不是很大,相当一部分町村通过前述市町村的合并,跨越式地就地实现了城市化或使部分城市获得了一定规模的扩张(15)更多有关日本农村城市化的内容可详见焦必方 :《日本农村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基于日本市町村结构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4. 日本90%的过疏化市的人口规模在1.5万至10万人以下

如前所述,2016年日本过疏化市共计120个,约占日本城市总数的15.19%,但过疏化市人口则为4,363,546人,仅约占该年日本城市人口总数107,598,584人的4.06%。同时,就人口规模的分组而言,日本的过疏化市全部处于30万人以下分组段,且人口规模在1.5万至10万人以下的三个组别共占了90%。过疏化市人口中的82.38%也主要生活在这三个组别的市内。(参见表4)

表4 日本过疏化市的人口规模及其分布(2016年)

资料来源 : 根据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市の人口順位》、《過疎地域》编制。

(三) 日本过疏化市的地区分布

众所周知,日本的行政区划共设有1都1道2府43个县。这些都道府县据其所处地理位置,通常又被划分、归入于若干个大的区域,主要有北海道地区、东北地区、关东地区、中部地区、关西地区、中国地区、四国地区、九州地区和冲绳地区等九个。

在日本,除北海道地区和冲绳地区仅分别由北海道与冲绳县单独构成外,其他地区均由复数的都、府、县构成。如东北地区包括青森、岩手、宫城、秋田、山形、福岛等县;关东地区包括东京、茨城、栃木、群马、埼玉、千叶、神奈川等都、县;中部地区包括新泻、富山、石川、福井、山梨、长野、岐阜、静冈、爱知等县;关西地区包括京都、大阪、三重、滋贺、兵库、奈良、和歌山等府、县;、中国地区包括鸟取、岛根、冈山、广岛、山口等县;四国地区包括德岛、香川、爱媛、高知等县;九州地区包括福冈、佐贺、长崎、熊本、大分、宫崎、鹿儿岛等县(16)据http://dir.yahoo.co.jp/Regional/Japanese_Regions/,日本除本文采用的行政区划分类外,另一种也较为常见的分类形式是将日本分为北海道地区、东北地区、关东地区、信越地区、北陆地区、东海地区、近畿地区、中国地区、四国地区、九州地区和冲绳地区。在后一种分类中,北海道地区、东北地区、中国地区、四国地区、九州地区和冲绳地区所包括的道、县与前一种分类相同。不同的是 :关东地区增加了山梨县;信越地区专指新泻、长野2县;北陆地区专指富山、石川、福井等3县;东海地区专指爱知、岐阜、静冈、三重等4县;近畿地区则专指京都、大阪、滋贺、兵库、奈良、和歌山等6府、县。。

1. 日本城市的地区分布现状

日本城市在地区分布上并不均衡。如图4所示,2016年日本790个市按所在地区拥有城市数由多到少进行的排序是 :关东地区180个,占22.8%;中部地区164个,占20.8%;关西地区125个,占15.8%;九州地区107个,占13.5%;东北地区76个,占9.6%;中国地区54个,占6.8%;四国地区38个,占4.8%;北海道地区35个,占4.4%;冲绳地区11个,占1.4%。显然,在日本全部九个地区中,关东、中部、关西、九州等四个地区拥有的城市数占日本总城市数的72.9%,共计576个。而日本的其他地区,除东北地区城市占比接近10%外,北海道、中国、四国、冲绳等四个地区拥有的城市数总共才138个,仅占日本城市总数的17.5%。基于日本城市的地区分布现状,也基于本文的研究需要,在此将关东、中部、关西、九州地区归为日本的“城市密集地区”,而将东北、北海道、中国、四国、冲绳地区归为“城市非密集地区”。

2. 日本大量小规模城市与大城市相伴共存

观察日本城市的分布,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在部分地区大量的小规模城市与大城市相伴共存。如图5所示,在28个50万人以上“市”中拥有23个的日本关东地区、关西地区、中部地区和九州地区,就相伴共存着大量小规模城市。

据资料,2016年日本15万人以下人口规模城市总数为630个,占该年日本城市总数的79.75%。然而,其中450个,即占这一人口规模范围“市”的71.42%的城市位于日本关东地区、关西地区、中部地区和九州地区。具体为 :关东地区123个,占日本城市总数的15.57%,占日本15万人以下人口规模“市”的19.52%;关西地区95个,分别占12.03%和15.08%;中部地区136个,分别占17.22%和21.59%;九州地区96个,分别占12.15%和15.24%(17)据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市の人口順位》资料计算。。

于是,在日本的“城市密集地区”可以看到这样的“相伴”,即日本50万人以上“市”的82.14%和15万人以下“市”的71.42%,在日本的关东、关西、中部和九州地区“相伴共存”。

