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剪纸艺术如何应对当前挑战
2020-06-03李学青
李学青
摘要: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深受民间百姓喜爱。它充斥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中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剪纸开始面临新媒介、新思想、新潮流三大挑战,本文对这三种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剪纸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关键词:挑战;媒介;元素;再创造;合作
传统民间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过去,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在喜事、白事还是庆典等民俗活动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如今剪纸艺术却转向小众化与儿童化,失去了往昔光彩。
一、剪纸艺术目前面临的挑战
(一)剪纸的惯性思维使人们忽视了新媒介的出现
在传统剪纸中,承载剪纸的主要媒介为宣纸,此类剪纸大都有以下特点:纸张较薄,保护不当或剪切不当,易造成纸张破损,但因纸张薄,更易制作大幅对称作品;有色宣纸,遇水易形成斑驳效果;剪刀、刻刀等工具不够锋利边缘会出现毛刺。随着科技及工商业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纸,如牛皮纸、瓦楞纸、铜版纸、复写纸、打印纸等,每种纸都有自己的“性格”。牛皮纸坚韧耐水,能承受较大的拉力和压力,可以解决宣纸剪纸中出现的纸张破裂和起毛问题,牛皮纸的颜色沉稳、质感厚实,能够凸显年代感和质感,但厚实的质感也增加了剪纸的难度和危险性。瓦楞纸的肌理效果感强,但瓦楞状的条纹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对定形和裁剪有一定的阻碍。虽然纸张种类和“性格”各有不同,值得去探索和制作剪纸作品,但参观各类剪纸展览不难发现,承载剪纸作品的媒介依然以宣纸为主,偶尔会有彩色卡纸和印花纸的出现;中小学生的剪纸作品也大多如此,很少出现以其他纸张或皮革等材料制作的剪纸作品。
(二)缺乏高素质人才对剪纸进行传承和发展。
传统的师徒制传授方式能学习到师傅大多数精巧剪纸方法,但多以仿制品为主,不注重创作使剪纸创作形式单一,自立门户后观念滞后,缺乏高品质文化在创作背后的支撑。现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剪纸列为学生美术学习的一部分,但只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为主,对剪纸技法不作重点要求。以上现象导致剪纸高素质人才缺乏,使剪纸创作无法得到高水准的传承与创新。
(三)政府对民间创新剪纸的宣传力度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剪纸虽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但能够真正接触、学习剪纸精髓的,绝大部分为美术类相关艺术家和某些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且并非所有学生学习剪纸技法后都会从事剪纸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民间剪纸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保护民间剪纸艺术刻不容缓。
二、应对挑战的措施和路径
(一)相关专业大学组织学生及其导师进行剪纸新媒介运用的探索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的未毕业生或接受高等教育后毕业的社会人,是经过中考、高考层层选拔产生的。从学习方面看,大学生相对来说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创作能力和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较好的学习和探索新颖、高超的剪纸图案、技法等。从其他方面看,大学生代表年轻和活力,是国家的新栋梁,接触到的教育、新闻资讯、思想较先进,理解的知识和认知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关创作结合自身理解和认知上的特点。通过多次大学课堂实践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新材料的自我探索,所制作出的作品新颖性和创意性较高。综上所述,让相关专业大学生及其导师进行新媒介用法的探索,并对此收集、记录和整理,是一个成功率较高的方法。
(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剪纸的新颖元素。
1.从历经时间洗礼的经典民间装饰艺术中寻找突破口。装饰艺术是指中国地域内世代相传、形成特点,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装饰艺术。在中国民间装饰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占据主体地位。早在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對线条有研究,现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主要以线为主,用线的曲直表现动静,动感强烈。如甘肃宁定出土马家窑文化的卷云状彩陶,细长的卷云形线条将陶罐上半身切割成浓重的几块并交汇于一点,不需要任何文字和语言就让观赏者感受到大风暴降临前的压抑。内蒙古赤峰出土的流线型彩陶,线条均匀、流畅,互相对称的迂回曲线,给人以安逸、轻松的闲适感。中国除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外,还有刺绣、年画、版画、雕塑等,都将中华线条美凸显得淋漓尽致。此外,不同的民间装饰拥有不同的图案形状和特点,如版画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其用刀或化学药品在不同材质上留下的痕迹是画笔等无法创作出的自然效果;年画色彩鲜明,展现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分体现我国民间色彩的艺术特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创作中国风剪纸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参考西方油画元素进行再创造。中国绘画与西方油画有较大的差别。中国毛笔成圆锥状,在笔墨技巧上用线造型为主,用勾、擦、皴、点、染等技法来描绘对象。西方油画笔成平头状,适用于做块状涂抹。西方油画色彩艳丽、画面有厚薄之分,可反复修改。在剪纸构思中我们可以参考西方油画的颜色、色块分布、形体、质感等。如夏加尔的油画作品《生日》,整幅作品轻松温馨,画家以色面分割手法,用黑服装、红地毯和白墙将画面划分为三部分:在一间简陋的房屋内,一对恋人飞腾追逐,男士回头示爱,这在现实中永远不能做到的事情却被画家浪漫而富有想象地表现出来,体现出小别胜新婚的欣喜与激动。
