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0-06-03韦必武
韦必武
【摘 要】思维是学生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进步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热情,在课堂上释放能力,发挥潜能。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归纳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学会思考,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方法;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主动融入到课堂探究中,通过探究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会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思维,在探究中不断地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这样会实现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一、多元角度探究,提高创新思维
在对知识的探究中,学生要通过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认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当学生真正地理解了知识后,才可以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而且面对知识,学生不能全盘接受,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知识进行创新性理解。学生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挖掘自己的个性和潜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师为学生提供练习题:家具厂原来做一个桌面需要用木料3.2米,改进工艺后,每个桌面节省用布0.2米,原来做150个桌面的木料现在可以做多少个桌子?面对问题后,学生阅读试题后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思考中,学生会想到首先计算出做原来150个桌面需要用木料多少米,之后与现在制作一个桌面用到的木料相除就是能够制作桌子的数量,即150×3.2÷(3.2-0.2)=160。思考中学生也会想到可以算一算节省下来的木料可以做多少个桌面,与原来的相加就是现在能做的桌面,即150×0.2÷(3.2-0.2)+150=160。通过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主动联想拓展,提高发散思维
当学生学习知识时,要在探究中进行发散思维,向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去蔓延,不断地深化认识。学生应该围绕着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展开,根据一个关键词进行拓展和发挥,将与之相关的知识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在分析中不断地进行发散思考。学生的思维越发散,就越能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知识网络图,开阔视野。例如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后,学生就可以围绕着“面积”这个词进行发散思维,联系相关的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就可以以这个词为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思考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面积公式是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中有面积=底×高÷2的公式,“梯形的面积”的面积公式是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掌握了这些公式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把与之相关的规律和公式都总结出来,比如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的公式,可以总结出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通过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学生会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在大脑中把先关的知识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网,在应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
三、借助形象观察,提高抽象思维
面对大量的知识,学生要学会抽象总结,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图形来探究抽象的知识。学生往往认为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就会感觉很困难。为了将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转化为具体的数字或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实现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间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两课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话,天天干活不说话。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猜出这是“手”的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看到有5个手指头,4个手指缝,并且告诉学生这手指缝就是间隔,间隔的个数就是间隔数。这样学生就会轻松地理解“间隔”“间隔数”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教师用具体的形象来帮助学生思考和学习,会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四、重视推理分析,提高逻辑思维
面对知识的时候,学生要进行逻辑思考,通过自己的推理来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对知识的正确性认识。学生通过逻辑思考会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学会推理,可以根据前因来找到后果,根据已知条件得出结论。在逻辑思考中,学生可以通过提出假设的方式来理解问题,对问题进行反问,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和判断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逻辑思维来形成客观的理解,在推理中不断地形成理性认识。例如学生面对问题:一块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土地,底边为250米,高是84米,在这里种下了水稻,共收获了14.7吨,求每公顷土地收水稻多少吨?在思考中,学生会想到要求出每公顷土地收水稻多少吨,必须要知道这片土地一共有多少公顷,而题目中给出来的单位是“米”,根据底边为250米,高是84米可以求出这片土地的面积,之后还要进行一个面积换算。当这片土地的面积求出后,用一共收获的水稻数量来除以土地的面积,就是每公顷土地收水稻的吨数。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会在推理中进行逻辑思考,进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加缜密、合理地进行知识的计算和探究,实现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生通过思维的活跃会逐步地形成自己的思路,大膽地进行设想,在思考和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海英.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1(23).
[2]罗金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