3. 日本过疏化市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平衡

如表5所示,2016年日本的过疏化市主要分布于日本的九州地区(39个)、北海道地区(18个)、中国地区(17个)、东北地区(16个)和四国地区(12个)。这些地区的过疏化市合计占全日本过疏化市的比例高达85%。而关东、中部、关西等三个地区所拥有的城市数占全日本城市总数的59.4%,但这三个地区的过疏化市合计仅占全日本过疏化市的15%。

表5 日本过疏化市的地区分布(2016年)

资料来源:根据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市の人口順位、过疏地域,整理制表。

三、 日本过疏化市的成因分析

日本城市的过疏化从形成原因看,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受到了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一,受资源利用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因社会性原因减少的影响。如歌志内市、夕张市均位于北海道,是因矿而兴的城市,设市时间分别为1958年和1943年。这两个市人口最多时曾分别达到46,000人(1948年)和116,908人(1960年),但自当地煤矿产业衰退之后人口即开始减少(18)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8C%E5%BF%97%E5%86%85%E5%B8%82/3173902?fr=aladdin。。2016年,歌志内市仅为3,590人,夕张市为8,949人,分别位居日本城市人口排行榜的倒数第一和第二。在日本,此类过疏化市的形成比较早,如歌志内市的人口总数就先后于1972年、1981年跌破15000人和10000人(19)http://www.city.utashinai.hokkaido.jp/hotnews/detail/00001502.html。。此外,岩手县的釜石市、北海道的美唄市和芦别市等均属此类过疏化市(20)釜石市有磁铁矿,1937年设市,1985年人口最多时曾达6.1万人,2016年人口为36,461人;美唄市有煤矿,1950年设市,在最繁荣的20世纪50年代,人口曾达9万人以上,2016年人口仅22,994人;芦别市也有煤矿,1953年设市,最繁荣时期人口曾超过7万人,2016年人口仅为14,720人。。

其二,受日本普遍存在的少子高龄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资料,1967年日本人口总数突破1亿人,1970年日本65岁以上(含65岁)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破7,为7.07%。此后,日本人口总数仍持续增加,直至2010年达到128,057,000人后转为持续减少,2015年已降为127,095,000人。该年(2015年),全日本人口的高龄化率已上升至26.65%。同期,不满15岁的年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降为12.55%(21)引自日本総務省,政府統計の総合窓口,https://www.e-stat.go.jp/stat-search/。。

在日本全国呈少子高龄化的大背景下,如表6所示,日本过疏化市具有更高的高龄化率。2016年日本120个过疏化市中高龄化率在32%及以上的市共有114个,占95%。其中,高龄化率在40%~48.6%的市共有23个,占19.16%。如岩手县宫古市设市于1941年,以后在平成大合并中又分别于2005年、2010年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合并了田老町、新里村、川井村。回顾新“宫古市”的人口变迁,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市市域人口的不断减少情况。以1960年至2015年(每年10月1日)为例,宫古市由人口总数历史最高的81,093人下降至56,676人。再就人口的社会变动与自然变动看,仅2007~2017年的11年间,受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影响,宫古市年均净减少人口391.5人;受人口出生与死亡的影响,宫古市年均净减少人口482.1人。另就高龄化率而言,2005年宫古市为26.5%,2015年已达34.2%(22)整理自日本总务省网站,https://www.e-stat.go.jp/stat-search/及宫古市政府网站,http://www.city.miyako.iwate.jp.c.np.hp.transer.com/。。

表6 日本各地区过疏化市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情况(2016年) 单位 :个、%

资料来源 :据日本总务省网站“过疏对策”,http://www.kaso-net.or.jp/kaso-db.htm#001整理。

注 : 基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本表过疏化市的数量是2016年的数据,但高龄化率取自这些市的2015年数据。

其三,受原过疏化市町村合并设市的影响。受这一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此类过疏化市主要出现于平成市町村大合并之后。如宫城县栗原市建市于2005年4月1日,由原筑馆町、若柳町、栗驹町、高清水町、一迫町、瀬峰町、莺沢町、金成町、志波姫町、花山村等10个町村合并新设(23)未能在日本宫城县栗原市政府网站获得2005年合并当时10个町村各自的人口资料,在此仅利用栗原市政府网站提供的2012年3月末数据,对合并的10个町村的人口规模作一大体上的了解。2012年栗原市总人口数为73355人,其中原筑馆町14255人、若柳町12721人、栗驹町11831人、高清水町3883人、一迫町7913人、瀬峰町4691人、莺沢町2654人、金成町7251人、志波姫町6961人、花山村1194人。引自https://www.kuriharacity.jp/w011/030/010/020/010/2013/15057.html。。合并当年,栗原市人口总数80,248人,高龄化率已达30.91%。2015年栗原市人口进一步降为69,906人,高龄化率攀升至35.85%(24)整理自日本总务省网站,https://www.e-stat.go.jp/stat-search/。。再如长崎县南岛原市建市于2006年3月31日,同样由原属过疏化地区的加津佐町、口之津町、南有马町、北有马町、西有家町、有家町、布津町、深江町等8个町合并而成(25)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5%B2%9B%E5%8E%9F%E5%B8%82/6552470?fr=aladdin。。2005年,南岛原市市域人口总数54,045人,高龄化率达29.57%。2015年该市人口总数已降为46,535人,高龄化率达36.24%(26)引自日本总务省网站,https://www.e-stat.go.jp/stat-search/。。

