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线上授课”
2020-06-03杨清
杨清
本文所说的“线上授课”指网络微型录像课,不包括网络直播课。笔者在《蒹葭》线上授课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线上授课与现场教学的区别。
以前现场教学《蒹葭》,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蒹葭》(简案)
学习目标:
1.在朗诵中明确诗歌大意,并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2.能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在朗诵中明确诗歌大意,并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环节1.小组练习读 → 小组竞赛读
环节2.读完《蒹葭》,你读懂了什么?
活动二:读透诗意——
环节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环节2.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翻译全诗?你的依据是什么?
活动三:读析技法——
环节1.小组合作: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这首诗的美感?
(明确:读好“双声叠韵”“重章叠句”;把自己带入到意境中去读。)
环节2.背诵我能行:怎样又快又准地背诵本诗?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
2.積累并背诵一两首《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诗歌。
这次线上讲授《蒹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学习目标:
1.运用“三读法”学习诗歌;
2.能正确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诵《蒹葭》。
教学重点:
三种层次的朗读的“三读法”
教学难点:
三读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对”
1.读“音准”;
2.读“意达”;
(听老师第一个版本的范读·裸读——读“对”诗歌。)
活动二:读“好”
1.读“内容”;
明确:《蒹葭》是秦地一首描写爱情的民歌。故整体朗诵基调应该是爱情美好、纯真。
2.读“三基”——语速、语气、语调;
语速宜缓不宜急;
语气以“期盼、向往”为主;
语调应明确重音。(穿插处理重音的方法)
(听老师第二个版本的范读·配《在水一方》轻音乐朗读——读“好”诗歌。)
活动三:读“美”
1.韵律之美
明确:《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1)双声、叠韵——“苍苍,萋萋,采采”怎么读好?
(2)重章叠句应该读出什么效果?(一唱三叹,情绪递进,韵味绵长。)
2.意境之美
要求:学生闭目静听配乐诗朗诵,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用完整的一段话表述,表述时要讲清楚: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各自的活动?
示例:听着《蒹葭》,我仿佛看见:金秋时节,天色微露,芦花泛白,苇草飘摇,烟波淼淼,弯曲的河道,静谧的小洲。一位痴情的恋者,正苦苦追寻……
(听第三个版本的范读·名家视频配乐朗读——读“美”诗歌。)
3.情韵之美
追寻的过程是艰难、顽强、前途未卜的,追寻的对象是虚无的、缥缈的、似有若无的。“伊人”是什么?值得去不懈追求吗?
拓展活动:用“三读法”任选学一首古诗。
其一:《诗经·王风·采葛》
其二:《诗经·郑风·子衿》
线上授课之后,笔者反思,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首先,从教学内容看。“现场教学”,教学内容非常明确,即带学生学习《蒹葭》一诗。而“线上授课”时,课堂主题变成了“三读法学诗歌”,教学内容变成了教学生学诗歌的方法,让学生用这种学法解决同一类型课的学习问题。
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呢?现场教学师生面对面,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教学相长。而“线上授课” 时,教者无法直接面对学生,是一场以独秀为主的演出,没有师生互动,感觉有点像“隔空打牛”“隔靴搔痒”。基于这样的认识,线上授课时就将“学法指导”替换掉原来直观的知识传授。这是线上授课为顺应授课形式变化而在教学内容上做的积极调整。
其次,从教学流程看。两个课例都以“朗读”为活动主线。两个课例活动设计的不同在于学习活动达成的方式方法。“现场教学”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达成活动目标:
方法一,通过“主问题推进”的方式完成活动流程。如课例中三个活动的第二环节都有一个主问题,即“读完《蒹葭》,你读懂了什么?”意在解决“读懂诗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翻译全诗?你的依据是什么?”意在解决解决“诗歌技法——重章叠句”;“怎样又快又准地背诵本诗?”意在解决“背诵诗歌”。以“主问题推进”的方式,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入课堂,让师生间的互动来催化、酝酿课堂生成,让课堂生成反推课堂向更深一层前进。
方法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促进课堂。这是现场教学中最常用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从中发现问题或生成课堂,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线上授课,设计以教师主导为出发点,通过设计三个相对简洁、清晰、具有层进式特点的活动——读“对”、读“好”、读“美”,让学生在课堂中“闯关”,逐级达成目标。
线上授课还出示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朗读范本——“裸读”“配乐范读”“大师美读”。三个朗读范本配合三个层进式的教学活动,感受三个不同版本的朗读效果,从而更直观地了解“三读法”,以便迁移到同类题材文本的学习。
最后,看目标达成。“现场教学”课例,可检测的目标是“能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课堂设计了“怎样又快又好地背诵本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诗歌“重章叠句”的特点,寻找背诵技巧,并当场展示。显然,这个目标是可测的,达成效果是可视化的。而“线上授课”课例中的两个目标,达成效果不可测。也就是说,线上授课极有可能就像看一场电影。效果好,观影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发个观后感,大发感叹,并引发一大圈响应者,然后推起又一波观影热潮;效果不好,那就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般云淡风轻,转眼间忘得一干二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了“线上授课”效果的唯一保障。
如何才能确保“线上授课”的目标完成,笔者认为,“线上授课”应该以“蓝本”“范本”的形式出现,要多考虑知识的可复制性,能够“举一反三”。同时考虑可用辅助手段检测效果。比如设计配套的导学稿,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进入课堂。也可以设计“练习评价单”等配套微课录制,设计紧跟课堂的随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