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探索
2020-06-03刘兰英
摘 要: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力、设计力、执行力、评价力等具有“影响、引领、指导”特性能力的集结。STEM+视域下的《都江堰》教学,以“拜水都江堰”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力图打破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艺术之间的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STEM+ 高中语文 课程领导力 都江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1.052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学校对课程的管理权,教师角色也从课程执行者向课程领导者转变,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亦随之逐渐进入教学实践。领导力是以“影响、引领、指导”为特性的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体现出来的思想力、设计力、执行力、评价力等能力的集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提到“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何将跨学科学习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值得我们深思。STEM教育源于美国,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强调学科的相互融合。STEM+是STEM的延伸,进一步融入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这与当下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STEM+视域下实施语文教学,提升课程的前瞻性与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都江堰》一文同时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作者余秋雨先生以穿透历史的眼光,追寻文明的遗迹,将人文与自然融合,让传统文明与现代思考共生,具有很高的科学探究价值及精神文化底蕴。基于此,笔者在STEM+视域下开展了《都江堰》教学,探索STEM+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一、思考真情境,提升课程思想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思想力主要指教师课程设计实施中渗透的理念、思想、精神、原则,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则体现为通过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感召,促进学生内在德行养成的影响力。高中教育必须关注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要关注真实生活,思考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都江堰》教学,就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抗“疫”的背景下展开的,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下,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任何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都必然遭受惩罚,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敲响了拒食野味的警钟,更吹响了保护自然生态的号角。因此重新审视都江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筑堰理念以及李冰贴近苍生、造福万民的施政情怀,极具时代价值。
二、巧设问题链,提升课程设计力
教师是课程的决策者和引导者,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激活课堂,是课程设计的关键。而巧设问题链,形成一系列具有逻辑性连贯性的有效追问,不仅能够引领学生对学习内容积极思考,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
《都江堰》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都江堰游览完毕,余秋雨挥毫写下“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为什么要“拜水都江堰”?
學生讨论后认为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为什么是在都江堰?②怎样的水值得一拜?③为什么是“拜”水不是“观”“访”?
问题①链接文章的第一部分,余秋雨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并从建造年代、规模、社会功用、文明特征、品格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比较阅读,主要从历史学科角度出发对都江堰进行解读,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
问题②对接文章的第二部分,都江堰因水而建,作者笔下的都江堰水“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踊跃着喧嚣的生命”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的生机活力,“飞奔”“裁割”“撞”等动词更写出水的桀骜狂野,而大量短句同样表现出水的力度,而这样的水却因都江堰呈现出“壮丽的驯顺”。笔者设计了“以声绘水”活动,从文学的角度,通过诵读让文字沸腾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个人信息场与余秋雨信息场的交融。
问题③对应文章三四部分,我们首先从“拜”字的字源分析开始:“拜”的金文是,从页,从手,表现的是一个人行拜礼,头部弯到手的样子;会意字,本义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古人云“上善若水”,之所以“拜”水源于敬意,而敬意源于驯顺水的“堰”及筑堰的“人”。随后学生涵泳语言之味、传承文化之根,探求都江堰背后的中国智慧、精神价值。文章的最后,李冰被供奉在了二王庙里、出现在傩戏里,傩戏与庙宇是用来供奉神仙的,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只要一个人始终为人民着想、为人民造福,他就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成为永远的神。作者写都江堰,实际上是为写李冰;而写李冰,实际上是为弘扬一种冰清玉洁的为政精神—贴近苍生,造福万民。有人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这也正是都江堰的文化精义所在。
三、探究深融合,提升课程执行力
课程设计力保证了课程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但只有课程执行力到位,才能保证课程落实的质效,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对此笔者采用项目式学习(PBL)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的、探究的活动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都江堰》教学中,“拜水都江堰”是课堂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任务,笔者基于STEM+理念又设计了制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这一子任务,多数同学利用纸板、泡沫塑料、太空泥等材料进行了制作,先根据比例绘制都江堰平面图,而后将其附着在泡沫塑料或太空泥的表面,并使用刀具制作出都江堰工程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有同学比照制图软件绘制的都江堰三维立体图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校3D打印社团的成员则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制作了都江堰3D模型。课上演示都江堰的分水排沙时,因为非实验室环境,有同学想出用小米来模拟流水、用黄豆来模拟砂石的妙招,经小组合作演示,效果较好。
在制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及模拟分水排沙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都江堰选址在岷江由峡谷奔向平原的弯道上,顺河势以建工程、裂山形以通水道,四六分水、二八排沙,如果说“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至高境界,那么都江堰则是演绎这个哲学观念的实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都江堰无坝引水、人水和谐,是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相统一的生态理念的集中体现。如此生态之古堰、智慧之古堰,值得一“拜”。
除此之外,笔者还设计了围绕《都江堰》一文绘制“拜水都江堰”活动海报的任务,小组完成后组织分享并点评,旨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探究基础上加以运用,基于真实生活情境,让学习真实发生,提升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素养。
四、多元化评价,提升课程评价力
课程评价是课程的要素之一,是课程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提升课程评价力就是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对此,笔者以多元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为目标,制作了“STEM+视域下的《都江堰》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规”“STEM+视域下的《都江堰》课程领导力评价量规”。
“STEM+视域下的《都江堰》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规”评价指标分项目学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尾阶段三个一级指标,活动态度、收集资料、知识技能、合作交流、创新实践、成果展示六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10%、10%、20%、20%、20%、20%,每个二级指标分别设置优良中差四个评价等级及具体分值,组织自评、组评、师评打分并撰写相关评语。
“STEM+视域下的《都江堰》课程领导力评价量规”分课程思想力、课程设计力、课程执行力、课程评价力四个一级指标,课程理念、共同愿景、课程逻辑、课程规范、组织实施、资源供给、协调能力、专业指导、监控能力、完善促进十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设置若干个观察点作为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STEM+视域下的《都江堰》教学,从跨学科角度规划课程,在“拜水都江堰”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融入历史、地理、生物、艺术等学科元素,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提升了教师在课程思想、设计、执行、评价方面的引领性与影响力,从而促进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玉芝《基础教育阶段STEM教育的性质和路径》,《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9期。
[2] 金京泽、章淳立、余利慧、朱怡华《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普通高中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刘兰英,出生于1983年,女,汉族,山东淄博人,任职于淄博实验中学,大学本科,一级教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STEM+视域下普通高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C201917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