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洛伊》中对阿喀琉斯形象的继承与再编

2020-06-03向霖谷

广告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阿喀琉斯特洛伊电影

向霖谷

摘要:电影《特洛伊》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改编而来,利用电影独有的表现形式,对史诗与史诗中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进行了现代化的重构与解读。本文通过分析《特洛伊》对于传统阿喀琉斯形象的继承与改编,就现代文化对古典英雄的解读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影;《特洛伊》;阿喀琉斯;英雄

在电影史上,改编自希腊神话的影片不知凡几,而由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于2004年上映的影片《特洛伊》正是其中的一部。特洛伊战争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文本,在历史上向来是文学艺术的经典素材,在荷马时代就拥有了精致的谋篇布局、恢弘盛大的战争场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极富张力的人物形象的这部巨著,足以称之为西方文学的经典,而这些特质也使得它成为了现当代电影艺术的宠儿。

对影片的剖析已经很多,加上篇幅有限,本文不欲对该片作出通论式的解读,而意在对影片中的阿喀琉斯这一形象进行较详细的剖析,并试图对好莱坞式英雄观进行分析与评判。

所谓阿喀琉斯,乃是希腊神话中最为人所知的英雄之一。他最著名的莫过于不死之身,被浸泡在冥界的河水里,或是母亲用神火煅烧掉他身上人类成分的残渣,从而获得了刀枪不入的不死身。最终半神的英雄死于战场,而”阿喀琉斯之踵“在西方也成为致命弱点的文化用语。与他相似的是条顿传说中的齐格弗里德,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的齐格弗里德是讨伐了恶龙的大英雄,沐浴鲜血成为不死身,但和阿喀琉斯一样留下了致命的弱点——一片落叶使得他背后的一处未能碰触到龙血,还是娇弱的人类肌肤。

为象征河流的宁芙女神忒提斯所生——从地面下发掘出铁矿石;肉体被神火加以煅烧——以熔炉将铁矿石融炼成钢;浸泡在冥河的河水中——将钢淬火锻造成剑,阿喀琉斯拥有着显著的炼铁神话母题特征,其成长经历就是剑的锻造过程的隐喻,这也就昭示着阿喀琉斯这个形象本身就有着战争英雄的含义。而他所诞生的时代又正是古希腊社会由氏族制度逐渐向奴隶制过渡的历史时期,自古以来火、铁等向来在神话中被视为是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因此阿喀琉斯也具备着文化英雄、征服者(开化者)的符号属性。由他所打响的战争也就因此必定是具有侵略性的、同时象征着希腊文明的社会进步与扩张。正因如此,无论是武勇、傲慢还是文明、进步,都注定是阿喀琉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电影的叙事中,导演很好地理解了这一人物的精神内核,并让“阿喀琉斯”与上述的语意关联极为紧密。史诗中的他既好勇斗狠、目中无人、凶猛易怒、固执己见,也果敢机敏、情深义重、心存善念,这种复杂性格在电影中得到了完全的再现。在电影的开篇阿喀琉斯即毫不费力地在庸碌的平稳与辉煌的死亡之间作出了抉择,这也就昭示着他注定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人物,为之奋斗的是他个人而不是国家、民族的荣誉,甚至他的傲慢、愤怒和任性妄为也成为了他坚持自我的方式之一。这种反强权反体制的精神品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行为方式使得阿喀琉斯成为了一位现代语境下的“英雄”,电影中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正是他对于自由和个人荣誉的一贯追求、对于既有体制发起的坚决抗争,同时也符合经典文本对其形象的架构。

在着重于表现阿喀琉斯的叛逆上,好莱坞与三千年前的荷马不谋而合。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阿喀琉斯的一段话:“众神嫉妒我们,因为我们是凡人,任何时刻都有可能成为生命的终点,所以万物都会因死亡而变得美丽。此刻就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它永不再来。”这段哲理化的表述可以说正是影片对于史诗的现代化阐释,为人的美好、为神的局限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而所指向的正是对神的蔑视,而非对神的崇拜。这也成为整部影片人反抗神的哲学基础。

《特洛伊》在情节上刻意作出改编、消隐了神的形象。在《特洛伊》中,阿喀琉斯所具有的神性血统被淡化:他没有作为神子证明的异能,有的仅仅是超逸絕群的武艺与作为英雄的勇气;他的母亲忒提斯也仅仅是一名毫无神异之处的老妇人,而未给予阿喀琉斯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他对阿伽门农的愤然反叛、对帕特洛克洛斯的手足情谊和对普里阿摩斯的同情怜悯则完全是他复杂人性的体现。为了表现这一点,导演甚至还添加了阿喀琉斯斩首阿波罗神像这一情节:本应悬挂于高天之上、为凡尘所不可触及的太阳神在这部电影中不过是一尊镀了金的塑像,他的头颅被阿喀琉斯随意地斩下,无力地在尘土里翻滚。《特洛伊》将一切都贬入尘世之中,信神的,并未得偿神助;渎神的,亦未曾招致神的怒火。

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现代人对希腊神话的主流印象往往来自于德国人古斯塔夫·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而这本书本身就包含了对古典文本的现代重构。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同为德国人的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可算是与他一脉相承,完整地继承了西方世界对于古典神话的解读脉络。

参考文献:

[1]  荷马、《伊利亚特》[M]. 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6

[2]  朱毅璋,阿喀琉斯形象的演变和还原,古代文明,2017(4)

[3]  张润、史立英,《特洛伊》:神话战争的人性化诠释,电影文学,2009(6)

[4]  叶朗,《伊利亚特》中英雄的典型人物形象分析,戏剧之家,2019(32)

[5]  赵艾、张洁,《特洛伊》中的西方文化价值观解析,电影文学,2011(6)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阿喀琉斯特洛伊电影
假死圈套
阿喀琉斯之踵,特洛伊木马之父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阿喀琉斯
起源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失踪行星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