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维也纳
2020-06-04朱天曙
文/朱天曙
艺术之都
从柏林机场到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机场不过一个多小时,维也纳的几天,我们住在Hernalser Hauptstraße 187 号的Hotel Sager,这个花园式的酒店建于1917 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维也纳位于多瑙河畔,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有“世界音乐之都”的美誉。维也纳也是世界上说德语的重要城市,仅次于柏林。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巴本堡时代、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巴洛克的兴起时代。维也纳经历了土耳其人的两次围攻之后,开始了辉煌建设时期,贵族们纷纷在城墙内建造花园和宫殿,展现巴洛克艺术风格。
维也纳市内街道并不规则,是辐射型的现状,内城是卵石街道,纵横交叉,很少看到有六层以上的高楼,多为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在城市中心极为醒目。歌剧院、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和维也纳大学主楼连成一片。我们在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李夏德院长的朋友黑尔穆特先生的陪同下,来到老城中心的斯蒂芬大教堂。
斯蒂芬大教堂是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其尖塔高达一百三十七米,和乌尔姆教堂、科隆大教堂并称“三大尖塔教堂”。这个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建造,黑尔穆特先生说我们很幸运,能够看到它的正面,因为多少年来,这个教堂的正面一直在维修中。
斯蒂芬大教堂是十四世纪典型的建筑艺术风格,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建成的。走进教堂,深深为其建筑的浩繁和雕塑工艺的精美所折服。左侧的布道坛是教堂中最精美的雕塑。1515 年,教堂建筑师皮尔格拉姆塑造四个布道师的半身像,还把自己以“倚窗眺望人”的形象放在布道坛的底部。在窗户边,他半倚在半开的窗上,手上握着雕塑用的刻刀,十分形象。教堂精美的彩色玻璃窗画射进缕缕光线,为神秘的教堂增添了几许温暖。二战中,斯蒂芬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玻璃窗都被破坏,后来渐渐得到修复。在教堂中,我们还看到教堂为了修复管风琴,希望人们捐款的倡议。
维也纳老城内著名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霍夫堡皇宫、贝尔佛第宫、维也纳博物馆等雄伟而古老的建筑群,欧式皇家式样的马车常常从身边走过。流光溢彩的圣诞树和圣诞市场均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我们边走边看,有时不想进房间,看看建筑,就很满足。
中国书法走进维也纳大学
29 日上午,我们来到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李夏德教授是奥地利和欧洲地区著名的汉学家和汉语教学专家,是维也纳汉学系的教授,至今还在上课。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与顾彬、白乐桑等著名汉学家同期。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维也纳大学的主楼。
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是奥地利的最高学府,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365 年,是欧洲最大的大学之一,在校师生有八万人。漫步维也纳大学如同徜徉在艺术王国。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式的古典风格的主楼占地约二万平方米,由两幢教学楼组成,面对环城大道,两侧有长廊相接,背靠马路,地下是雄伟的大礼堂。二楼中央是庆典礼堂。这幢两层的建筑是一座集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博物馆。主楼正面是雕刻大师的杰作,既有历史故事、古代神话,又有现代科学巨匠,生动地描述着西方的教育、文化和科技的历史。大楼的中央是一个大大的庭院,约有三千平方米。院中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山林水泽女神卡斯泰利娅的雕像喷泉,象征着智慧的源泉。
我们在维也纳大学礼堂大厅举行了汉字书法观摩展,吸引了多名来自欧洲各国的维也纳大学文化研究者和中国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李夏德院长主持了开幕仪式。他在致辞中说,中国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值得全世界文化爱好者重视。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最为独特,也是中国人在汉字书写中形成的一门高超的艺术,让更多的世界朋友了解汉字书法文化,特别是在西方语境下欣赏中国书法,学习中国书法,可以开阔视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北京语言大学是我的母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就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近年来,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的成立,把中国书法作为世界汉学的重要内容,更加扩大了中国书法在世界各国的影响。维也纳是艺术之都,文化之都,希望能进一步加强维也纳大学与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合作,以维也纳大学孔院作为交流平台,开展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与艺术交流。
我在礼堂大厅见到一位波兰的同学,她被我们的书法作品深深吸引。她告诉我,看到中国书法中美丽的线条,会感到忧伤,这是一种诗的意境,也是中国汉字艺术的魅力。
美丽的蓝色多瑙河
维也纳有一条母亲河—美丽的多瑙河。
多瑙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全长近三千公里,是欧洲第二条长河。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经九个国家: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在乌克兰中南部注入黑海。维也纳的多瑙河,有新河和旧河之分,我们乘坐地铁,先来到新河。新河类似我家乡的运河,两岸有不少旧的围墙,墙上是各种各样的涂鸦作品,同行的黑尔穆特先生告诉我,真正的多瑙河还不在这里,我们又继续寻找原先的多瑙河。
多瑙河的得名,还源自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斯特劳斯的乐曲《蓝色多瑙河》。这首乐曲全称为“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的名诗:
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蓝色多瑙河》是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奏开始时,小提琴轻轻发出徐徐的声音,如同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轻柔地翻动。在小圆舞曲中,让人感受到人们陶醉在大自然中翩翩起舞的情景。这是对多瑙河春天的赞美,是人们欢快自然的流淌。
小约翰·施特劳斯这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作品,写于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后,维也纳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时。《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让人们摆脱了这种失败低靡的情绪。现在,我们漫步在多瑙河边,不由得忆起这段历史。据说,斯特劳斯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写在了衣袖上,差点被洗掉,他的妻子从洗衣房抱走这件脏衣,从衣袖上录下了这段珍贵的乐谱。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传说中的多瑙河边,水面清澈发蓝,在夕阳下波光粼粼,耳边回响着斯特劳斯的乐曲。这条母亲河,就是维也纳人精神和艺术的源泉吧?