本幅作品可供参考的元素众多:从构图上看,此画构图重点突出主体人物,主题明确。在剪纸创作中,可夸张重点内容,以突显主题内容的重要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此画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引起读者共鸣,还可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感受作者的表达情感;从细节塑造方面看,在台板和墙面都画有装饰性块状碎花布,精细的花纹不仅没有引起观者视觉反感,反而给人温馨和谐的感受,台板上略显脏乱的碎花布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剪纸图案不起眼之处设计贴合主题的小物件,充实画面之余还为整幅作品增加氛围感,剪纸作品的点睛之处便在于沉闷之处用阴刻或阳刻手法进行装饰。
(三)政府与民间合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宣传力度不够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剪纸逐渐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精湛剪纸技法面临失传。
1.政府与民间剪纸艺人互相合作。在《韩靖现代剪纸艺术》中提到库淑兰老师带领韩靖学习剪纸,二人生活清贫但感受艺术创作中最大的欢乐与快慰。在民间,类似库淑兰这样的民间艺人有很多,他们生活在不为人知的小山村,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通过剪纸打发闲暇时光。他们拥有惊人的剪纸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独特理解,剪纸作品寄托自身心灵愿望与灵魂。剪纸作品对作者本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份来自民间的灵感,对中国来说更是一种财富。政府与民间剪纸艺人合作,不仅能使剪纸艺术的精湛技法流传下去,图案也能为设计师带去新颖的创作想法,剪纸艺人也能得到相应的报酬改善生活,分享智慧也能让剪纸艺人从他人身上寻找剪纸创作灵感,一箭三雕。
2.政府可在各类城乡镇等老年活动中心开设老年剪纸学习班,宣传剪纸艺术,吸引退休老人参与其中,培养艺术文化兴趣。2020年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人們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文化养老成为现代养老趋势。文化礼堂、老年人活动中心遍布大街小村,走访调查发现文化养老内容过于单一,忽视文化学习。政府与民间艺人合作开设剪纸课堂,阅读书籍,学习、制作剪纸,防止老年痴呆、陶冶艺术情操和审美情趣。取得一定成效可举办剪纸展览或公益拍卖活动,吸引更多老年人加入,拍卖经费可用于购买材料及相关书籍,进一步提升剪纸技能培训。
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地方特色积极开设剪纸地方课程,督促各类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开设校本课程或兴趣活动小组,聘请当地有资历的剪纸艺人来校指导。《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六条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对美术教师而言,合理聘请剪纸艺人,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师对剪纸的深层次学习;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触剪纸,是与中华非物质文化相互交流的契机;对国家文化而言,是一个传播非物质文化精粹的过程。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剪纸课程,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4.国家也要积极健全知识产权类法律法规,保护创作剪纸在被他人不法盗取时有地可诉、有法可依。为各类创作型工作者或爱好者提供相应保护。开展普法类活动,录制或开设知识产权讲座、法律课程等,提升公民自身的法律知识和预防手段,使公民更大程度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剪纸拥有深厚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风格,但无论是人生、产品还是剪纸都会经历转型期,如今剪纸正面临转型。21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是科学力量加强的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饱受工商业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保护好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学校积极开发新方法、我国与民间艺人合作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还需要政府大力出台保护政策。希望通过大学相关专业人员、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引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熊晓昙.论扬州剪纸的传承与创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7)
[2] 焦娅男.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路径的探究[J].经济师,2019(04)
[3] 王春哲. 蒙古勒津剪纸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N].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04)
[4] 王峰,魏洁《民间装饰艺术及再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5] 韩靖《韩靖现代剪纸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 王博敏《中国绘画通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基金项目:绍兴文理学院2019年学生科研项目“创新型剪纸图案融入服装设计的可行性探究”结题。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