前述宫古市虽说不是一个新建市,但其过疏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市町村合并设市的影响。2005年宫古市吸收式地合并了田老町、新里村后,2007年3月公布的《过疏地域市町村等一览》中,宫古市并未作为过疏化市列出,而2010年宫古市再次吸收式地合并了过疏的川井村后,2017年4月公布的《过疏地域市町村等一览》中宫古市已作为过疏化市被认定、列出(27)引自2007年3月及2017年4月公布的日本《過疎地域市町村等一覧》,2007年公布时川井村作为过疏化村列出。。

过疏化地区市町村合并,降低了过疏化地区的行政费用支出总额,合理地利用了该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町村居民的就地就近城市化。不过,正如表1中所反映的,在过疏化町村数减少的同时,日本过疏化市的数量在增加,在城市中的占比也在提高。

其四,受都市圈特有的城市结构的影响。如果说前述三个影响因素是导致城市向过疏化发展的正向推动因子的话,则本影响因素应是能避免城市向过疏化发展的反向阻滞因子。

据前所述,本文将关东、中部、关西、九州地区归为日本的“城市密集地区”。但同为城市密集地区,为何关东、中部、关西地区过疏化市少,仅分别约占各自地区城市数的1.11%、5.49%、5.6%,而九州地区过疏化市多,占该地区城市数的比例高达36.45%呢?(参见表5)笔者以为这和上述地区不同的城市结构及是否形成都市圈有关。

表7 日本关东、中部、关西、九州等4地区过疏化市结构比较(2016年、按人口规模分类) 单位 :个

资料来源 : 根据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の市の人口順位》编制。

在上述4个地区的城市体系中,除九州地区外,关东、中部、关西地区均有1个人口规模在200万至380万人以下范围之内的城市,分别是横滨市(3,732,539人)、名古屋市(2,302,696人)、大阪市(2,705,262人)。这三个地区城市体系完备,城际轨道交通、快速通勤设施齐全,区域内城市的青年人才集聚及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强。在日本,这三个地区早已分别形成了都市圈,即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而九州地区虽也有较为密集的城市,但缺乏如同前三个地区般的核心大城市。即使其拥有的4个人口规模在50万至200万人以下的大城市,总体而言,人口规模也相对偏小,如2016年福冈市(1,549,839人)、北九州市(958,015人)、熊本市(739,821人)、鹿儿岛市(598,936人),在全日本28个50万人以上城市按人口规模的排序中也仅分别位居第5、第13、第17、第22位。因此,九州地区虽城市数颇多,但却未能形成对地区经济产生足够影响的都市圈。在此,撇开4个地区均有过疏化市的5万人以下城市不作比较,仅看5万至15万人以下的市。不难发现,关东、关西地区分别有96个和64个这一人口规模的市,但没有1个过疏化市;中部地区有77个这样的市,只有2个过疏化市;而九州地区虽仅有41个这一人口规模的市,却有5个过疏化市。(参见表3、表7)显然,都市圈因素能减少并降低圈内小规模城市的过疏化。

四、 启 示

中国正进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在人口规模及地区分布方面的目标追求已较前有所改变,中小城市的数量将会有所增加。本文对现阶段已高度城市化的日本城市的过疏化现状及成因进行研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

第一,城市化可包容小规模城市的存在。小规模城市天然地和农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容许小规模城市与大中城市的相伴共存,不仅有利于城乡交流,有利于乡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有利于乡村振兴,有利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农村居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避免大城市病,并与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田园都市、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等形态相吻合。

第二,如同“未富先老”一样,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也将在新型城镇化仍在努力予以实现的过程中,较早地面对少子高龄化社会发展阶段的来临。因此,日本业已显现的以少子高龄化为背景的城市过疏化,尤其是小规模城市更易形成过疏化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以便未雨绸缪,及早地制定相关对策,并尽可能地予以规避。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着眼未来,要研究并因地制宜地适度掌控小规模城市的人口规模。

第三,小规模城市最终是否会出现过疏化,也与所在地区的城市体系是否完备、城市结构是否合理有关。从日本的经验看,大中小城市错落有致、结构合理的都市圈地区,小规模城市出现过疏化现象的概率低;而城市数虽多,但缺乏核心大城市的地区,小规模城市成为过疏化市的概率就很高。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落实都市圈的建设规划,成熟的都市圈地区可允许更多小规模城市的存在,以避免人口在大城市的过度集中;而在人口偏少的非都市圈地区则要自觉地规划引导,避免规模过小城市的出现。

猜你喜欢

九州规模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The Brief Analysis of Moonlight
宫保鸡丁 香辣九州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