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0-06-03王璐
王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要重视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不断的优化和创新党建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水平和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促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必须要坚持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当前国企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对国企党建工作的认识不清
国有企业一部分领导和员工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党建工作仅仅是软性任务和指标,并不存在着实际效果。所以开展企业党建工作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形式主义,无法真正的发挥出党建工作的作用和价值,甚至还会因为认识不足而阻碍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企党建工作内容不实
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内容与员工们的实际诉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党和国家的要求并不一致,企业在党建工作方面还存在着落后的现象,缺乏时代感,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员工们思想问题抓得不够。对于企业员工所关心的薪资问题、晋升问题等不够重视,光有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
(三)国企党建工作的落实不到位
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干部在进行党建工作的时候实际工作打折扣,甚至会忽略起来。在进行具体落实的时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甚至还会存在着有人说,没人管的现象,一些党中央的精神仅仅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到位,党建工作与党和人们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路
(一)更新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
必须要根据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国有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能够真正的意识到党建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性,树立尽责完善抓党建的基本思想,必须要重视政绩,党建是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促进其他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国有企业领导必须要不断的更改自身的政绩理念,真正的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才能够落实党建工作的责任制度。必须要真正的意识到党建工作与国有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国有企业中心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不断的加强党建工作,并且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企业发展中,赋予国有企业全新的血液和生命。
(二)建立健全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国有企业发展制度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其一,必须要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必须要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调整,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完善,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和严谨性,从而形成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真正的提高党建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其二,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的细化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和精神。在学习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和细化规章制度,将其分解到各个层次,明确任务。其三,积极的将成熟的做法转变为制度和理论成果,自从党的十九大之后必须要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断的完善,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积极的做好宣传工作,将党建工作好的做法形成规章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整体创新。
(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独特优势
国有企业在进行党建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内容,必须要真正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力理论的指导,充分的发挥出我党的先进性,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的发挥出党建工作的优势,其一,必须要以企业生产经营为核心,加强党建工作的开展,完善和创新党建工作,充分的发挥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的引导广大员工投入改革事业。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主要的核心任务就是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有企业应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目标,将自身的经营理念与思政工作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我党组织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二,必须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创新气魄,积极的进行学习,国有企业必须要重视党员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工作,提高党员干部们的责任意识和思想觉悟,才能够真正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最终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结论
必须要准确的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坚持优化和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最終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晶,傅长吉.找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9(18).
[2]席军良.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机制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6).
[3]白佳佳,柳絮.试论如何提高煤矿国有企业最基层政工团队建设的有效性[J].经营管理者,2012,23(14):239.