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小记
2020-06-04赵琳也
文/赵琳也
一日外出归来,少白兴冲冲地拿出手绘园林设计图稿朝我得瑟,看,这是我们的“林泉”,二字各取一字于咱俩名号,以你为先,如何?没等我表态,便手舞足蹈地自夸,哦,我帅吧,我有才吧。哈,这般浮夸我早习惯了,不过回神定睛一看图纸,大吃一惊,平平整整的一张设计图稿上标记了各种细节,甚至何处种植什么花木,假山在何处露头,水口宽窄尺度,假如不看具体尺寸,30平的院子竟然可以有大院落的观感。
等着吧,夫人,给我半年时间,您老人家该干嘛干嘛,看我给您营造一个您想要的世界。
虽面露狐疑,但其实我心里有底,他对自己的艺术百分百自信。我也深知他一直有一个江南梦,甚至曾刻过一枚“前身姑苏客”来假想自己的前世身份。自从我们在苏州得到这处小院后,他无数次在资料堆里和脑海中翻腾。从二十岁起,每年夏秋苏州园林徜徉写生、听曲吃蟹已成为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知名不知名的大小园子他能如数家珍地道出各自特点和营造妙处,仿佛多年自由出入自家院落。一股势不可挡的执念喷薄而出,他定要实现一个画家的“造园梦”。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对于主事者的学养之功很是考究,设计者对中国传统书画、诗文一无知晓,如何能有一点雅味呢?
半年后的初冬,“林泉”落成,甚少参与其中的我在揭开帷幕那天自是不掩兴奋激动、欢欣自豪之情。前日,应荣宝斋《艺术品》期刊约稿,作为门外汉的我决定以记者身份采访他,更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位青年艺术家。
琳也:刘老师,立意在先,文循意出,造园亦如此。您能说说您当初在设想之时,初心立意是什么样的?
少白:这个院子并不大,仅三十平左右。这么小一个院子,必须思考如何在方寸之地制造乾坤。这特别像刻一方图章,方寸之间需运筹帷幄,也像画一开册页,一尺之内便生朗朗天地。古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是讲书法的,也可以说画画和篆刻的,更可以把这种节奏感用到园林设计中。所以在思考设计时,我就暗自斟酌,这里一定要有一座山、一座峰、一池水、一座桥、几株古树。
如何在这寸土地里做山呢,小区里还要考虑不能往山上爬,这会影响楼上。那么则考虑从山下行走,山下行走的路径要么是有涧,要么是有洞。涧不可能,那就只可能是山洞。渐渐地轮廓在脑子里出来了,那就是要造一个山洞。
历史上与山洞有关的典故非常多,最著名的莫过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故每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心中都有一处“桃花源”。打造“桃花源”也是我的目标。
琳也:《桃花源记》是家喻户晓的一篇名作,您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其意境投射到自己的“林泉”中来的?
少白:在设计山洞之前,我把屋内客厅扩大,原来的三居室变成了两居,另外一居便把它变为了一条不到一米宽的小回廊,这样客厅就同时容纳画室和茶室。通往回廊需要经过一扇非常矮的小门,人要低头弯腰才能通过,打开一扇窄门,便是山洞,从山洞出来便来到了院子。这便是我要的体验感,如《桃花源记》里记载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景桑竹之属”。我完全按照这种意境去设置空间,回廊便是“初极狭,才通人”,从窄洞一出来便是“豁然开朗,桑竹美景”了。身在山洞之时,你不会觉得自己处在一个洞里,但你出了洞口回望之时才发觉,整个院子四分之一的地面堆着满满一座山,远看如山,近看方是洞。这既符合整体满构图,内部又保留通透性。“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对空白的处理,是中国美学空间意识的核心部分。元饶自然有《绘宗十二忌》,第一忌就是“布置迫塞”,作画要上下空阔,四面疏通,如果充天塞地,满幅画了,便无风致。一个生命体就是一个气场,塞满了,填实了,就没有生气流荡的地方了。
琳也:确实,画理同样适用于造园之理。中国文化的得意之处便是当你理解了我们自己的根源哲学思想,便能很好地触类旁通。刘老师,您能否带着我们游览一下“林泉”?
少白:好的,一起来跟我游历一番吧。刚才我们说到了山洞,山洞分别面向两个出口,一个连接院子,一个出来便遇见小桥,桥连跨荷花鱼池,这两个出口便形成深入园林的水陆两条途径,它们的组合生成了一个微小的循环气场,在纯粹体验中建立一种流动的生命空间。一汪池水,池中荷叶盛开,水里锦鲤若许,红影闪烁,若有若无,立于濠梁之上便能生出好古之思。湖的四周驳岸缀以湖石,参差错落,石上青苔历历,古雅苍润。驳岸边红枫招摇,影落水中,与园中之景融为一体。
继续前行,是段平缓的空地,于空地上种上四季花卉,随着时光变换,可永葆绚烂。到了院落的中部,屹立一主峰,此峰选择了一块明代的太湖石。高三米余,颇有些主尊正襟危坐之感。主峰的瘦影颔首水面,戏荡一溪清泉,将它的身影伸到了渺不可及的池中。晨雾中,一缕朝阳剪开了石峰的苍茫,朝朝暮暮,色色不同。一峰独秀既是对造园者性情的标榜,也象征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心倔傲。因而,这座石峰俨然成了园林主人的定海神针。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女娲炼石补天、贾宝玉的含石而生,还是米元章的疯癫拜石,无不代表了传统知识分子对石头审美的一份倾心景慕。
石峰脚下便是应接不暇的天竺、金桂、山茶等花卉。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树木重姿态,要能“入画”。“林泉”尤为值得品味的便是石峰侧旁的一株古本石榴,这是我千挑万选出来的。它躯干似铁,恍若梅花,但又不若梅花那般枯寒,春可望叶,夏可赏花,秋可品果,冬可观枝。四季气质变换,颇有意趣。
院子西北立有石笋二,高丈余。石笋之侧芭蕉两株,正好植于卧室窗外,回棱型的花格窗映着芭蕉,每当花影移墙,峰峦当窗,蕉下读书似有林下风致。秋叶雨长,芭蕉滴漏,古人说的“图生悲秋伤感,何人无事种芭蕉,惹得闲人烦恼”便是此种心境。于芭蕉下置一小几,闲时喝茶弄月,其乐怡然。越过芭蕉小几,便又回到了那一泓池水。回环往返,引人余味无穷。
琳也:真让人畅怀幽思啊!刘老师,您认为好的园林应该是怎么样的?
少白: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
琳也:主人造园,园养文心。刘老师您在造园之处如此颇有心得,一定是有不少前贤是您的榜样吧!
少白:前有倪云林、文徵明、石涛游艺于园林之间,或设计,或建造,或幽居,那一份畅意淡然非今日钢筋水泥建筑所能得。古人说:与古为徒。一个时代,应允许科技发展与经典人文并存,住高楼电梯者便捷,住深巷园林者幽古,当下没有东西之分、古今优劣之分,取各自心意而已。
语闭,我一时沉默,可能还未走出少白张嘴就来的“眼前之景”。
有如此“林泉”,便是三生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