美泉宫
哈布斯堡王朝在维也纳的美泉宫是这个城市的皇室记忆。我们专程坐地铁来到这里。
美泉宫的德语名为SchlossSchönbrunn,在维也纳的西南部。这里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传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狩猎于此,喝了这里甘洌的清泉,后来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了皇家花园,称为“美泉宫”。拿破仑战败后,反法联盟国曾在此举行了著名的维也纳会议,商讨瓜分欧洲。
马蒂亚斯之后的王族经常把这里作为狩猎之地。十七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在这里建造了皇宫,后来的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下令在这里营建巴洛克式的花园,今天的花园中,巍然耸立着这位女皇的圣像。
美泉宫采用了奥地利少见的洛可可艺术风格。花园的林荫路成星状,各条林荫路在美泉宫中心的中轴交汇。巴洛克艺术的花园中成立了德国艺术家威廉·拜尔(Johann Christian Wilhelm Beyer,1725—1796)关于希腊神、罗马神和古罗马历史的人像雕塑。
我们一直走到美泉宫的最高点—凯旋门。凯旋门前是一座“海神泉”。从海神喷泉向东,是“美丽泉”,在美丽泉正对面是一片罗马废墟。海神泉西侧是动物园和热带植物的温室。我们站在凯旋门上,眺望整个花园和宫殿,还可以看到整个维也纳的城市全景。可惜天色渐暗,我们匆匆从凯旋门回到宫殿正门。圣诞节快要到了,维也纳的居民和游客都集中在大殿门口,边上是琳琅满目的圣诞礼品,人们有说有笑,喝着热的淡红酒。我们每人也来了一杯,酸爽而热乎的味道在这寒冷的夜晚果然很提神。
贝多芬和舒伯特
维也纳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中心,海顿、萨列里、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马勒等将维也纳的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
在维也纳大学主楼对面的一幢白色的居民楼的四楼,我们沿着一条幽僻的小道,来到贝多芬的故居。1804—1815年间,贝多芬一直居住在这里,阳光从高的天井映射进来,给寒冷的白楼增加了暖意。
贝多芬22岁开始,在海顿等人的鼓励下,离开波恩,定居在维也纳。故居中陈列着大量贝多芬的手稿和肖像,介绍了他在交响曲上的成就。他的作品有英雄性、戏剧性的,又有风俗性、抒情性的,还有大众性的、舞蹈性的。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曲,其中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钢琴协奏曲《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已成为世界音乐的代表作。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锐,他对世界的感受,他那独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对他的独特构造方法,他的理想,还有他身体中的特有物质,他的脾性等,都是欧洲那一特定时代的代表。”
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听力明显下降,直到两耳失聪后,仍然写下了大量名作。贝多芬曾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够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他的一生,是与命运顽强斗争的一生,他有一颗强烈的想要造福人类的心,相信在天堂的他一定还在谱写伟大的交响曲华章。
维也纳在贝多芬之后,还有一位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是维也纳音乐大师中唯一出生在维也纳的。他死于贝多芬去世之后的一年里,人们根据他的遗愿,把他埋葬在贝多芬身边,他的墓碑写着:
音乐的艺术在这里埋藏了丰富的瑰宝,以及更美的希望。
舒伯特一生只有三十一岁。除创作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外,最突出的是艺术歌曲。舒伯特一生生活在黑暗的封建复辟年代里,经常使他感受到生活在陌生的地方。他曾说:“谁也不了解别人的苦难,谁也不了解别人的欢乐,人们以为他们能相互了解,实际上他们只是萍水相逢而又各奔东西而已。”舒伯特的歌曲多以流浪汉作为艺术歌曲的重要形象,是他自身的写照。
我记得他的作品《冬之旅》,描写了一个孤独失恋者流浪的景象。其中有诗人缪勒写的《菩提树》,是这部套曲中的一首,诗人以古井旁的一棵菩提树勾起艺术家的感伤,感到人生好似枯叶飘零。舒伯特给诗歌营造一种音乐的力量,缓缓流淌,几分忧伤,几分悠远:
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他的绿荫间/也曾在那树干上刻下甜蜜诗句/无论快乐和痛苦/常在树下流连
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双眼/好像听见树叶对我轻声呼唤/“同伴,回到我这里,来寻找平安”/凌冽的北风吹来/直扑我的脸/把头上的帽子吹落/我仍坚定向前
如今我远离家乡/转眼有许多年/但我仍然听见呼唤/到这里寻找平安
舒伯特的创作中,音乐就是诗,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以前有过的东西。他的《小夜曲》自然朴素,悠扬缠绵,婉转深情,还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
行走在维也纳的石板路上,不由得想起这些艺术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